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

關燈
濕湯。

    調理。

     用當歸拈痛湯。

    久而元氣虛弱。

    用補中益氣湯。

     按濕熱痰火。

    郁氣死血。

    留經絡四肢。

    悉能為麻為痹。

    或痛或癢。

    輕而新者。

    可以緩治。

    久而重者。

    必加川烏、附子。

    祛逐痰濕。

    壯氣行經。

    斷不可少。

    大便阻滞。

    必用大黃。

    昧者畏其峻利。

    多緻狐疑。

    不知邪毒流滿經絡。

     非川烏、附子。

    豈能散結燥熱。

    結滞腸胃。

    非大黃豈能潤燥。

    要在合宜耳。

    故筋痹。

    即風痹也。

    遊行不定。

    上下左右。

    随其虛邪。

    與血氣相搏于關節。

    或赤或腫。

    筋脈弛縱者。

    防風湯。

    脈痹。

    即熱痹也。

    髒腑移熱。

    複遇外邪。

     客于經絡。

    留而不行。

    故為痹。

    肌肉熱極。

    唇口反裂。

    皮膚色變。

    升麻湯。

    肌痹。

    即濕痹着痹也。

    留而不移。

    汗多四肢緩弱。

    皮膚不仁。

    精神昏塞。

    俗名麻木。

    宜茯苓川芎湯。

    皮痹者。

    邪在皮毛。

    瘾疹風瘡。

    搔之不痛。

    宜疏風養血。

    骨痹。

    即寒痹痛痹也。

    痛苦切心。

    四肢攣急。

    關節浮腫。

    宜加減五積散。

    周痹者。

    周身俱痛。

    宜蠲痹湯。

     血痹者。

    邪入陰分。

    若被風吹。

    骨弱勞疲汗出。

    卧則搖動。

    宜當歸湯。

    支飲者。

    手足麻痹。

    臂痛不舉。

    多睡眩冒。

     忍尿不便。

    膝冷成痹。

    茯苓湯。

    (彙補) 痹症選方 防風湯(河間)治風勝為行痹。

    上下行走掣痛。

     防風當歸赤苓杏仁(各一錢)黃芩秦艽葛根(各二錢)羌活(八分)桂枝甘草(各五分) 加姜。

    水煎。

    入酒半杯服。

     茯苓湯治寒勝為痛痹。

    腫痛拘攣。

    無汗。

     赤苓(一錢半)桑皮防風(各一錢)官桂(五分)川芎(一錢二分)芍藥麻黃(各一錢)姜棗茯苓川芎湯治着痹。

    四肢重着。

    流注于經。

    拘攣浮腫。

     即上茯苓湯。

    加蒼術、炙草、大棗。

    溫服。

    欲出汗。

    以溫粥投之。

     升麻湯(河間)治濕痹。

    肌肉熱極。

    體上如鼠走。

    唇口反縱。

    皮膚色變。

    兼治諸風熱。

     升麻茯苓人參防風犀角(鎊)羚羊角(鎊) 羌活(各一錢)官桂(三分)生姜竹瀝五痹湯治三氣客于肌體。

    手足緩弱。

    麻痹不仁。

     片姜黃羌活白術防己(各一錢)甘草(五分)生姜症在上下。

    分食前食後。

    熱服。

     茯苓湯治多飲停蓄。

    手足麻痹。

    多睡眩冒。

     即二陳湯加枳實、桔梗。

     蠲痹湯治周痹。

    及手足冷痹。

    腳腿沉重。

    背項拘急。

     赤芍當歸黃姜黃羌活(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姜棗煎。

     當歸湯當歸(二錢)赤芍(一錢五分)獨活防風赤苓黃芩秦艽(各一錢)甘草(六分)桂心(三分)生姜羌活湯治白虎曆節風毒。

    攻注骨節疼痛。

    發作不定。

     羌活附子秦艽桂心木香川芎當歸牛膝桃仁骨碎補生姜虎骨散治白虎肢節痛。

    發則痛不可忍。

     虎骨甘草全蠍(去毒各五錢)麝香(一分)天麻防風牛膝僵蠶當歸乳香桂心白花蛇(酒浸取肉各二兩) 每服三錢。

    豆淋酒下。

     續斷丸治風濕流注。

    四肢浮腫。

    肌肉麻痹。

     當歸續斷萆(各一兩)川芎(七錢半)乳香(五錢)天麻防風附子(各一兩)沒藥(五錢) 蜜丸。

    溫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