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病

關燈


    有痰火入肺發黃者。

    不拘外感内傷。

    怫郁不舒。

    皆能成疸。

    (入門) 死症 凡疸以十八日為期。

    治之十日以上為瘥。

    如寸口近掌處無脈。

    口鼻皆冷。

    洩利嘔哕。

    胃氣已脫者死。

    環口黧黑。

    汗出如油。

    脾氣已絕者死。

    面見黑色。

    搖頭直視者死。

    疸毒沖心。

    如狂喘滿。

    腹脹氣短者死。

    脈微小有神。

    小便利而不渴者生。

    口渴者死。

    其雲十八日為期者。

    此指真黃而言。

    若脾虛面黃。

    不在此例。

    (彙補) 脈法 五疸實熱。

    脈必洪數。

    虛小微澀。

    症屬虛弱。

    脈浮可吐。

    脈沉可下。

    脈洪洩利而渴者死。

    脈小洩利不渴者生。

     入腹脹滿。

    脈弦硬者兇。

    (彙補) 治法 疸病總以清熱導濕為主。

    若病久脾胃衰薄者。

    當補中。

    (必讀) 治禁苦寒 疸屬脾胃。

    不可驟用涼藥傷胃。

    必佐以甘溫。

    君以淡滲。

    則濕易除。

    而熱易解。

    若純用苦寒。

    重傷脾腎。

    輕則嘔哕下利。

    重則喘滿腹脹。

    (彙補) 久宜溫補 疸屬虛損。

    宜溫補腎肝。

    真陽之氣一升。

    而邪火自斂。

    若疸用茵陳。

    必利小便。

    枯竭肝津腎水。

    則強病幸痊。

     而雀目腫脹又作。

    (入門)若面黃而黑。

    下有遺溺者。

    不治。

    (彙補) 用藥 主以胃苓湯。

    茯苓滲濕湯。

    溺澀。

    加木通。

    食積。

    加山楂。

    屬虛者。

    培脾。

    用四君子湯。

    補腎。

    八味丸。

    陰黃。

    理中湯。

    平肝。

    建中湯。

     驗死生法 用二指重按病患胸前膻中穴。

    二指左右分開。

    中間有血色者。

    可治。

    無血色者。

    不治。

     黃病選方 茯苓滲濕湯治濕熱發黃。

    口渴溺澀。

    少食少卧。

     茵陳(七分)茯苓(六分)澤瀉豬苓白術蒼術陳皮黃連山栀秦艽防己葛根(各四分)燈心草水煎。

     胃苓湯治脾胃不和。

    倦怠食少。

     蒼術(中)濃樸(中)陳皮(上)甘草(下)澤瀉(中)茯苓(上) 豬苓(下) 加味五苓散治寒濕發黃。

     白術(上)茯苓(上)豬苓(下)澤瀉(中)肉桂(下)茵陳(中)幹姜(中)濃樸理中丸治陰黃為病。

    (方見中寒) 黃建中湯治虛黃。

    (方見汗病) 加味四君子湯治女勞疸。

     即四君子加黃、白芍、扁豆。

    水煎。

     茵陳幹姜附子湯(寶鑒)治寒濕虛黃。

     附子(三錢炮)幹姜(二錢炮)茵陳(一錢二分)茯苓(五分)草豆蔻(一錢煨)枳殼半夏澤瀉(各五分)白術(四分)陳皮(三分) 水煎。

     補中益氣湯加茵陳、栀子、豬苓、澤瀉、黃連、滑石、赤苓。

     地黃丸加蒼術、白術、茵陳、酒炒黃柏。

     湯丸二藥。

    早晚兼進。

    又當服綠礬丸更效。

    二方皆治虛疸。

     針砂丸(秘方)治黃膽積塊。

    久而不愈。

     豬苓澤瀉白術赤苓(各五錢)蒼術砂仁香附濃樸(各二兩)三棱莪術烏藥茵陳草果針砂(醋炒七次各一兩)木香青皮陳皮(各七錢) 上為末。

    老酒打糊丸。

    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

    忌食雞、魚。

     硝石礬石散治女勞疸。

     硝石礬石(各炒研等分) 為末。

    大麥粥汁調服二錢。

    一方。

    用滑石。

    不用硝石。

     治方用生姜二斤。

    搗爛煎湯。

    于無風處洗浴。

    令遍身汗出如雨。

    後用高良姜根搗汁服之。

    令其或吐或下。

    行一二次即愈。

    又方。

    用大芫荽搗汁酒服。

    三朝即愈。

    又方。

    用綠礬不拘多少。

    炒至白色。

    為末。

    煮棗肉丸。

    如櫻桃大。

    每服七丸。

    早午晚各一服。

    黃酒送下。

    忌醋生冷發物。

    或有蟲。

    即吐出。

    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