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病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中央黃色。
入通于脾。
(内經)故黃膽多屬太陰濕土脾不能勝濕。
複挾火熱。
則郁而生黃。
(必讀) 内因 發黃譬如曲相似。
多因飲食勞倦。
緻傷脾土。
不能運化。
濕熱内蓄。
無由發洩。
流于脾肉。
遍于四肢。
凡郁郁不得志之人。
多生此病。
(指掌)是脾虛為本。
濕熱為标。
當于标本緩急審之。
(三錫) 外候 濕熱熏蒸。
土氣洋溢。
面目爪甲身體俱黃。
外則肌肉微腫。
一身盡痛。
内則胸腹滿悶。
嗳氣不舒。
日晡潮熱。
四肢倦怠。
大便去而不快。
小便赤而短少。
或溺出沾衣。
猶如柏染。
(彙補) 疸分幹濕 幹黃熱勝。
色黃而明。
大便燥結。
濕黃濕勝。
色黃而晦。
大便潤利。
(入門) 疸分陰陽 諸疸發于陰經。
必嘔惡。
發于陽經。
必寒熱。
(彙補) 疸分難易 疸症口渴。
其病難治。
疸而不渴。
其病易治。
又焦黃難治。
淡黃易治。
其壯年氣盛。
脈大。
易治。
老人氣弱。
脈微。
難治。
(彙補) 黃汗 黃汗者。
汗出染衣。
色如熏黃。
身腫且痛。
雖發熱而不渴。
暮則煩躁不眠。
因脾熱汗出。
入水澡浴。
為風所閉。
熱留皮膚所緻。
屬表症。
宜解熱濕。
和其榮。
用丁香鼻法。
去黃水。
自愈。
(彙補) 黃膽 黃膽者。
小溺面目牙齒指甲肢體皆黃。
食已善饑。
安卧懶動。
憎寒壯熱。
日晡轉甚。
因髒腑不和。
水谷相并。
濕熱蒸郁。
邪留胃中。
複為風熱所搏。
結滞不散。
内蒸外郁。
病屬裡症。
便閉者。
攻之。
溺澀者。
利之。
二便利者。
清解之。
(彙補) 谷疸 谷疸者。
發寒熱。
不能食。
食已頭眩。
腹脹不安。
心煩怫郁。
右關脈滑。
因胃熱大饑。
因而過食。
停滞中脘。
病屬中焦。
宜先去水谷之積滞。
次解脾胃之郁熱。
(彙補) 酒疸 心胸懊。
欲吐不食。
腹如水狀。
足心熱。
足胫滿。
小便黃。
眼黃鼻燥。
面發赤斑。
因大醉當風。
毒留清道。
病屬上焦。
脈浮洪者。
當探吐。
設或誤下。
邪陷腎中。
變成黑疸。
面黑目青。
如啖蒜齑。
大便黑。
膚粗燥。
其脈微弱者。
不治。
(彙補) 女勞疸 女勞疸者。
黃如灰色。
額黑頭汗。
手足心熱。
薄暮不發熱。
日反惡寒。
小腹急滿。
小便不利。
大便時溏。
腹脹如水狀。
類黑疸。
因過于勞傷。
又于大熱之中。
犯房入水所緻。
病屬下焦。
非水氣也。
宜培脾腎。
若腹滿多渴者。
難治。
(彙補) 虛黃 虛黃口淡怔忡。
耳鳴腳軟。
怠惰無力。
寒熱微作。
小便濁澀。
皮膚雖黃。
而爪甲如常。
此勞倦太過。
氣血俱虛。
不可妄用涼藥。
宜調中培土。
若面色青黃。
小便自利。
謂之木勝于土。
中走于外。
又宜培脾抑肝。
(彙補) 陰黃 陰黃者。
四肢清冷。
自汗洩利。
小便清白。
身不發熱。
脈沉而遲。
乃脾腎虛損所緻。
宜溫補。
亦有過服寒涼。
變成陰症。
身目俱黃。
膚冷胃疼。
眼澀不開。
大便自利者。
茵陳附子幹姜湯。
(彙補) 疸兼雜症 黃膽初起。
多兼雜症。
如風症色黃帶青。
寒症色黃帶黯。
暑症色黃帶赤。
瘀血發黃。
喜忘如狂。
溺清便黑。
食積發黃。
惡食噫氣。
胸滿腹脹。
又有瘀熱入心發黃者
入通于脾。
(内經)故黃膽多屬太陰濕土脾不能勝濕。
複挾火熱。
則郁而生黃。
(必讀) 内因 發黃譬如曲相似。
多因飲食勞倦。
緻傷脾土。
不能運化。
濕熱内蓄。
無由發洩。
流于脾肉。
遍于四肢。
凡郁郁不得志之人。
多生此病。
(指掌)是脾虛為本。
濕熱為标。
當于标本緩急審之。
(三錫) 外候 濕熱熏蒸。
土氣洋溢。
面目爪甲身體俱黃。
外則肌肉微腫。
一身盡痛。
内則胸腹滿悶。
嗳氣不舒。
日晡潮熱。
四肢倦怠。
大便去而不快。
小便赤而短少。
或溺出沾衣。
猶如柏染。
(彙補) 疸分幹濕 幹黃熱勝。
色黃而明。
大便燥結。
濕黃濕勝。
色黃而晦。
大便潤利。
(入門) 疸分陰陽 諸疸發于陰經。
必嘔惡。
發于陽經。
必寒熱。
(彙補) 疸分難易 疸症口渴。
其病難治。
疸而不渴。
其病易治。
又焦黃難治。
淡黃易治。
其壯年氣盛。
脈大。
易治。
老人氣弱。
脈微。
難治。
(彙補) 黃汗 黃汗者。
汗出染衣。
色如熏黃。
身腫且痛。
雖發熱而不渴。
暮則煩躁不眠。
因脾熱汗出。
入水澡浴。
為風所閉。
熱留皮膚所緻。
屬表症。
宜解熱濕。
和其榮。
用丁香鼻法。
去黃水。
自愈。
(彙補) 黃膽 黃膽者。
小溺面目牙齒指甲肢體皆黃。
食已善饑。
安卧懶動。
憎寒壯熱。
日晡轉甚。
因髒腑不和。
水谷相并。
濕熱蒸郁。
邪留胃中。
複為風熱所搏。
結滞不散。
内蒸外郁。
病屬裡症。
便閉者。
攻之。
溺澀者。
利之。
二便利者。
清解之。
(彙補) 谷疸 谷疸者。
發寒熱。
不能食。
食已頭眩。
腹脹不安。
心煩怫郁。
右關脈滑。
因胃熱大饑。
因而過食。
停滞中脘。
病屬中焦。
宜先去水谷之積滞。
次解脾胃之郁熱。
(彙補) 酒疸 心胸懊。
欲吐不食。
腹如水狀。
足心熱。
足胫滿。
小便黃。
眼黃鼻燥。
面發赤斑。
因大醉當風。
毒留清道。
病屬上焦。
脈浮洪者。
當探吐。
設或誤下。
邪陷腎中。
變成黑疸。
面黑目青。
如啖蒜齑。
大便黑。
膚粗燥。
其脈微弱者。
不治。
(彙補) 女勞疸 女勞疸者。
黃如灰色。
額黑頭汗。
手足心熱。
薄暮不發熱。
日反惡寒。
小腹急滿。
小便不利。
大便時溏。
腹脹如水狀。
類黑疸。
因過于勞傷。
又于大熱之中。
犯房入水所緻。
病屬下焦。
非水氣也。
宜培脾腎。
若腹滿多渴者。
難治。
(彙補) 虛黃 虛黃口淡怔忡。
耳鳴腳軟。
怠惰無力。
寒熱微作。
小便濁澀。
皮膚雖黃。
而爪甲如常。
此勞倦太過。
氣血俱虛。
不可妄用涼藥。
宜調中培土。
若面色青黃。
小便自利。
謂之木勝于土。
中走于外。
又宜培脾抑肝。
(彙補) 陰黃 陰黃者。
四肢清冷。
自汗洩利。
小便清白。
身不發熱。
脈沉而遲。
乃脾腎虛損所緻。
宜溫補。
亦有過服寒涼。
變成陰症。
身目俱黃。
膚冷胃疼。
眼澀不開。
大便自利者。
茵陳附子幹姜湯。
(彙補) 疸兼雜症 黃膽初起。
多兼雜症。
如風症色黃帶青。
寒症色黃帶黯。
暑症色黃帶赤。
瘀血發黃。
喜忘如狂。
溺清便黑。
食積發黃。
惡食噫氣。
胸滿腹脹。
又有瘀熱入心發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