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

關燈
冷。

    或胸脅小腹急結。

    或吐紅鼻衄。

    均宜桃仁承氣湯下之。

    (仁齋) 瘡毒發熱 瘡毒發熱。

    飲食如故。

    日晡寒熱。

    拘急倦怠。

    脈數而急。

    須問有無痛處。

    以驗其瘡毒之候。

    治先發散。

    然後和血。

    (六要) 作止分辨 夫外感寒熱。

    齊作無間。

    内傷寒熱。

    間作不齊。

    此特論其常耳。

    (東垣)然外感初起似瘧狀。

    發亦作止不時。

    此邪氣尚淺。

    而未能混淆正氣。

    故乍離乍合。

    脈必至數有力。

    仍當解散。

    更有内傷勞倦。

    似陽明白虎。

    發熱晝夜不減。

    此氣血兩虛。

    故亦齊作無間。

    脈必重按無力。

    仍當溫補。

    (彙補) 晝夜熱辨 晝則發熱。

    夜則安靜。

    是陽氣偏勝于陽分也。

    晝則安靜。

    夜則發熱。

    是陽氣下陷于陰中也。

    晝則發熱煩躁。

     夜亦發熱煩躁。

    是重陽無陰也。

    (東垣)更有晝熱陽虛。

    口中無味。

    病責之胃。

    宜甘溫補氣。

    暮熱陰虛。

    口中有味。

    病責之腎。

    宜甘寒滋陰。

    (彙補) 三焦熱辨 熱在上焦。

    咽幹口糜。

    熱在中焦。

    心煩口渴。

    熱在下焦。

    便閉溺赤。

    (入門) 虛實熱辨 胸悶而惡心引飲便實者。

    實熱也。

    胸爽而少食自汗短氣者。

    虛熱也。

    (入門) 表裡熱辨 有表症而身熱者。

    外感表熱也。

    無表症而身熱者。

    内傷裡熱也。

    (彙補) 氣血熱辨 氣分虛熱者。

    用甘溫以除熱。

    蓋大熱在上。

    大寒必伏于内。

    用甘溫以助地氣。

    使真氣旺而邪火自熄。

    血分虛熱者。

    用甘寒以勝熱。

    蓋陰火浮于外。

    必真陰竭于内。

    用甘寒以補腎。

    使真水充而虛焰潛滅也。

    (彙補) 假熱有二 如大熱而甚。

    寒之不寒。

    是無水也。

    熱去複來。

    晝見夜伏。

    夜見晝止。

    時節而動。

    是無火也。

    熱動複止。

    倏忽往來。

    時作時止。

    是無水也。

    當助其腎。

    又寒之不寒。

    責腎之虛。

    寒之不久。

    責腎之少。

    方有治熱以寒。

    寒之而谷食不入。

    此為氣不疏通。

    壅而為是也。

    (玄珠)有病熱脈數。

    按之不鼓擊于指下者。

    此陰盛格陽。

    内真寒而外假熱。

    陰症似陽也。

    病熱忽寒。

    手足俱冷。

    按之脈來鼓擊于指下有力者。

    此陽盛拒陰。

    外假寒而内實熱。

    陽症似陰也。

    (傷寒書) 彙補曰。

    發熱真假。

    幽顯難明。

    苟不力辨。

    則刹那生死。

    能不畏哉。

    如上所說。

    深悉玄奧。

    真化工筆也。

    然究其參稽之力。

    非洞曉易義。

    不能道其隻字。

    要知陰陽雖備于内經。

    而變化莫詳乎羲畫。

    若是則太少剛柔。

    陰陽動靜。

    烏可不究乎哉。

    既明太少剛柔。

    陰陽動靜。

    方知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一切真假逆順。

    五髒幽顯。

    無難推測矣。

    故醫易曰。

    病治脈藥。

    須識動中有靜。

    聲色氣味。

    當知柔裡藏剛。

    知剛柔陰陽之運用。

     而醫中之玄妙。

    思過及半矣。

     脈法 浮大無力為虛熱。

    沉實有力為實熱。

    病熱有火者生。

    心脈洪大是也。

    無火者死。

    心脈細沉是也。

    脈盛。

    汗出不解者死。

    脈虛。

    身熱不止者死。

    身有熱。

    脈澀脈靜者。

    皆難治。

     治法 小熱之氣。

    涼以和之。

    大熱之氣。

    寒以取之。

    實熱之氣。

    下以折之。

    虛熱之氣。

    溫以從之。

    郁熱之氣。

    因其勢而發之。

    假熱之氣。

    求其屬而衰之。

    (彙補) 用藥 内傷勞役氣虛。

    補中益氣湯。

    肝經郁火發熱。

    逍遙散。

    血虛發熱。

    四物湯。

    陰虛發熱。

    六味丸。

    陽虛發熱。

    八味丸。

    郁火發熱者。

    火郁湯。

    瘀血發熱者。

    當歸複元湯。

    傷食發熱者。

    平胃合二陳小柴胡湯。

     發熱選方 補中益氣湯六味丸八味丸四物湯(四方俱見中風)逍遙散火郁湯(二方俱見火症)秦艽鼈甲散(方見痨瘵)桃仁承氣湯(見血症)二陳湯滾痰丸化痰丸(三方俱見痰症)平胃散(方見暑症)枳術丸(方見傷食) 當歸補血湯黃(三錢)當歸(一錢)棗(二枚) 當歸複元湯柴胡(八分)當歸穿山甲花粉(各一錢)甘草紅花(各七分)桃仁(錢半)酒浸大黃(三錢)加青皮(七分) 小柴胡湯人參柴胡(各一錢)黃芩(五分)半夏(七分)甘草(七分) 加姜、棗。

     大柴胡湯即小柴胡湯加大黃、枳殼、濃樸。

     白虎湯石膏(三錢)知母花粉(各一錢半)甘草(一錢) 加竹葉。

    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