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内經)脾主水谷。
虛而失運。
水濕停留。
大經小絡。
盡皆濁腐。
津液與血。
悉化為水。
故面目四肢浮腫。
(彙補) 内因 人身真水火。
消化萬物以養身。
(入門)故水則腎主之。
土則火生之。
惟腎虛不能行水。
脾虛不能制水。
故腎水泛濫。
反得浸漬脾土。
是以三焦停滞。
經絡壅塞。
水滲于皮膚。
注于肌肉而為腫。
(心法) 外候 水始起也。
目窠下微腫。
如新卧起狀。
頸脈動時咳。
陰股間寒。
足胫腫。
腹乃大。
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
皮薄而光。
(針經) 陽水陰水 若遍身腫。
皮色黃赤。
煩渴溺澀。
大便閉。
脈沉數。
此為陽水。
若遍身腫。
皮色青白。
不渴。
大便溏。
小便少不澀。
此屬陰水。
(丹溪)陽水外因涉水冒雨。
或兼風寒暑氣。
先腫上體。
肩背手面。
手之三陽經。
陰水内因冷水酒茶。
或兼勞欲房色。
先腫下體。
腰腹胫。
足之三陰經。
(入門) 氣腫水腫 皮濃色蒼。
四肢削瘦。
胸腹痞滿。
自上而下者。
多屬氣。
皮薄色嫩。
腫有分界。
自下而上者。
多屬水。
又按之不成凹而即起者氣也。
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濕也。
(入門) 風腫瘀腫 風腫走注疼痛。
皮粗麻木。
即痛風身腫是也。
瘀腫皮膚光亮。
現赤痕血縷。
乃血化為水也。
(入門) 風水石水 風水面浮身腫。
自汗惡風。
脈浮體重。
骨節疼痛。
不渴。
宜表散。
石水腹滿不喘。
其脈沉。
宜利便。
(準繩) 水分血分 婦人身腫。
有水分血分之殊。
水分者。
中州停濕。
心下堅大。
病發于上。
先水腫而後經斷。
治在中焦。
血分者。
血結胞門。
臍下脹。
病發于下。
先經斷而後水腫。
治在下焦。
且血分之病。
小腹硬痛。
手不可按。
而水道清長。
與脾虛之候。
大腹柔軟。
水道澀滞者各别。
宜破瘀之劑。
若屬懷孕。
亦有氣遏水道而腫者。
但宜順氣安胎。
俟産而腫自消。
(彙補) 喘脹相因 先喘後腫。
此肺不化氣。
水流為腫。
治在肺。
先腫後喘者。
乃脾不運化。
水泛為喘。
治在脾。
(雜着)治肺宜清金降氣。
而行水次之。
治脾宜實脾理濕。
而降氣兼之。
(彙補) 肺腎相傳 脾病則肺金失養。
不但肺氣孤危。
且濁氣上升。
喘急咳嗽者有之。
必土實而後肺金清肅。
以滋化源。
又脾病則津液不化。
不特腎精損削。
且濕熱下注。
足跗浮腫者有之。
必土強而後腎水收攝。
以歸隧道。
(入門) 脈法 脈洪大者。
易治。
微細者。
難治。
又脈乍出者。
死。
(脈經) 治法 大法。
宜調中健脾。
脾氣實。
自能升降營運。
則水濕自除。
此治其本也。
(丹溪) 分治六法 治水之法。
行其所無事。
随表裡寒熱上下。
因其勢而利導之。
故宜汗。
宜下。
宜滲。
宜清。
宜燥。
宜溫。
六者之中。
變化莫拘。
(彙補) 治分陰陽 陽水。
宜辛寒散結行氣。
苦寒瀉火燥濕。
陰水。
宜苦溫燥脾勝濕。
辛熱導氣扶陽。
(入門) 治分汗滲 身有熱者。
可汗。
身無熱者。
可利。
肌膚痛者。
可汗。
溺赤澀者。
可利。
腰上腫者。
可汗。
腰下腫者。
可利。
所謂開鬼門。
潔淨府。
上下分消之也。
(彙補) 濕熱宜清 濕者土之氣。
土者火之子。
故濕每生熱。
熱亦成濕。
母子相感。
氣之變也。
故濕熱太盛。
火勢乘脾而腫者。
宜清心火。
降肺金。
俾肝木有制。
脾無賊邪之患。
清濁營運。
濕熱氣化。
而滲道又且開通。
其敗濁之氣。
清者複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
濁者在上為汗。
在下為溺以漸去矣。
(丹溪) 寒濕宜溫 水雖制于脾。
實則統于腎。
腎本水藏。
元陽寓焉。
命門火衰。
不能自制陰寒。
溫養脾土。
則陰不從陽精化為水。
故水腫有屬火衰者。
外症肢體腫脹。
手足并冷。
飲食難化。
大便洩瀉。
呼吸氣冷。
此真陽衰敗。
脾肺腎俱虛。
(立齋)法當暖中州。
溫下焦。
俾少火生氣。
上蒸脾土。
元陽複而陰翳消。
三焦有所禀命。
決渎得宜。
水道自通。
(必讀) 陰虛宜補 腎者。
胃之關。
關門不利。
聚水生病。
故水腫有屬陰虛者。
肺金不降而浮腫。
其症腹大臍腫。
腰痛足硬。
小水短澀。
咳嗽有痰。
不得卧倒。
面赤口渴。
但飲食知味。
大便反燥。
此水附龍起。
相火溢水故也。
宜滋陰補腎。
兼以保肺化
皆屬于脾。
(内經)脾主水谷。
虛而失運。
水濕停留。
大經小絡。
盡皆濁腐。
津液與血。
悉化為水。
故面目四肢浮腫。
(彙補) 内因 人身真水火。
消化萬物以養身。
(入門)故水則腎主之。
土則火生之。
惟腎虛不能行水。
脾虛不能制水。
故腎水泛濫。
反得浸漬脾土。
是以三焦停滞。
經絡壅塞。
水滲于皮膚。
注于肌肉而為腫。
(心法) 外候 水始起也。
目窠下微腫。
如新卧起狀。
頸脈動時咳。
陰股間寒。
足胫腫。
腹乃大。
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
皮薄而光。
(針經) 陽水陰水 若遍身腫。
皮色黃赤。
煩渴溺澀。
大便閉。
脈沉數。
此為陽水。
若遍身腫。
皮色青白。
不渴。
大便溏。
小便少不澀。
此屬陰水。
(丹溪)陽水外因涉水冒雨。
或兼風寒暑氣。
先腫上體。
肩背手面。
手之三陽經。
陰水内因冷水酒茶。
或兼勞欲房色。
先腫下體。
腰腹胫。
足之三陰經。
(入門) 氣腫水腫 皮濃色蒼。
四肢削瘦。
胸腹痞滿。
自上而下者。
多屬氣。
皮薄色嫩。
腫有分界。
自下而上者。
多屬水。
又按之不成凹而即起者氣也。
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濕也。
(入門) 風腫瘀腫 風腫走注疼痛。
皮粗麻木。
即痛風身腫是也。
瘀腫皮膚光亮。
現赤痕血縷。
乃血化為水也。
(入門) 風水石水 風水面浮身腫。
自汗惡風。
脈浮體重。
骨節疼痛。
不渴。
宜表散。
石水腹滿不喘。
其脈沉。
宜利便。
(準繩) 水分血分 婦人身腫。
有水分血分之殊。
水分者。
中州停濕。
心下堅大。
病發于上。
先水腫而後經斷。
治在中焦。
血分者。
血結胞門。
臍下脹。
病發于下。
先經斷而後水腫。
治在下焦。
且血分之病。
小腹硬痛。
手不可按。
而水道清長。
與脾虛之候。
大腹柔軟。
水道澀滞者各别。
宜破瘀之劑。
若屬懷孕。
亦有氣遏水道而腫者。
但宜順氣安胎。
俟産而腫自消。
(彙補) 喘脹相因 先喘後腫。
此肺不化氣。
水流為腫。
治在肺。
先腫後喘者。
乃脾不運化。
水泛為喘。
治在脾。
(雜着)治肺宜清金降氣。
而行水次之。
治脾宜實脾理濕。
而降氣兼之。
(彙補) 肺腎相傳 脾病則肺金失養。
不但肺氣孤危。
且濁氣上升。
喘急咳嗽者有之。
必土實而後肺金清肅。
以滋化源。
又脾病則津液不化。
不特腎精損削。
且濕熱下注。
足跗浮腫者有之。
必土強而後腎水收攝。
以歸隧道。
(入門) 脈法 脈洪大者。
易治。
微細者。
難治。
又脈乍出者。
死。
(脈經) 治法 大法。
宜調中健脾。
脾氣實。
自能升降營運。
則水濕自除。
此治其本也。
(丹溪) 分治六法 治水之法。
行其所無事。
随表裡寒熱上下。
因其勢而利導之。
故宜汗。
宜下。
宜滲。
宜清。
宜燥。
宜溫。
六者之中。
變化莫拘。
(彙補) 治分陰陽 陽水。
宜辛寒散結行氣。
苦寒瀉火燥濕。
陰水。
宜苦溫燥脾勝濕。
辛熱導氣扶陽。
(入門) 治分汗滲 身有熱者。
可汗。
身無熱者。
可利。
肌膚痛者。
可汗。
溺赤澀者。
可利。
腰上腫者。
可汗。
腰下腫者。
可利。
所謂開鬼門。
潔淨府。
上下分消之也。
(彙補) 濕熱宜清 濕者土之氣。
土者火之子。
故濕每生熱。
熱亦成濕。
母子相感。
氣之變也。
故濕熱太盛。
火勢乘脾而腫者。
宜清心火。
降肺金。
俾肝木有制。
脾無賊邪之患。
清濁營運。
濕熱氣化。
而滲道又且開通。
其敗濁之氣。
清者複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
濁者在上為汗。
在下為溺以漸去矣。
(丹溪) 寒濕宜溫 水雖制于脾。
實則統于腎。
腎本水藏。
元陽寓焉。
命門火衰。
不能自制陰寒。
溫養脾土。
則陰不從陽精化為水。
故水腫有屬火衰者。
外症肢體腫脹。
手足并冷。
飲食難化。
大便洩瀉。
呼吸氣冷。
此真陽衰敗。
脾肺腎俱虛。
(立齋)法當暖中州。
溫下焦。
俾少火生氣。
上蒸脾土。
元陽複而陰翳消。
三焦有所禀命。
決渎得宜。
水道自通。
(必讀) 陰虛宜補 腎者。
胃之關。
關門不利。
聚水生病。
故水腫有屬陰虛者。
肺金不降而浮腫。
其症腹大臍腫。
腰痛足硬。
小水短澀。
咳嗽有痰。
不得卧倒。
面赤口渴。
但飲食知味。
大便反燥。
此水附龍起。
相火溢水故也。
宜滋陰補腎。
兼以保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