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病
關燈
小
中
大
下之。
大抵氣熱汗出。
多是有餘之症。
【附:盜汗】 盜汗者。
睡則出汗。
醒則漸收。
因陰氣空虛。
睡則衛氣乘虛陷入陰中。
表無護衛。
榮中之火。
獨旺于外。
蒸熱而汗。
醒則氣周于表而汗止。
此症多見于虛勞之人。
陰氣損傷。
宜養榮清熱。
若大病之後。
新産之餘。
及久出盜汗不止。
則陽氣亦虛。
宜補氣固陽。
固陽能生陰。
氣為水母。
甘溫化氣。
陰液斯斂。
若拘泥濟陰。
烏能衛外。
故表而出之。
(彙補) 【附:頭汗】 頭汗者。
以六陽之脈。
上循于頭。
三陰之經。
至頸而還。
陰虛陽浮。
故汗出頭頸。
不能周身。
有相火迫其腎水上行心之分野者。
有陽氣失所根據附飛越于高巅者。
有寒濕相搏者。
有瘀血内蓄者。
若關格小便不通而頭汗者。
難治。
及陽脫唇舌口鼻清冷而頭汗者。
亦不治。
(醫統) 【附:飲食汗】 飲食汗者。
因正氣空虛。
反為飲食悍之氣所勝。
故食入汗出。
久不已。
則心氣耗散。
令人消渴偏枯。
宜安胃湯斂之。
(醫統)又飲酒中風。
頭面多汗。
食則汗甚。
常不可單衣。
身常濡。
口幹善渴。
名曰漏風。
蓋頭為諸陽之會。
酒性亦陽。
所以飲必見面。
醉後陽氣升頭。
毛竅亦開。
當風坐卧。
風邪入之。
故多汗。
宜實表。
(彙補) 【附:心汗】 心汗者。
圓圓一片。
隻在心膛。
因憂思驚恐以傷其心。
宜斂神益氣。
歸脾湯主之。
或用豬心一具。
帶血破開。
入人參、當歸末一兩。
煮熟。
去藥食之。
仍以艾煎湯。
調茯苓末一錢服。
【附:陰汗】 酒色過度。
每多陰汗。
用六味地黃湯。
加山栀、柴胡。
有房勞汗出中風。
下體多汗。
不能勞事。
十味锉散。
加黃柏。
(彙補) 汗病選方 黃建中湯治陽虛自汗。
黃桂枝(各一錢半)白芍(三錢)甘草(一錢) 生姜、饴。
水煎。
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盜汗。
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二錢) 水煎。
玉屏風散治虛炎自汗。
防風黃(各一錢)白術(一錢) 水煎。
實表散(澹寮)治腠虛冷汗。
附子(炮)肉苁蓉細辛五味子(各一錢) 與黃建中湯合用。
加小麥。
水煎。
羌活勝濕湯治濕勝自汗。
炙甘草(三錢)黃(一錢)生草(五分)黃芩(生)炒黃芩(各三分)人參(三錢)川芎本防風(各三分)獨活(二分)升麻柴胡(各五分)細辛蔓荊(各三分)薄荷(一分) 水煎服。
理氣降痰湯治痰病自汗。
桔梗枳殼橘紅半夏茯苓香附貝母(各一錢二分)甘草桂枝(各五分) 防己黃湯(仲景) 防己(五分)黃(錢半)白術(七分)甘草(五分) 姜、棗水煎。
安胃湯黃連五味子烏梅肉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水煎。
歸脾湯(方見中風) 封臍法用五倍、明礬為末。
津液調封臍中。
一宿即止。
女人津唾更佳。
撲粉法用牡蛎、白術、麥麸、麻黃根、本、糯米、防風、白芷等末。
絹包。
周身撲之。
快捷方式法用青桑葉一味。
乘露采。
焙幹為末。
二錢。
空心。
溫米湯飲下。
大抵氣熱汗出。
多是有餘之症。
【附:盜汗】 盜汗者。
睡則出汗。
醒則漸收。
因陰氣空虛。
睡則衛氣乘虛陷入陰中。
表無護衛。
榮中之火。
獨旺于外。
蒸熱而汗。
醒則氣周于表而汗止。
此症多見于虛勞之人。
陰氣損傷。
宜養榮清熱。
若大病之後。
新産之餘。
及久出盜汗不止。
則陽氣亦虛。
宜補氣固陽。
固陽能生陰。
氣為水母。
甘溫化氣。
陰液斯斂。
若拘泥濟陰。
烏能衛外。
故表而出之。
(彙補) 【附:頭汗】 頭汗者。
以六陽之脈。
上循于頭。
三陰之經。
至頸而還。
陰虛陽浮。
故汗出頭頸。
不能周身。
有相火迫其腎水上行心之分野者。
有陽氣失所根據附飛越于高巅者。
有寒濕相搏者。
有瘀血内蓄者。
若關格小便不通而頭汗者。
難治。
及陽脫唇舌口鼻清冷而頭汗者。
亦不治。
(醫統) 【附:飲食汗】 飲食汗者。
因正氣空虛。
反為飲食悍之氣所勝。
故食入汗出。
久不已。
則心氣耗散。
令人消渴偏枯。
宜安胃湯斂之。
(醫統)又飲酒中風。
頭面多汗。
食則汗甚。
常不可單衣。
身常濡。
口幹善渴。
名曰漏風。
蓋頭為諸陽之會。
酒性亦陽。
所以飲必見面。
醉後陽氣升頭。
毛竅亦開。
當風坐卧。
風邪入之。
故多汗。
宜實表。
(彙補) 【附:心汗】 心汗者。
圓圓一片。
隻在心膛。
因憂思驚恐以傷其心。
宜斂神益氣。
歸脾湯主之。
或用豬心一具。
帶血破開。
入人參、當歸末一兩。
煮熟。
去藥食之。
仍以艾煎湯。
調茯苓末一錢服。
【附:陰汗】 酒色過度。
每多陰汗。
用六味地黃湯。
加山栀、柴胡。
有房勞汗出中風。
下體多汗。
不能勞事。
十味锉散。
加黃柏。
(彙補) 汗病選方 黃建中湯治陽虛自汗。
黃桂枝(各一錢半)白芍(三錢)甘草(一錢) 生姜、饴。
水煎。
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盜汗。
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二錢) 水煎。
玉屏風散治虛炎自汗。
防風黃(各一錢)白術(一錢) 水煎。
實表散(澹寮)治腠虛冷汗。
附子(炮)肉苁蓉細辛五味子(各一錢) 與黃建中湯合用。
加小麥。
水煎。
羌活勝濕湯治濕勝自汗。
炙甘草(三錢)黃(一錢)生草(五分)黃芩(生)炒黃芩(各三分)人參(三錢)川芎本防風(各三分)獨活(二分)升麻柴胡(各五分)細辛蔓荊(各三分)薄荷(一分) 水煎服。
理氣降痰湯治痰病自汗。
桔梗枳殼橘紅半夏茯苓香附貝母(各一錢二分)甘草桂枝(各五分) 防己黃湯(仲景) 防己(五分)黃(錢半)白術(七分)甘草(五分) 姜、棗水煎。
安胃湯黃連五味子烏梅肉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水煎。
歸脾湯(方見中風) 封臍法用五倍、明礬為末。
津液調封臍中。
一宿即止。
女人津唾更佳。
撲粉法用牡蛎、白術、麥麸、麻黃根、本、糯米、防風、白芷等末。
絹包。
周身撲之。
快捷方式法用青桑葉一味。
乘露采。
焙幹為末。
二錢。
空心。
溫米湯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