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病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汗乃心液。
在内為血。
在外為汗。
腎複主液。
在内為液。
在外亦為汗。
故自汗必由心腎虛而得之。
(醫聖) 内因 自汗者。
衛氣不固。
榮血滲洩。
(醫鑒)飲食飽甚。
汗出于胃。
驚而奪精。
汗出于心。
持重遠行。
汗出于腎。
疾走恐懼。
汗出于肝。
搖體勞苦。
汗出于脾。
(素問) 外候 陽虛自汗必惡寒。
火熱自汗必躁熱。
傷濕自汗。
困倦身重。
天陰轉甚。
聲如甕出。
傷風自汗。
頭疼身熱。
咳嗽煩悶。
鼻塞流涕。
傷暑自汗。
身熱口渴。
煩躁面垢。
痰症自汗。
頭眩嘔逆。
胸滿吐痰。
心虛自汗。
怔忡恍惚。
肝熱自汗。
口苦多眠。
腎虛自汗。
潮熱咳嗽。
脾虛自汗。
倦怠少食。
(彙補) 汗分冷熱 自汗有冷有熱。
陰虛陽湊者。
發熱自汗。
汗出必熱。
陽虛陰湊者。
厥冷自汗。
汗出必冷。
然有火邪亢極。
反兼水化而汗冷者。
又有相火出于腎中。
挾水化而汗冷者。
不可不審。
(彙補) 汗多亡陽 氣虛則外寒。
雖見熱中。
蒸蒸為汗。
終傳大寒。
(經文)此因汗多亡陽。
重虛其表。
陽虛極矣。
故為寒中。
凡病甚虛極之人。
多有頭面汗出淋漓。
口鼻皆冷。
手足青色。
氣促不止。
急欲溫補以追欲絕之陽。
并外用撲法。
亦有生者。
遲則不及矣。
(彙補) 脈法 浮而濡者為汗。
在寸為自汗。
在尺為盜汗。
自汗之脈微而弱。
為陽衰。
盜汗之脈細而澀。
為陰弱。
(彙補) 治法 陽虛自汗。
宜補肺。
然有扶陽而不愈者。
乃表虛汗無以外衛也。
當斂表以實之。
心虛自汗。
宜安神。
然有補心而不愈者。
乃血虛而汗無以退藏也。
當養血以調之。
汗出于脾。
濕氣盛也。
當燥之。
然有補脾勝濕而不愈者。
乃火氣蒸騰也。
當先清其熱。
汗出于腎。
陽加陰也。
當清之。
然有涼血養血而不愈者。
乃相火作汗也。
當滋其陰。
肝主疏洩而自汗者。
當調血清火。
胃經氣熱而自汗。
宜導痰通滞。
此治雜病自汗之法也。
若夫傷風傷濕而汗者。
當發汗以解外。
溫病熱病而自汗者。
當寒涼以清中。
又非前法并論也。
(彙補) 治分五髒 肺虛者。
護其皮毛。
脾虛者。
壯其中氣。
心虛者。
益其血脈。
肝虛者。
禁其疏洩。
腎虛者。
固其封藏。
五髒之内。
酌其宜溫宜清宜燥宜潤而用之。
惟存乎臨症之頃也。
(彙補) 死症 津脫者。
腠理開。
汗大洩。
(靈樞)凡汗出發潤。
汗出如油。
汗出如珠。
汗多喘滿。
汗雨淋漓。
皆不治也。
(彙補) 用藥 陽虛。
用建中湯、參附湯。
表虛。
用桂枝加術湯。
心虛。
用歸脾湯。
肝火。
用逍遙散。
腎虛。
用地黃安腎丸。
相火。
用當歸六黃湯。
濕勝。
用羌活勝濕湯。
痰病。
用理氣降痰湯。
凡虛症服諸藥汗不止者。
重加棗仁。
有微熱者。
加石斛。
勞役氣虛。
寒熱倦怠。
少食自汗。
脈虛大。
或沉細。
補中益氣湯。
去升、柴。
加五味、麻黃根。
火氣上蒸。
胃濕作汗者。
涼膈散。
濕熱自汗。
衛氣虛弱。
不任風寒者。
調衛湯。
痰實膈滞。
寒熱自汗。
能食便秘。
脈實者。
大柴胡湯
在内為血。
在外為汗。
腎複主液。
在内為液。
在外亦為汗。
故自汗必由心腎虛而得之。
(醫聖) 内因 自汗者。
衛氣不固。
榮血滲洩。
(醫鑒)飲食飽甚。
汗出于胃。
驚而奪精。
汗出于心。
持重遠行。
汗出于腎。
疾走恐懼。
汗出于肝。
搖體勞苦。
汗出于脾。
(素問) 外候 陽虛自汗必惡寒。
火熱自汗必躁熱。
傷濕自汗。
困倦身重。
天陰轉甚。
聲如甕出。
傷風自汗。
頭疼身熱。
咳嗽煩悶。
鼻塞流涕。
傷暑自汗。
身熱口渴。
煩躁面垢。
痰症自汗。
頭眩嘔逆。
胸滿吐痰。
心虛自汗。
怔忡恍惚。
肝熱自汗。
口苦多眠。
腎虛自汗。
潮熱咳嗽。
脾虛自汗。
倦怠少食。
(彙補) 汗分冷熱 自汗有冷有熱。
陰虛陽湊者。
發熱自汗。
汗出必熱。
陽虛陰湊者。
厥冷自汗。
汗出必冷。
然有火邪亢極。
反兼水化而汗冷者。
又有相火出于腎中。
挾水化而汗冷者。
不可不審。
(彙補) 汗多亡陽 氣虛則外寒。
雖見熱中。
蒸蒸為汗。
終傳大寒。
(經文)此因汗多亡陽。
重虛其表。
陽虛極矣。
故為寒中。
凡病甚虛極之人。
多有頭面汗出淋漓。
口鼻皆冷。
手足青色。
氣促不止。
急欲溫補以追欲絕之陽。
并外用撲法。
亦有生者。
遲則不及矣。
(彙補) 脈法 浮而濡者為汗。
在寸為自汗。
在尺為盜汗。
自汗之脈微而弱。
為陽衰。
盜汗之脈細而澀。
為陰弱。
(彙補) 治法 陽虛自汗。
宜補肺。
然有扶陽而不愈者。
乃表虛汗無以外衛也。
當斂表以實之。
心虛自汗。
宜安神。
然有補心而不愈者。
乃血虛而汗無以退藏也。
當養血以調之。
汗出于脾。
濕氣盛也。
當燥之。
然有補脾勝濕而不愈者。
乃火氣蒸騰也。
當先清其熱。
汗出于腎。
陽加陰也。
當清之。
然有涼血養血而不愈者。
乃相火作汗也。
當滋其陰。
肝主疏洩而自汗者。
當調血清火。
胃經氣熱而自汗。
宜導痰通滞。
此治雜病自汗之法也。
若夫傷風傷濕而汗者。
當發汗以解外。
溫病熱病而自汗者。
當寒涼以清中。
又非前法并論也。
(彙補) 治分五髒 肺虛者。
護其皮毛。
脾虛者。
壯其中氣。
心虛者。
益其血脈。
肝虛者。
禁其疏洩。
腎虛者。
固其封藏。
五髒之内。
酌其宜溫宜清宜燥宜潤而用之。
惟存乎臨症之頃也。
(彙補) 死症 津脫者。
腠理開。
汗大洩。
(靈樞)凡汗出發潤。
汗出如油。
汗出如珠。
汗多喘滿。
汗雨淋漓。
皆不治也。
(彙補) 用藥 陽虛。
用建中湯、參附湯。
表虛。
用桂枝加術湯。
心虛。
用歸脾湯。
肝火。
用逍遙散。
腎虛。
用地黃安腎丸。
相火。
用當歸六黃湯。
濕勝。
用羌活勝濕湯。
痰病。
用理氣降痰湯。
凡虛症服諸藥汗不止者。
重加棗仁。
有微熱者。
加石斛。
勞役氣虛。
寒熱倦怠。
少食自汗。
脈虛大。
或沉細。
補中益氣湯。
去升、柴。
加五味、麻黃根。
火氣上蒸。
胃濕作汗者。
涼膈散。
濕熱自汗。
衛氣虛弱。
不任風寒者。
調衛湯。
痰實膈滞。
寒熱自汗。
能食便秘。
脈實者。
大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