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

關燈
取油紙。

     拈成條子。

    點燈吹滅。

    以煙熏鼻。

    使口鼻流涎。

    牙關自開。

    (類案) 刺喉法 乳蛾諸症在關上者。

    必有血泡。

    用喉針或筆管點破即寬。

    在關下不見者。

    難治。

    用蘆管削尖。

    令病患含水一口。

    從鼻孔放管進擊一下。

    血出甚妙。

     刺少商穴法 穴在手大指内側。

    去爪甲後如韭葉。

    男左女右取之。

    刺入三分許。

    以手自臂勒至刺處出血。

    即愈。

     火刺法 喉癰腫甚必當刺。

    用巴豆油塗紙上。

    拈條點火。

    才煙起即吹滅。

    令患人張口帶火刺于喉間。

    俄頃即吐出紫血而寬。

     用藥 主以甘桔湯。

    加薄荷、荊芥、防風、黃芩、玄參、牛蒡、竹茹等。

    咳嗽。

    加貝母、陳皮。

    發渴。

    加花粉、麥冬。

    唾血。

    加紫菀。

    嘔惡。

    加半夏。

    胸滿。

    加枳殼。

    便閉。

    加大黃。

    痰甚。

    加石膏。

    火甚。

    加黃連。

    卒閉暴死。

    用解毒雄黃丸。

     此皆治實火法也。

    若屬虛者。

    當從權為主。

    古人有用人參、附子、肉桂、僵蠶。

    但理其下而上自安。

    此求本之治也。

    大抵血虛。

    用四物湯。

    氣虛。

    用補中湯。

    肝火。

    用逍遙散。

    腎虛。

    用地黃湯。

    兼佐治标之藥。

    有命門火衰。

    龍浮咽嗌者。

     惟八味丸最力。

    而寒涼之藥。

    毫不可用也。

     【附:伏氣】 伏氣者。

    名腎傷寒。

    謂非時暴寒。

    伏于少陰。

    寒邪抑郁。

    内格陽氣。

    始初不病。

    旬日乃發。

    上行于咽門經會之處。

    寒熱相搏。

    而成咽痛。

    脈息微弱。

    後必下利。

    當以辛熱藥攻其本病。

    順其陰陽。

    則水升火降。

    而咽痛自已。

     用甘桔桂半湯主之。

    (傷寒) 【附:疫氣】 有司天運氣過亢。

    其年鄉村染患相似者。

    此時氣乘虛蘊蓄上焦。

    發作寒熱。

    變為喉痛。

    俗名蝦蟆瘟。

    又曰鸬瘟。

    此症甚惡。

    切忌膽礬酸寒。

    郁遏陽氣。

    硝黃攻下。

    引邪入裡。

    須用辛涼甘苦。

    表裡雙解之品。

    普濟消毒飲主之。

     咽喉選方 桔梗湯統治咽喉諸病。

     牛蒡玄參升麻桔梗犀角黃芩木通甘草清熱化痰丸治痰火咽痛。

     貝母花粉枳殼桔梗黃芩黃連玄參甘草四物湯治血虛火動咽痛。

     四君子湯治氣虛火動咽痛。

     地黃湯治相火上炎咽痛。

     桂附八味丸治龍火上越咽痛。

    (以上四方俱見中風) 逍遙散治肝火上炎咽痛。

    (方見火症) 普濟消毒飲(方見頭風) 解毒雄黃丸治急喉痹雖死尤可救活。

     雄黃郁金(各一兩)巴豆(十四粒) 加僵蠶二錢半、芒硝五錢。

    醋糊丸。

    清茶下。

     半夏桂甘湯治腎傷寒病。

     半夏桂枝桔梗甘草附子煎治髒寒咽閉不利。

     大附子一片。

    蜜塗炙黃。

    每含一片咽汁。

    甘味盡則易之。

     快捷方式法(秘方)治喉痹乳蛾。

     用鮮杜牛膝根一握、艾葉七片。

    搗和。

    入乳汗。

    灌入鼻中。

    須臾痰涎從口鼻而出。

    立效。

    此名天名精。

    又名蚵草。

    抽梗開花如小野菊。

    結子如蒿子相似。

    最黏人衣。

    狐氣更甚。

    名鶴虱。

    即此草也。

     治喉急風秘方 用蜘蛛七個。

    先将明礬五錢研末。

    放在鐵刀頭上。

    列蜘蛛在礬内。

    刀下以炭火熔礬。

    俟礬枯。

    共研細末。

     藏入小瓷瓶中。

    每用一字。

    吹入喉中。

    吐出稠痰即愈。

     魚骨鲠喉用橄榄或肉或核。

    磨水咽下。

    又方。

    用樸硝煎湯飲之即出。

    或威靈仙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