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關燈
小
中
大
邪忌補澀
肺為嬌髒。
易寒易熱。
雖參、、術、草。
甘溫平補。
惟氣虛最宜。
若肺熱有火。
及風寒初盛者。
不可驟用。
至于烏梅、栗殼、兜鈴、五倍。
尤不可遽進。
恐緻纏綿不已。
(彙補) 腎虛滋腎 咳嗽煩冤。
腎氣之逆。
以腎為藏氣之髒也。
凡咳嗽動引百骸。
自覺從臍下逆奔而上者。
乃腎虛氣不歸原。
宜所服藥中。
加補骨脂五味子以斂之。
(入門) 脾虛補脾 脾為黃婆。
交媾水火。
會合金木者也。
久咳曾經瀉肺。
及房勞饑飽。
以緻脾肺虛而飲食少者。
隻理脾而咳自止。
(類經) 死候 咳嗽面白。
咽瘡失音者死。
上氣喘急。
面腫擡肩。
身熱不眠者危。
脈滑手足溫者生。
脈澀四肢寒者死。
咳而嘔。
腹滿洩瀉。
脈弦急欲絕者死。
咳而脫形。
身熱脈小堅急以疾為逆。
嗽而加汗者死。
嗽而下洩上喘者死。
(彙補) 用藥 有餘咳嗽。
主以二陳湯。
風。
加羌活、防風、前胡、紫蘇。
寒。
加麻黃、杏仁、蔥白、金沸草。
熱。
加黃芩、山栀、桑皮。
濕。
加蒼術、防己、赤茯苓。
食積嗽者。
加山楂、枳殼。
氣滞咳者。
加蘇子、桔梗。
不足咳嗽。
主以二冬二母湯。
火咳。
加款冬、玄參、黃芩。
痰嗽。
加栝蒌、桑皮、蘇子。
郁。
加苦梗、紫菀、枇杷葉。
勞嗽。
加參、、芍藥。
見血。
加阿膠、紫菀。
滋陰。
加丹皮、黃柏。
若夫脾洩者。
以異功散。
加石斛、五味、百合、苡仁。
腎虛者。
以六味湯。
加麥冬、五味、枇杷葉。
水寒射肺成咳者。
五苓散。
痰火入肺成咳。
面浮者。
粉黛散。
肺中有蟲者。
潤肺丸。
大抵肺位最高。
針石不能及。
藥餌不能到。
惟桔梗能載諸藥入肺。
須臨卧時細細咽下。
方能入肺。
【附:肺痿】 久嗽肺虛。
寒熱往來。
皮毛枯燥。
聲音不清。
或嗽血線。
口中有濁唾涎沫。
脈數而虛。
為肺痿之病。
因津液重亡。
火炎金燥。
如草木亢旱而枝葉萎落也。
治宜養血潤肺。
養氣清金。
初用二地二冬湯以滋陰。
後用門冬清肺飲以收功。
(丹溪) 【附:肺癰】 久咳不已。
濁吐腥臭。
咳則胸中隐隐痛。
口中辟辟燥。
脈實滑數。
大小便澀數。
振寒吐沫。
右脅拒按。
為肺癰之病。
因風寒内郁。
痰火上湊。
邪氣結聚。
蘊蓄成癰。
若風邪内結者。
小青龍湯。
火邪内灼者。
二冬湯。
痰火郁結者。
葶苈大棗瀉肺湯。
潰後收斂瘡口。
用團參飲子。
若入風者。
不治。
面赤脈浮大者。
亦不治。
若覺胸膺有竅。
口中所咳膿血。
與竅相應而出者。
當大補氣血。
佐以排膿之品。
(彙補) 【附:肺脹】 肺脹者。
動則喘滿。
氣急息重。
或左或右。
不得眠者是也。
如痰挾瘀血礙氣。
宜養血以流動乎氣。
降火以清利其痰。
用四物湯。
加桃仁、枳殼、陳皮、栝蒌、竹瀝。
又風寒郁于肺中。
不得發越。
喘嗽脹悶者。
宜發汗以祛邪。
利肺以順氣。
用麻黃越婢加半夏湯。
有停水不化。
肺氣不得下降者。
其症水入即吐。
宜四苓散。
加葶苈、桔梗、桑皮、石膏。
有腎虛水枯。
肺金不敢下降而脹者。
其症幹咳煩冤。
宜六味丸。
加麥冬、五味。
又有氣散而脹者。
宜補肺。
氣逆而脹者。
宜降氣。
當參虛實而施治。
若肺脹壅遏。
不得眠卧。
喘急鼻煽者。
難治。
(彙補)
易寒易熱。
雖參、、術、草。
甘溫平補。
惟氣虛最宜。
若肺熱有火。
及風寒初盛者。
不可驟用。
至于烏梅、栗殼、兜鈴、五倍。
尤不可遽進。
恐緻纏綿不已。
(彙補) 腎虛滋腎 咳嗽煩冤。
腎氣之逆。
以腎為藏氣之髒也。
凡咳嗽動引百骸。
自覺從臍下逆奔而上者。
乃腎虛氣不歸原。
宜所服藥中。
加補骨脂五味子以斂之。
(入門) 脾虛補脾 脾為黃婆。
交媾水火。
會合金木者也。
久咳曾經瀉肺。
及房勞饑飽。
以緻脾肺虛而飲食少者。
隻理脾而咳自止。
(類經) 死候 咳嗽面白。
咽瘡失音者死。
上氣喘急。
面腫擡肩。
身熱不眠者危。
脈滑手足溫者生。
脈澀四肢寒者死。
咳而嘔。
腹滿洩瀉。
脈弦急欲絕者死。
咳而脫形。
身熱脈小堅急以疾為逆。
嗽而加汗者死。
嗽而下洩上喘者死。
(彙補) 用藥 有餘咳嗽。
主以二陳湯。
風。
加羌活、防風、前胡、紫蘇。
寒。
加麻黃、杏仁、蔥白、金沸草。
熱。
加黃芩、山栀、桑皮。
濕。
加蒼術、防己、赤茯苓。
食積嗽者。
加山楂、枳殼。
氣滞咳者。
加蘇子、桔梗。
不足咳嗽。
主以二冬二母湯。
火咳。
加款冬、玄參、黃芩。
痰嗽。
加栝蒌、桑皮、蘇子。
郁。
加苦梗、紫菀、枇杷葉。
勞嗽。
加參、、芍藥。
見血。
加阿膠、紫菀。
滋陰。
加丹皮、黃柏。
若夫脾洩者。
以異功散。
加石斛、五味、百合、苡仁。
腎虛者。
以六味湯。
加麥冬、五味、枇杷葉。
水寒射肺成咳者。
五苓散。
痰火入肺成咳。
面浮者。
粉黛散。
肺中有蟲者。
潤肺丸。
大抵肺位最高。
針石不能及。
藥餌不能到。
惟桔梗能載諸藥入肺。
須臨卧時細細咽下。
方能入肺。
【附:肺痿】 久嗽肺虛。
寒熱往來。
皮毛枯燥。
聲音不清。
或嗽血線。
口中有濁唾涎沫。
脈數而虛。
為肺痿之病。
因津液重亡。
火炎金燥。
如草木亢旱而枝葉萎落也。
治宜養血潤肺。
養氣清金。
初用二地二冬湯以滋陰。
後用門冬清肺飲以收功。
(丹溪) 【附:肺癰】 久咳不已。
濁吐腥臭。
咳則胸中隐隐痛。
口中辟辟燥。
脈實滑數。
大小便澀數。
振寒吐沫。
右脅拒按。
為肺癰之病。
因風寒内郁。
痰火上湊。
邪氣結聚。
蘊蓄成癰。
若風邪内結者。
小青龍湯。
火邪内灼者。
二冬湯。
痰火郁結者。
葶苈大棗瀉肺湯。
潰後收斂瘡口。
用團參飲子。
若入風者。
不治。
面赤脈浮大者。
亦不治。
若覺胸膺有竅。
口中所咳膿血。
與竅相應而出者。
當大補氣血。
佐以排膿之品。
(彙補) 【附:肺脹】 肺脹者。
動則喘滿。
氣急息重。
或左或右。
不得眠者是也。
如痰挾瘀血礙氣。
宜養血以流動乎氣。
降火以清利其痰。
用四物湯。
加桃仁、枳殼、陳皮、栝蒌、竹瀝。
又風寒郁于肺中。
不得發越。
喘嗽脹悶者。
宜發汗以祛邪。
利肺以順氣。
用麻黃越婢加半夏湯。
有停水不化。
肺氣不得下降者。
其症水入即吐。
宜四苓散。
加葶苈、桔梗、桑皮、石膏。
有腎虛水枯。
肺金不敢下降而脹者。
其症幹咳煩冤。
宜六味丸。
加麥冬、五味。
又有氣散而脹者。
宜補肺。
氣逆而脹者。
宜降氣。
當參虛實而施治。
若肺脹壅遏。
不得眠卧。
喘急鼻煽者。
難治。
(彙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