心痛
關燈
小
中
大
。
(彙補) 急救法 凡心腹痛。
倉卒無藥。
急以鹽置刀頭。
燒紅。
淬入水中。
溫和飲之。
探吐。
若痛攻走腰背。
欲嘔諸藥不效者。
二陳加蒼術、川芎、山栀探吐之。
或用明礬三錢為末。
以生熟水調服。
探吐痰涎。
亦愈。
(彙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
痰加枳實、南星。
食加山楂、麥芽。
熱加黃連、山栀。
寒加幹姜、濃樸。
氣加烏藥、木香、香附。
瘀加韭汁、桃仁、延胡索。
蟲加槟榔、楝根。
疰加沉香、木香。
虛加幹姜、炒鹽。
飲加豬苓、燈心。
便閉久結。
加玄明粉。
古方治九種心痛。
痰用導痰湯。
食用保和丸。
熱用清中湯。
寒用溫胃湯。
氣用調氣湯。
血用手拈散。
悸用妙香散。
蟲用萬應丸。
疰用蘇合香丸。
屬虛者。
加味歸脾湯。
認證投之。
無不捷效。
【附:胃脘痛】 内因胃之上口曰贲門。
與心相連。
故胃脘當心而痛。
亦由清痰食積郁于中。
七情九氣觸于内。
是以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妨礙道路而為痛耳。
(正傳) 外候 或滿或脹。
或嘔或吐。
或噎氣。
或吞酸。
或不能食。
或大便難。
或瀉痢不止。
或面浮面黃。
本病與客邪必參雜而見也。
(必讀) 治法 大率氣食居多。
不可驟用補劑。
蓋補之則氣不通而痛愈甚。
(醫鑒)若曾服攻擊之品。
愈後複發。
屢發屢攻。
漸至脈來浮大空虛者。
又當培補。
蓋脾得補而氣自運。
痛自緩。
此虛實之分也。
(彙補) 用藥用藥與心痛相仿。
但有食積滿痛者。
用大柴胡湯攻下之。
餘參心痛用藥。
如克伐過多而痛者。
宜六君子湯加木香。
(彙補) 【附:胸痛】 胸中引脅下空痛者。
肝虛也。
引小腹病痛者。
腎虛也。
引背膊臂廉皆痛者。
心火盛也。
引脅肋髀外皆痛者。
膽木實也。
有痰結者。
有停飲者。
有血瘀者。
有氣滞者。
此皆實症也。
惟作勞之人。
胸痛引背。
食少倦怠。
遇勞頻發。
此為脾肺俱虛。
宜培補元氣。
若夫怯弱咳嗽。
引痛胸中雲門中府者。
須防肺癰之患。
(彙補) 心痛選方 二陳湯統治心痛諸症。
(方見痰症) 導痰湯治痰痛心痛。
即二陳湯加枳實、膽星。
海蛤丸(丹溪)治痰飲心痛。
海蛤燒為末。
研極細。
過數日。
火毒散。
用之。
栝蒌仁帶瓤同研。
以蛤粉入栝蒌内。
幹濕得所為丸。
每服五十丸。
保和丸治食積心痛。
(方見傷食) 清中湯(統旨)治火症心痛。
黃連山栀(各一錢)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半夏(一錢)甘草(七分) 草豆蔻(五分)生姜(一片) 水煎。
術桂湯(東垣)治寒濕所客。
身體沉重。
胃脘心痛。
面痿黃。
桂枝草豆蔻半夏炒曲(各五分)白術(八分)陳皮(一錢)炙甘草(二分) 水煎服。
溫胃湯(東垣)治服寒藥過多。
緻脾胃虛弱。
胃脘作痛。
白蔻仁(三分)益智仁砂仁濃樸甘草幹姜姜黃(各二分)人參(三分)陳皮(七分) 水煎服。
調氣湯治氣逆心痛。
香附(上)烏藥(中)陳皮(中)青皮(下)砂仁(下)甘草(下)木香(下)藿香(中) 水煎服。
手拈散(奇效)治血瘀心痛。
延胡索五靈脂沒藥草果(等分) 為末。
每服三錢。
熱酒調下。
失笑散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
五靈脂(淨好者)蒲黃(等分) 為末。
每服二錢。
用醋一勺熬成膏。
再入水一盞。
煎七分服。
妙香散(良方)治心虛悸痛。
精神恍惚。
人參茯苓茯神山藥遠志黃(各一錢) 桔梗甘草(各五分)木香(二分)辰砂(三分)麝香(一分) 為末。
每服。
溫酒調下。
萬應丸治蟲積心痛。
黑牽牛大黃槟榔(各八兩)雷丸木香(各一兩)沉香(五錢)糊丸。
蘇合香丸治疰心痛。
(方見似中風) 歸脾湯治虛心痛。
(方見中風) 大柴胡湯治心脾胃脘積熱。
壅滞作痛而便閉者。
連理湯即理中湯加黃連。
一法。
用香附醋炒為末。
高良姜略炒為末。
俱各收貯。
因寒作痛者。
用良姜二錢、香附一錢。
因氣心痛者。
香附二錢、良姜一錢。
和勻。
以熱米飲。
和姜汁一匙。
鹽一撚。
調服即止。
治九種心疼(家秘) 木香生礬胡椒(各一兩)共為末。
搗黑棗肉為丸。
每服一錢。
姜湯下。
地臘日合。
又方玄胡索荔枝核(等分) 焙燥為末。
每樣一錢二分。
砂糖湯下。
(彙補) 急救法 凡心腹痛。
倉卒無藥。
急以鹽置刀頭。
燒紅。
淬入水中。
溫和飲之。
探吐。
若痛攻走腰背。
欲嘔諸藥不效者。
二陳加蒼術、川芎、山栀探吐之。
或用明礬三錢為末。
以生熟水調服。
探吐痰涎。
亦愈。
(彙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
痰加枳實、南星。
食加山楂、麥芽。
熱加黃連、山栀。
寒加幹姜、濃樸。
氣加烏藥、木香、香附。
瘀加韭汁、桃仁、延胡索。
蟲加槟榔、楝根。
疰加沉香、木香。
虛加幹姜、炒鹽。
飲加豬苓、燈心。
便閉久結。
加玄明粉。
古方治九種心痛。
痰用導痰湯。
食用保和丸。
熱用清中湯。
寒用溫胃湯。
氣用調氣湯。
血用手拈散。
悸用妙香散。
蟲用萬應丸。
疰用蘇合香丸。
屬虛者。
加味歸脾湯。
認證投之。
無不捷效。
【附:胃脘痛】 内因胃之上口曰贲門。
與心相連。
故胃脘當心而痛。
亦由清痰食積郁于中。
七情九氣觸于内。
是以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妨礙道路而為痛耳。
(正傳) 外候 或滿或脹。
或嘔或吐。
或噎氣。
或吞酸。
或不能食。
或大便難。
或瀉痢不止。
或面浮面黃。
本病與客邪必參雜而見也。
(必讀) 治法 大率氣食居多。
不可驟用補劑。
蓋補之則氣不通而痛愈甚。
(醫鑒)若曾服攻擊之品。
愈後複發。
屢發屢攻。
漸至脈來浮大空虛者。
又當培補。
蓋脾得補而氣自運。
痛自緩。
此虛實之分也。
(彙補) 用藥用藥與心痛相仿。
但有食積滿痛者。
用大柴胡湯攻下之。
餘參心痛用藥。
如克伐過多而痛者。
宜六君子湯加木香。
(彙補) 【附:胸痛】 胸中引脅下空痛者。
肝虛也。
引小腹病痛者。
腎虛也。
引背膊臂廉皆痛者。
心火盛也。
引脅肋髀外皆痛者。
膽木實也。
有痰結者。
有停飲者。
有血瘀者。
有氣滞者。
此皆實症也。
惟作勞之人。
胸痛引背。
食少倦怠。
遇勞頻發。
此為脾肺俱虛。
宜培補元氣。
若夫怯弱咳嗽。
引痛胸中雲門中府者。
須防肺癰之患。
(彙補) 心痛選方 二陳湯統治心痛諸症。
(方見痰症) 導痰湯治痰痛心痛。
即二陳湯加枳實、膽星。
海蛤丸(丹溪)治痰飲心痛。
海蛤燒為末。
研極細。
過數日。
火毒散。
用之。
栝蒌仁帶瓤同研。
以蛤粉入栝蒌内。
幹濕得所為丸。
每服五十丸。
保和丸治食積心痛。
(方見傷食) 清中湯(統旨)治火症心痛。
黃連山栀(各一錢)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半夏(一錢)甘草(七分) 草豆蔻(五分)生姜(一片) 水煎。
術桂湯(東垣)治寒濕所客。
身體沉重。
胃脘心痛。
面痿黃。
桂枝草豆蔻半夏炒曲(各五分)白術(八分)陳皮(一錢)炙甘草(二分) 水煎服。
溫胃湯(東垣)治服寒藥過多。
緻脾胃虛弱。
胃脘作痛。
白蔻仁(三分)益智仁砂仁濃樸甘草幹姜姜黃(各二分)人參(三分)陳皮(七分) 水煎服。
調氣湯治氣逆心痛。
香附(上)烏藥(中)陳皮(中)青皮(下)砂仁(下)甘草(下)木香(下)藿香(中) 水煎服。
手拈散(奇效)治血瘀心痛。
延胡索五靈脂沒藥草果(等分) 為末。
每服三錢。
熱酒調下。
失笑散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
五靈脂(淨好者)蒲黃(等分) 為末。
每服二錢。
用醋一勺熬成膏。
再入水一盞。
煎七分服。
妙香散(良方)治心虛悸痛。
精神恍惚。
人參茯苓茯神山藥遠志黃(各一錢) 桔梗甘草(各五分)木香(二分)辰砂(三分)麝香(一分) 為末。
每服。
溫酒調下。
萬應丸治蟲積心痛。
黑牽牛大黃槟榔(各八兩)雷丸木香(各一兩)沉香(五錢)糊丸。
蘇合香丸治疰心痛。
(方見似中風) 歸脾湯治虛心痛。
(方見中風) 大柴胡湯治心脾胃脘積熱。
壅滞作痛而便閉者。
連理湯即理中湯加黃連。
一法。
用香附醋炒為末。
高良姜略炒為末。
俱各收貯。
因寒作痛者。
用良姜二錢、香附一錢。
因氣心痛者。
香附二錢、良姜一錢。
和勻。
以熱米飲。
和姜汁一匙。
鹽一撚。
調服即止。
治九種心疼(家秘) 木香生礬胡椒(各一兩)共為末。
搗黑棗肉為丸。
每服一錢。
姜湯下。
地臘日合。
又方玄胡索荔枝核(等分) 焙燥為末。
每樣一錢二分。
砂糖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