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
關燈
小
中
大
氣。
(準繩) 邪實當攻 有外觸怒氣。
内傷飲食而腫者。
盍肝常有餘。
觸怒則益旺而傷脾。
脾愈不足。
傷食則不運而生濕。
濕熱太盛。
郁極而發。
上達于頭。
下流于足。
中滿于身之前後。
浮腫如匏。
堅實如石。
寒冷如冰。
坐卧不得者。
最難論治。
本當利便。
然内而膀胱。
外而陰囊。
相連緊急。
阻塞道路。
苦無一線之通。
病何由去。
必開其大便。
以逐其水。
随下而随補。
則邪去而正無損。
漸為調理。
庶可得生。
(寓意章) 滲忌太過 治濕當利小便。
雖為常法。
然執此一說以治虛症。
往往多死。
蓋脾氣虛敗。
愈下愈虛。
雖劫效目前。
而正氣陰損。
(丹溪) 水腫禁法 水腫初起。
其勢方銳。
最忌甘溫助濕作滿之藥。
尤戒針刺。
犯之流水而死。
當絕酒色。
卻鹽醬。
戒忿怒。
以全太和。
否則不治。
(入門) 水腫死症 先腹脹而後散于四肢者。
可治。
先肢腫而後歸于腹者。
難治。
若唇黑耳焦。
人中脹滿。
背平肉硬。
赤腫如绯。
腹多青筋。
陰囊無縱。
五谷不化。
大便滑瀉者。
俱危。
又面黧黑者。
肝絕。
掌無紋者。
心絕。
神阙突者。
脾絕。
缺盆平者。
肺絕。
湧泉平者。
腎絕。
斷絕飲食者。
死。
胃氣已亡也。
又股間出水者。
死。
脾傷KT破也。
(彙補) 水腫用藥 主以四苓散。
加蒼術、木香、陳皮、濃樸、枳殼、姜皮。
陽水。
加黃芩、山栀、防己。
陰水。
加椒目、幹姜、肉桂。
腫在上。
加蘇葉、防風汗之。
腫在下。
加木通、木瓜利之。
中滿。
加腹皮、濃樸洩之。
便溺閉。
加牽牛下之。
肺氣喘。
加葶苈瀉之。
氣下陷。
升柴提之。
脾虛羸弱。
加人參、白術補之。
脈實便實者。
用牽牛、甘遂、大戟、芫花瀉之。
脾腎兩虛者。
用金匮腎氣丸救之。
陽衰水冷者。
術附湯主之。
陰虛水溢者。
地黃湯加門冬、五味主之。
血瘀成水者。
椒仁丸主之。
虛弱瀉利脬腫者。
四君加減治之。
【附:肺脹身腫】 肺主皮毛。
風邪入肺。
不得宣通。
肺脹葉舉。
不能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亦能作腫。
其症眼胞先腫。
初起即喘急不卧。
小腹無恙。
宜清肺葶苈丸主之。
清肺葶苈丸葶苈(隔紙炒)貝母(煨黃色)木通(各一兩)杏仁防己(各二兩) 為末。
棗肉丸。
每服五十丸。
桑白皮湯下。
水腫選方 加減胃苓湯統治水腫。
随症虛實寒熱加減用之。
蒼術茯苓大腹皮豬苓陳皮澤瀉濃樸砂仁桑皮水煎。
加生姜皮三分。
實滞。
減去白術。
虛寒。
加肉桂。
金匮腎氣丸治脾腎兩敗。
水溢于外。
土囚于中而成水腫。
(方見濕症) 複元丹(三因)治脾腎俱虛。
發為水腫。
四肢浮。
心腹堅。
小便不通。
附子(炮)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濃樸(炒)獨活白術(炒)桂心陳皮吳萸(炒各一兩)澤瀉(半兩)肉豆蔻槟榔(各半兩) 為末。
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紫蘇湯下。
實脾散(濟生)治陰水發腫。
白術茯苓木香濃樸(姜炒)炮姜陳皮大腹皮草果木瓜(去穣)附子(炮各一兩)甘草(五錢炙) 加姜、棗。
水煎。
四将軍湯人壯病實。
便閉可下者。
先攻後補。
甘遂(下)大戟(下)苦葶苈(中)大黃(上) 水煎服。
待大便行二三次後。
用實脾調氣丸白術(上)陳皮(中)人參(中)神曲(下) 水丸。
米飲送下二錢。
牽牛散治脾濕太過。
遍身浮腫。
喘不得卧。
腹脹如鼓。
大便不溏。
小便澀滞。
黑牽牛白牽牛(各一兩半生半炒)大豆(一合)白術(五錢)甘遂(二錢五分) 為末。
米飲調下三錢。
以利為度。
琥珀丸(秘方) 沉香(鎊)木香乳香(箬上炙)沒藥(各三錢箬上炙)琥珀(一錢半研)白醜(六錢生用) 黑醜(一錢六分去頭末一半生用一半用牙皂水浸)槟榔(一兩一半生一半用牙皂煎汁浸焙熟) 上為末。
牙皂水打糊為丸。
每服二錢七分。
砂糖湯下一服。
稍行其水。
即服補劑二三帖。
再下琥珀丸一服。
又去水後。
仍複補劑二三帖。
以行盡水為度。
椒仁丸治水氣太盛。
泛濫皮肉。
挾血化瘀而成水腫。
椒仁甘遂續随子附子郁李仁黑牽牛五靈脂當歸吳萸延胡索(各五錢)芫花(一錢)石膏青(十枚)斑蝥(十個)膽礬人言(各一錢) 上末之。
糊丸如豌豆大。
每服一丸。
虛者人參湯下。
快捷方式方用大戟、牽牛各一兩。
大棗二斤同煮。
去藥食棗。
又法。
用田雞和黃瓜煮食亦好。
外治法用商陸根打爛。
入麝香少許。
貼臍中。
外以綿裹暖。
引水下行。
又用蝼蛄劈作四塊。
分上下左右烘脆。
研末和入藥中。
術家以此稱奇。
終非正法。
又法。
用田螺、大蒜、車前草研為膏。
作大餅。
敷于臍上。
使從便旋出。
數日可愈。
(準繩) 邪實當攻 有外觸怒氣。
内傷飲食而腫者。
盍肝常有餘。
觸怒則益旺而傷脾。
脾愈不足。
傷食則不運而生濕。
濕熱太盛。
郁極而發。
上達于頭。
下流于足。
中滿于身之前後。
浮腫如匏。
堅實如石。
寒冷如冰。
坐卧不得者。
最難論治。
本當利便。
然内而膀胱。
外而陰囊。
相連緊急。
阻塞道路。
苦無一線之通。
病何由去。
必開其大便。
以逐其水。
随下而随補。
則邪去而正無損。
漸為調理。
庶可得生。
(寓意章) 滲忌太過 治濕當利小便。
雖為常法。
然執此一說以治虛症。
往往多死。
蓋脾氣虛敗。
愈下愈虛。
雖劫效目前。
而正氣陰損。
(丹溪) 水腫禁法 水腫初起。
其勢方銳。
最忌甘溫助濕作滿之藥。
尤戒針刺。
犯之流水而死。
當絕酒色。
卻鹽醬。
戒忿怒。
以全太和。
否則不治。
(入門) 水腫死症 先腹脹而後散于四肢者。
可治。
先肢腫而後歸于腹者。
難治。
若唇黑耳焦。
人中脹滿。
背平肉硬。
赤腫如绯。
腹多青筋。
陰囊無縱。
五谷不化。
大便滑瀉者。
俱危。
又面黧黑者。
肝絕。
掌無紋者。
心絕。
神阙突者。
脾絕。
缺盆平者。
肺絕。
湧泉平者。
腎絕。
斷絕飲食者。
死。
胃氣已亡也。
又股間出水者。
死。
脾傷KT破也。
(彙補) 水腫用藥 主以四苓散。
加蒼術、木香、陳皮、濃樸、枳殼、姜皮。
陽水。
加黃芩、山栀、防己。
陰水。
加椒目、幹姜、肉桂。
腫在上。
加蘇葉、防風汗之。
腫在下。
加木通、木瓜利之。
中滿。
加腹皮、濃樸洩之。
便溺閉。
加牽牛下之。
肺氣喘。
加葶苈瀉之。
氣下陷。
升柴提之。
脾虛羸弱。
加人參、白術補之。
脈實便實者。
用牽牛、甘遂、大戟、芫花瀉之。
脾腎兩虛者。
用金匮腎氣丸救之。
陽衰水冷者。
術附湯主之。
陰虛水溢者。
地黃湯加門冬、五味主之。
血瘀成水者。
椒仁丸主之。
虛弱瀉利脬腫者。
四君加減治之。
【附:肺脹身腫】 肺主皮毛。
風邪入肺。
不得宣通。
肺脹葉舉。
不能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亦能作腫。
其症眼胞先腫。
初起即喘急不卧。
小腹無恙。
宜清肺葶苈丸主之。
清肺葶苈丸葶苈(隔紙炒)貝母(煨黃色)木通(各一兩)杏仁防己(各二兩) 為末。
棗肉丸。
每服五十丸。
桑白皮湯下。
水腫選方 加減胃苓湯統治水腫。
随症虛實寒熱加減用之。
蒼術茯苓大腹皮豬苓陳皮澤瀉濃樸砂仁桑皮水煎。
加生姜皮三分。
實滞。
減去白術。
虛寒。
加肉桂。
金匮腎氣丸治脾腎兩敗。
水溢于外。
土囚于中而成水腫。
(方見濕症) 複元丹(三因)治脾腎俱虛。
發為水腫。
四肢浮。
心腹堅。
小便不通。
附子(炮)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濃樸(炒)獨活白術(炒)桂心陳皮吳萸(炒各一兩)澤瀉(半兩)肉豆蔻槟榔(各半兩) 為末。
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紫蘇湯下。
實脾散(濟生)治陰水發腫。
白術茯苓木香濃樸(姜炒)炮姜陳皮大腹皮草果木瓜(去穣)附子(炮各一兩)甘草(五錢炙) 加姜、棗。
水煎。
四将軍湯人壯病實。
便閉可下者。
先攻後補。
甘遂(下)大戟(下)苦葶苈(中)大黃(上) 水煎服。
待大便行二三次後。
用實脾調氣丸白術(上)陳皮(中)人參(中)神曲(下) 水丸。
米飲送下二錢。
牽牛散治脾濕太過。
遍身浮腫。
喘不得卧。
腹脹如鼓。
大便不溏。
小便澀滞。
黑牽牛白牽牛(各一兩半生半炒)大豆(一合)白術(五錢)甘遂(二錢五分) 為末。
米飲調下三錢。
以利為度。
琥珀丸(秘方) 沉香(鎊)木香乳香(箬上炙)沒藥(各三錢箬上炙)琥珀(一錢半研)白醜(六錢生用) 黑醜(一錢六分去頭末一半生用一半用牙皂水浸)槟榔(一兩一半生一半用牙皂煎汁浸焙熟) 上為末。
牙皂水打糊為丸。
每服二錢七分。
砂糖湯下一服。
稍行其水。
即服補劑二三帖。
再下琥珀丸一服。
又去水後。
仍複補劑二三帖。
以行盡水為度。
椒仁丸治水氣太盛。
泛濫皮肉。
挾血化瘀而成水腫。
椒仁甘遂續随子附子郁李仁黑牽牛五靈脂當歸吳萸延胡索(各五錢)芫花(一錢)石膏青(十枚)斑蝥(十個)膽礬人言(各一錢) 上末之。
糊丸如豌豆大。
每服一丸。
虛者人參湯下。
快捷方式方用大戟、牽牛各一兩。
大棗二斤同煮。
去藥食棗。
又法。
用田雞和黃瓜煮食亦好。
外治法用商陸根打爛。
入麝香少許。
貼臍中。
外以綿裹暖。
引水下行。
又用蝼蛄劈作四塊。
分上下左右烘脆。
研末和入藥中。
術家以此稱奇。
終非正法。
又法。
用田螺、大蒜、車前草研為膏。
作大餅。
敷于臍上。
使從便旋出。
數日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