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一陰一陽結。
謂之喉痹。
(内經)一陰。
肝與心胞也。
一陽。
膽與三焦也。
四經皆有相火。
并絡于咽喉。
(王冰)氣熱則内結。
結甚則腫脹。
脹甚則痹。
痹甚不通而痰塞以死矣。
(子和) 内因 因胸膈素有痰涎。
或飲酒過度。
或忿怒失常。
或房事不節。
火動其痰。
湧塞于咽嗌之間。
以緻内外腫痛。
水漿不入。
(醫鑒) 外候 熱氣上行。
結于喉之兩傍。
近外作腫。
形如筋頭。
是謂乳蛾。
有雙單之分。
其比乳蛾差小。
名閉喉。
熱結于舌下。
複生小舌。
名子舌。
熱結于中。
舌為之腫。
名木舌。
熱結咽喉。
腫繞于外。
且麻且癢。
腫而赤大者。
名纏喉風。
毒聚于内。
涎唾稠湧。
但發寒熱者。
名塞喉風。
喉閉暴發暴死者。
名走馬喉風。
(子和)此症卒然失音。
不省人事。
痰壅口噤悶塞而死。
與諸卒中相似。
但必先有喉痛。
為辨耳。
喉與咽分 喉痹謂喉中呼吸不通。
語言不出。
乃天氣閉塞也。
咽痛謂咽嗌不能納唾。
飲食不入。
乃地氣閉塞也。
(類要) 表與裡分 屬表者。
必兼惡寒。
且寸脈弱小于關尺。
乃寒閉于外。
熱郁于内。
宜辛涼發散。
切忌酸寒。
屬裡者。
身無寒熱。
而寸脈滑實于關尺。
乃熱積于内。
壅滞生痰。
宜苦寒折伏。
及湧吐之法。
(彙補) 虛與實異 實火因過食煎炒。
熱毒蘊積。
胸膈不利。
煩渴便閉。
虛火因七情勞欲。
氣虛火炎。
咽膈幹燥。
二便如常。
(入門) 陰與陽分 陽虛者。
兩寸浮大。
遇勞益甚。
此肺脾氣怯。
不能堤防下焦。
須培補中宮。
陰虛者。
兩尺洪數。
日晡轉甚。
此腎肝陰虛。
不能制禦龍雷。
必滋養癸水。
脈法 兩寸浮洪而溢者。
喉痹也。
兩尺微細無力者。
虛火也。
若微甚而伏者。
死。
浮大而澀者。
亦死。
治法 治實之法。
先宜發散。
次用清涼。
或湧導痰涎。
或針刺出血。
治虛之法。
須遵内經從治之旨。
徐徐頻與。
(正傳) 禁用寒涼 若專用芩、連、栀、柏之類而正治之。
則上熱未除。
中寒複起。
毒氣乘虛入腹。
變為敗症。
(正傳) 死症 如胸前高起。
上喘下洩。
手足指甲青紫。
七日以後。
全不入食。
口如魚口者死。
又急喉痹症。
聲如鼾睡。
此為肺絕者死。
用人參、竹瀝、姜汁。
或可救其萬一。
(丹溪) 吹喉法 凡見咽喉幹痛。
喉嚨作腫。
飲不可咽。
舌不可吞。
水漿難入。
入則或從鼻孔出者。
先用薄荷、冰片、玄明粉、硼砂、青黛、牛黃、樸硝、僵蠶等。
研末吹入喉中。
墜痰清火。
引吐法 凡喉風腫痛。
痰涎壅盛。
非風痰上壅。
即痰火内煽。
且火者痰之本。
痰者火之标。
先湧其痰。
乃清其火。
用白礬與巴豆同枯過。
去巴豆。
以礬為末。
同皂角末。
入醋調。
用鵝翎探吐。
吐後以甘桔湯調之。
如牙關緊急。
不省人事。
不能入藥者。
吹入鼻中。
熏鼻法 痹者。
閉也。
咽喉閉結。
湯藥不通。
有形之物。
已難下咽。
必取無形之氣。
從鼻而入。
用巴豆壓油紙上。
謂之喉痹。
(内經)一陰。
肝與心胞也。
一陽。
膽與三焦也。
四經皆有相火。
并絡于咽喉。
(王冰)氣熱則内結。
結甚則腫脹。
脹甚則痹。
痹甚不通而痰塞以死矣。
(子和) 内因 因胸膈素有痰涎。
或飲酒過度。
或忿怒失常。
或房事不節。
火動其痰。
湧塞于咽嗌之間。
以緻内外腫痛。
水漿不入。
(醫鑒) 外候 熱氣上行。
結于喉之兩傍。
近外作腫。
形如筋頭。
是謂乳蛾。
有雙單之分。
其比乳蛾差小。
名閉喉。
熱結于舌下。
複生小舌。
名子舌。
熱結于中。
舌為之腫。
名木舌。
熱結咽喉。
腫繞于外。
且麻且癢。
腫而赤大者。
名纏喉風。
毒聚于内。
涎唾稠湧。
但發寒熱者。
名塞喉風。
喉閉暴發暴死者。
名走馬喉風。
(子和)此症卒然失音。
不省人事。
痰壅口噤悶塞而死。
與諸卒中相似。
但必先有喉痛。
為辨耳。
喉與咽分 喉痹謂喉中呼吸不通。
語言不出。
乃天氣閉塞也。
咽痛謂咽嗌不能納唾。
飲食不入。
乃地氣閉塞也。
(類要) 表與裡分 屬表者。
必兼惡寒。
且寸脈弱小于關尺。
乃寒閉于外。
熱郁于内。
宜辛涼發散。
切忌酸寒。
屬裡者。
身無寒熱。
而寸脈滑實于關尺。
乃熱積于内。
壅滞生痰。
宜苦寒折伏。
及湧吐之法。
(彙補) 虛與實異 實火因過食煎炒。
熱毒蘊積。
胸膈不利。
煩渴便閉。
虛火因七情勞欲。
氣虛火炎。
咽膈幹燥。
二便如常。
(入門) 陰與陽分 陽虛者。
兩寸浮大。
遇勞益甚。
此肺脾氣怯。
不能堤防下焦。
須培補中宮。
陰虛者。
兩尺洪數。
日晡轉甚。
此腎肝陰虛。
不能制禦龍雷。
必滋養癸水。
脈法 兩寸浮洪而溢者。
喉痹也。
兩尺微細無力者。
虛火也。
若微甚而伏者。
死。
浮大而澀者。
亦死。
治法 治實之法。
先宜發散。
次用清涼。
或湧導痰涎。
或針刺出血。
治虛之法。
須遵内經從治之旨。
徐徐頻與。
(正傳) 禁用寒涼 若專用芩、連、栀、柏之類而正治之。
則上熱未除。
中寒複起。
毒氣乘虛入腹。
變為敗症。
(正傳) 死症 如胸前高起。
上喘下洩。
手足指甲青紫。
七日以後。
全不入食。
口如魚口者死。
又急喉痹症。
聲如鼾睡。
此為肺絕者死。
用人參、竹瀝、姜汁。
或可救其萬一。
(丹溪) 吹喉法 凡見咽喉幹痛。
喉嚨作腫。
飲不可咽。
舌不可吞。
水漿難入。
入則或從鼻孔出者。
先用薄荷、冰片、玄明粉、硼砂、青黛、牛黃、樸硝、僵蠶等。
研末吹入喉中。
墜痰清火。
引吐法 凡喉風腫痛。
痰涎壅盛。
非風痰上壅。
即痰火内煽。
且火者痰之本。
痰者火之标。
先湧其痰。
乃清其火。
用白礬與巴豆同枯過。
去巴豆。
以礬為末。
同皂角末。
入醋調。
用鵝翎探吐。
吐後以甘桔湯調之。
如牙關緊急。
不省人事。
不能入藥者。
吹入鼻中。
熏鼻法 痹者。
閉也。
咽喉閉結。
湯藥不通。
有形之物。
已難下咽。
必取無形之氣。
從鼻而入。
用巴豆壓油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