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五髒六腑。
皆令人咳。
非獨肺也。
(内經)而其要皆主于肺。
蓋肺主氣而聲從此出。
故咳之原。
皆聚于胃而及于肺者。
情關子母也。
(彙補) 内因 肺居至高。
主持諸氣。
體之至清至輕者也。
外因六淫。
内因七情。
肺金受傷。
咳嗽之病從茲作矣。
(指掌)其火郁咳者。
有聲無痰。
咳必連聲。
濕痰咳者。
咳動有痰。
痰出嗽止。
食積痰嗽。
面色青黃。
五更轉甚。
吐痰如膠。
瘀血嗽者。
胸中窒礙。
喉間腥氣。
或帶黑血。
胃火嗽者。
口渴善饑。
面赤臉熱。
午前尤甚。
陰虛嗽者。
五心煩熱。
氣從下升。
午重夜甚。
勞傷嗽者。
幹咳無痰。
喉癢聲啞。
痰中見血。
停水嗽者。
胸滿頭汗。
怔忡吐涎。
水逆不入。
肺脹嗽者。
喘急氣粗。
或左或右。
則眠不得。
有嗽久而成肺癰肺痿者。
必雲門中府引痛。
咯吐膿血。
腥穢異常。
外因 咳謂無痰而有聲。
肺氣傷而不清也。
嗽謂無聲而有痰。
脾濕動而生痰也。
咳嗽謂有聲有痰。
因傷肺氣複動脾濕也。
(機要)但風傷肺者。
咳則鼻塞聲重。
口幹喉癢。
語未竟而咳。
寒傷肺者。
咳則胸緊幹啞。
凄怆怯寒。
或遇寒則發。
暑乘肺者。
咳則口燥鼻幹。
面赤心煩。
聲嘶吐沫。
濕乘肺者。
咳則身重首蒙。
自汗溺澀。
骨節煩疼。
(入門)此皆暴病感邪。
必兼頭疼身熱表症。
五髒勞咳 疲極傷肝。
咳而左脅引痛。
勞神傷心。
咳而咽幹咯血。
勞力傷脾。
咳而氣短無力。
叫呼傷肺。
咳而嘔吐白沫。
口燥聲嘶。
房勞傷腎。
咳而腰背引痛。
寒熱夜發。
(彙補) 脈法 咳必先審肺脈虛實。
實者浮大有力。
若沉而滑。
則痰氣盛也。
虛者弦大無力。
若沉細帶數。
則火郁極也。
(入門)久咳虛羸。
脈弱者生。
實牢大數者死。
浮軟者生。
沉緊匿者死。
治分肺脾 因咳而有痰者。
咳為重。
治在肺。
因痰而緻嗽者。
痰為重。
治在脾。
治分内外 治表者。
藥不宜靜。
靜則留連不解。
變生他病。
忌寒涼收斂。
當以辛甘散邪。
内虛者。
藥不宜動。
動則虛火不甯。
燥癢愈甚。
忌辛香燥熱。
當以甘寒潤肺。
(必讀) 治分四時 春氣上升。
潤肺抑肝。
夏火炎上。
清金降火。
秋濕熱甚。
清熱瀉濕。
冬風寒重。
解表行痰。
(雜着)以上雖分四時。
臨症又當從權。
治分新久 新咳有痰者。
屬外感。
随時解散。
無痰者。
是火熱。
隻宜清之。
久咳有痰者。
燥脾化痰。
無痰者。
清金降火。
蓋外感久則郁熱。
内傷久則火炎。
俱宜開郁潤燥。
(入門)今人但知肺主皮毛。
一遇外感風寒。
疏散之外。
牢不可破。
殊不知久則傳裡。
變為郁咳。
遂成痨瘵。
多由不分内外所因新久之異。
夫形寒飲冷。
新咳痰稠。
固宜溫寒散濕。
若夫氣動火炎。
久咳無痰。
當清熱潤燥。
而溫寒散濕之劑。
又在所禁矣。
常見痨症之發。
每由咳嗽。
治者不究其源。
印定傷風。
屢用辛溫。
發熱自汗。
食少便稠。
卒成不救者有之。
(彙補) 火忌發散 有肺伏火邪。
腠理不閉。
風邪易乘。
遇感頻發者。
當兼清火。
若數行解散。
則重亡津液。
邪蘊而為肺疽肺癰。
不可不慎。
(立齋)
皆令人咳。
非獨肺也。
(内經)而其要皆主于肺。
蓋肺主氣而聲從此出。
故咳之原。
皆聚于胃而及于肺者。
情關子母也。
(彙補) 内因 肺居至高。
主持諸氣。
體之至清至輕者也。
外因六淫。
内因七情。
肺金受傷。
咳嗽之病從茲作矣。
(指掌)其火郁咳者。
有聲無痰。
咳必連聲。
濕痰咳者。
咳動有痰。
痰出嗽止。
食積痰嗽。
面色青黃。
五更轉甚。
吐痰如膠。
瘀血嗽者。
胸中窒礙。
喉間腥氣。
或帶黑血。
胃火嗽者。
口渴善饑。
面赤臉熱。
午前尤甚。
陰虛嗽者。
五心煩熱。
氣從下升。
午重夜甚。
勞傷嗽者。
幹咳無痰。
喉癢聲啞。
痰中見血。
停水嗽者。
胸滿頭汗。
怔忡吐涎。
水逆不入。
肺脹嗽者。
喘急氣粗。
或左或右。
則眠不得。
有嗽久而成肺癰肺痿者。
必雲門中府引痛。
咯吐膿血。
腥穢異常。
外因 咳謂無痰而有聲。
肺氣傷而不清也。
嗽謂無聲而有痰。
脾濕動而生痰也。
咳嗽謂有聲有痰。
因傷肺氣複動脾濕也。
(機要)但風傷肺者。
咳則鼻塞聲重。
口幹喉癢。
語未竟而咳。
寒傷肺者。
咳則胸緊幹啞。
凄怆怯寒。
或遇寒則發。
暑乘肺者。
咳則口燥鼻幹。
面赤心煩。
聲嘶吐沫。
濕乘肺者。
咳則身重首蒙。
自汗溺澀。
骨節煩疼。
(入門)此皆暴病感邪。
必兼頭疼身熱表症。
五髒勞咳 疲極傷肝。
咳而左脅引痛。
勞神傷心。
咳而咽幹咯血。
勞力傷脾。
咳而氣短無力。
叫呼傷肺。
咳而嘔吐白沫。
口燥聲嘶。
房勞傷腎。
咳而腰背引痛。
寒熱夜發。
(彙補) 脈法 咳必先審肺脈虛實。
實者浮大有力。
若沉而滑。
則痰氣盛也。
虛者弦大無力。
若沉細帶數。
則火郁極也。
(入門)久咳虛羸。
脈弱者生。
實牢大數者死。
浮軟者生。
沉緊匿者死。
治分肺脾 因咳而有痰者。
咳為重。
治在肺。
因痰而緻嗽者。
痰為重。
治在脾。
治分内外 治表者。
藥不宜靜。
靜則留連不解。
變生他病。
忌寒涼收斂。
當以辛甘散邪。
内虛者。
藥不宜動。
動則虛火不甯。
燥癢愈甚。
忌辛香燥熱。
當以甘寒潤肺。
(必讀) 治分四時 春氣上升。
潤肺抑肝。
夏火炎上。
清金降火。
秋濕熱甚。
清熱瀉濕。
冬風寒重。
解表行痰。
(雜着)以上雖分四時。
臨症又當從權。
治分新久 新咳有痰者。
屬外感。
随時解散。
無痰者。
是火熱。
隻宜清之。
久咳有痰者。
燥脾化痰。
無痰者。
清金降火。
蓋外感久則郁熱。
内傷久則火炎。
俱宜開郁潤燥。
(入門)今人但知肺主皮毛。
一遇外感風寒。
疏散之外。
牢不可破。
殊不知久則傳裡。
變為郁咳。
遂成痨瘵。
多由不分内外所因新久之異。
夫形寒飲冷。
新咳痰稠。
固宜溫寒散濕。
若夫氣動火炎。
久咳無痰。
當清熱潤燥。
而溫寒散濕之劑。
又在所禁矣。
常見痨症之發。
每由咳嗽。
治者不究其源。
印定傷風。
屢用辛溫。
發熱自汗。
食少便稠。
卒成不救者有之。
(彙補) 火忌發散 有肺伏火邪。
腠理不閉。
風邪易乘。
遇感頻發者。
當兼清火。
若數行解散。
則重亡津液。
邪蘊而為肺疽肺癰。
不可不慎。
(立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