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經曰。
陰虛則發熱。
此一端也。
其他除外感客邪之外。
有勞力勞色。
氣郁火郁。
傷食傷酒。
挾瘀挾痰。
瘡毒虛煩。
皆能發熱。
宜熟辨之。
(彙補) 内因 陰虛而陽氣偏勝則發熱。
陽虛而下陷陰中亦發熱。
(東垣) 外候 五髒發熱。
各有其狀。
以手扪之。
輕舉則熱。
重按不熱。
是熱在皮毛血脈間也。
重按則熱。
輕舉不熱。
是熱在筋骨間也。
輕手重手俱不熱。
不輕不重乃熱者。
是熱在肌肉間也。
肺熱者。
熱在皮膚。
日西尤甚。
灑淅喘咳。
心熱者。
熱在血脈。
日中則甚。
心煩掌熱。
脾熱者。
熱在肌肉。
遇夜尤甚。
倦怠嗜卧。
肝熱者。
熱在筋肉。
寅卯則甚。
筋緩善怒。
腎熱者。
熱蒸在骨。
夜半尤甚。
骨蒸如蘇。
(東垣) 郁火發熱 郁火發熱。
左關弦數有力。
或緩弱有力。
肌肉如火。
筋骨如燒。
扪之烙手。
或晝夜不減。
或夜分即熱。
天明暫緩。
其熱必手足四肢更甚。
緣脾主四末。
熱伏地中故也。
此症亦有因血虛而得者。
亦有胃虛過食生冷。
陰覆乎陽。
郁遏陽氣于脾土之中者。
宜用火郁發之之法。
火郁湯主之。
(準繩) 陽郁發熱 陽郁發熱。
由勞役饑飽失宜。
其潮熱宛類瘵疾。
日出氣暄則熱。
天陰夜涼即緩。
六脈弦數。
宜補中益氣湯加地骨皮。
或逍遙散。
(彙補) 骨蒸發熱 四肢蒸灼如火者。
必陰氣虛陽氣盛。
四肢者。
諸陽之本也。
兩陽相搏而陰氣虛少。
少水不能滅盛火。
而陽獨治。
獨治者。
不能生長也。
獨勝則止耳。
如炙如火者。
當肉爍也。
(素問)外候口幹體瘦。
食少懶倦。
遇夜尤甚。
平旦不覺。
宜秦艽鼈甲散主之。
(彙補) 内傷發熱 内傷饑餓勞倦發熱。
六脈微弱。
或右手大三倍于左手。
按之無力。
懶言自汗。
渾身酸軟。
甚至肌膚壯熱。
目赤面紅。
谵語煩渴。
日夜不息。
身不惡寒。
為血虛發熱。
雖像白虎湯症。
而脈不長實。
宜當歸補血湯。
(準繩)輕者頭眩倦惰。
飲食無味。
惡寒發熱。
時作時止。
下午乃發。
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所謂陽虛下陷發熱也。
輕者三發即止。
南人呼為勞發者即此。
又飲食失節。
勞役過度。
一切火症。
悉屬内真寒而外假熱。
故肚腹頻喜手按。
口畏冷物。
乃形氣病氣俱不足也。
補中益氣湯大劑服之。
甚者加附子。
若因熱而汗下之。
立危。
(彙補) 陽虛發熱 有腎虛水冷。
火不歸經。
遊行于外而發熱者。
自汗。
不任風寒。
煩渴引飲。
不能下咽。
面目俱赤。
舌生芒刺。
兩唇黑裂。
喉間如火。
兩足如烙。
痰涎壅盛。
喘息不甯。
脈浮洪大。
按之微弱。
宜用八味丸導龍入海。
所謂踞其窟宅而招之。
即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彙補) 陰虛發熱 有勞心好色。
内傷真陰。
陰血既傷。
陽氣獨盛。
發熱不止。
向晚更甚。
或飲食如常。
頭脹時作。
脈洪數無力。
視其舌。
大而色赤者陰虛也。
當滋真陰。
宜地黃湯。
若久而盜汗遺精。
咳嗽毛枯。
宜三才丸補水以匹火。
是亦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之義耳。
(彙補) 血虛發熱 一切吐衄便血。
産後崩漏。
血虛不能配陽。
陽亢發熱者。
治宜養血。
然亦有陽虛而陰走者。
不可徒事滋陰。
所以有脫血益氣。
陽生陰長之法。
使無形生出有形來。
此千古傳心之法。
嘗見庸流專執四物以争長。
此未明大易之義也。
(彙補) 痰症發熱 痰症發熱。
向夜大作。
天明漸止。
必兼胸膈不快。
惡心不食。
肢倦體瘦。
蓋痰滞中宮。
阻礙升降。
故惡心痞悶。
血無所滋。
故夜分轉甚。
津液不化而體瘦。
氣血阻滞而倦怠。
均宜健脾化痰。
寬中清火。
則痰利而熱除矣。
如果實痰為患。
滾痰化痰二丸。
皆可選用。
(彙補) 傷食發熱 傷食發熱。
必氣口緊盛。
或沉伏。
頭疼嘔惡。
噫氣吞酸。
胸口飽悶。
或脹或痛。
手不可按。
蒸蒸然熱。
明知其熱在内也。
消導則已。
(指掌)若兼左脈弦急。
又是傷食夾寒。
先宜解表。
然後消導。
如不愈。
後變口舌幹燥心下硬痛等症。
當急攻之。
大柴胡湯、枳術丸。
(彙補) 瘀血發熱 瘀血發熱。
必脈澀。
漱水不咽。
或痰涎嘔惡。
或兩足厥
陰虛則發熱。
此一端也。
其他除外感客邪之外。
有勞力勞色。
氣郁火郁。
傷食傷酒。
挾瘀挾痰。
瘡毒虛煩。
皆能發熱。
宜熟辨之。
(彙補) 内因 陰虛而陽氣偏勝則發熱。
陽虛而下陷陰中亦發熱。
(東垣) 外候 五髒發熱。
各有其狀。
以手扪之。
輕舉則熱。
重按不熱。
是熱在皮毛血脈間也。
重按則熱。
輕舉不熱。
是熱在筋骨間也。
輕手重手俱不熱。
不輕不重乃熱者。
是熱在肌肉間也。
肺熱者。
熱在皮膚。
日西尤甚。
灑淅喘咳。
心熱者。
熱在血脈。
日中則甚。
心煩掌熱。
脾熱者。
熱在肌肉。
遇夜尤甚。
倦怠嗜卧。
肝熱者。
熱在筋肉。
寅卯則甚。
筋緩善怒。
腎熱者。
熱蒸在骨。
夜半尤甚。
骨蒸如蘇。
(東垣) 郁火發熱 郁火發熱。
左關弦數有力。
或緩弱有力。
肌肉如火。
筋骨如燒。
扪之烙手。
或晝夜不減。
或夜分即熱。
天明暫緩。
其熱必手足四肢更甚。
緣脾主四末。
熱伏地中故也。
此症亦有因血虛而得者。
亦有胃虛過食生冷。
陰覆乎陽。
郁遏陽氣于脾土之中者。
宜用火郁發之之法。
火郁湯主之。
(準繩) 陽郁發熱 陽郁發熱。
由勞役饑飽失宜。
其潮熱宛類瘵疾。
日出氣暄則熱。
天陰夜涼即緩。
六脈弦數。
宜補中益氣湯加地骨皮。
或逍遙散。
(彙補) 骨蒸發熱 四肢蒸灼如火者。
必陰氣虛陽氣盛。
四肢者。
諸陽之本也。
兩陽相搏而陰氣虛少。
少水不能滅盛火。
而陽獨治。
獨治者。
不能生長也。
獨勝則止耳。
如炙如火者。
當肉爍也。
(素問)外候口幹體瘦。
食少懶倦。
遇夜尤甚。
平旦不覺。
宜秦艽鼈甲散主之。
(彙補) 内傷發熱 内傷饑餓勞倦發熱。
六脈微弱。
或右手大三倍于左手。
按之無力。
懶言自汗。
渾身酸軟。
甚至肌膚壯熱。
目赤面紅。
谵語煩渴。
日夜不息。
身不惡寒。
為血虛發熱。
雖像白虎湯症。
而脈不長實。
宜當歸補血湯。
(準繩)輕者頭眩倦惰。
飲食無味。
惡寒發熱。
時作時止。
下午乃發。
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所謂陽虛下陷發熱也。
輕者三發即止。
南人呼為勞發者即此。
又飲食失節。
勞役過度。
一切火症。
悉屬内真寒而外假熱。
故肚腹頻喜手按。
口畏冷物。
乃形氣病氣俱不足也。
補中益氣湯大劑服之。
甚者加附子。
若因熱而汗下之。
立危。
(彙補) 陽虛發熱 有腎虛水冷。
火不歸經。
遊行于外而發熱者。
自汗。
不任風寒。
煩渴引飲。
不能下咽。
面目俱赤。
舌生芒刺。
兩唇黑裂。
喉間如火。
兩足如烙。
痰涎壅盛。
喘息不甯。
脈浮洪大。
按之微弱。
宜用八味丸導龍入海。
所謂踞其窟宅而招之。
即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彙補) 陰虛發熱 有勞心好色。
内傷真陰。
陰血既傷。
陽氣獨盛。
發熱不止。
向晚更甚。
或飲食如常。
頭脹時作。
脈洪數無力。
視其舌。
大而色赤者陰虛也。
當滋真陰。
宜地黃湯。
若久而盜汗遺精。
咳嗽毛枯。
宜三才丸補水以匹火。
是亦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之義耳。
(彙補) 血虛發熱 一切吐衄便血。
産後崩漏。
血虛不能配陽。
陽亢發熱者。
治宜養血。
然亦有陽虛而陰走者。
不可徒事滋陰。
所以有脫血益氣。
陽生陰長之法。
使無形生出有形來。
此千古傳心之法。
嘗見庸流專執四物以争長。
此未明大易之義也。
(彙補) 痰症發熱 痰症發熱。
向夜大作。
天明漸止。
必兼胸膈不快。
惡心不食。
肢倦體瘦。
蓋痰滞中宮。
阻礙升降。
故惡心痞悶。
血無所滋。
故夜分轉甚。
津液不化而體瘦。
氣血阻滞而倦怠。
均宜健脾化痰。
寬中清火。
則痰利而熱除矣。
如果實痰為患。
滾痰化痰二丸。
皆可選用。
(彙補) 傷食發熱 傷食發熱。
必氣口緊盛。
或沉伏。
頭疼嘔惡。
噫氣吞酸。
胸口飽悶。
或脹或痛。
手不可按。
蒸蒸然熱。
明知其熱在内也。
消導則已。
(指掌)若兼左脈弦急。
又是傷食夾寒。
先宜解表。
然後消導。
如不愈。
後變口舌幹燥心下硬痛等症。
當急攻之。
大柴胡湯、枳術丸。
(彙補) 瘀血發熱 瘀血發熱。
必脈澀。
漱水不咽。
或痰涎嘔惡。
或兩足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