痨瘵

關燈
大意 男子之痨。

    起于傷精。

    女子之痨。

    起于經閉。

    童兒之痨。

    得于母胎。

    (指掌)未有不因氣體虛弱。

    勞傷心腎而得之。

    以心主血。

    腎主精。

    精竭血燥。

    氣衰火旺。

    蒸疰日久。

    則痨生焉。

    (心法) 内因 嗜欲無節。

    起居不時。

    七情六欲之火。

    時動于中。

    飲食勞倦之過。

    屢傷乎體。

    漸而至于真水枯竭。

    陰火上炎。

     而發蒸蒸之躁熱。

    (正傳) 外候 睡中盜汗。

    午後發熱。

    煩躁咳嗽。

    倦怠無力。

    飲食少進。

    痰涎帶血。

    咯唾吐衄。

    肌肉削瘦。

    (雜着) 蒸分上下 蒸上則見喘咳痰血。

    唇焦面紅。

    耳鳴目眩。

    肺痿肺癰。

    蒸中則見腹肋脹痛。

    四肢倦怠。

    多食而饑。

    善食而瘦。

     蒸下則見遺精淋濁。

    洩瀉燥結。

    腰疼腳酸。

    陰莖自強。

    (入門) 痨有陰陽 陽病口幹舌瘡。

    咽痛聲啞。

    能嗜滋味。

    五心煩疼。

    小便黃赤。

    大便燥結。

    陰病胃逆惡心。

    飲食難化。

    痰涎白色。

     四肢懈惰。

    小便常多。

    大便溏洩。

    又有嗽痰。

    仰卧不得者。

    必陰陽俱病也。

    (彙補) 五髒傳變 凡陰病陽病。

    日久皆能傳變。

    男子自腎傳心肺肝脾。

    女子自心傳肺肝脾腎。

    五髒複傳六腑而死。

    亦有始終隻傳一經者。

    有專着心腎不傳者。

    大要以脈為症驗。

    (入門) 五髒形症 如精滑胫酸。

    腰背拘急。

    邪在腎也。

    驚悸不寐。

    自汗心煩。

    邪在心也。

    嗽痰咳血。

    皮枯聲嘶。

    邪在肺也。

    脅痛善怒。

    頸項結核。

    邪在肝也。

    洩瀉食少。

    腹脹嗜卧。

    邪在脾也。

    (丹溪) 病宜靜養 經曰。

    靜則神藏。

    躁則消亡。

    欲延生者。

    心神宜恬靜而無躁擾。

    飲食宜适中而無過傷。

    風寒暑濕之宜避。

    行立坐卧之有常。

    絕欲以養精。

    内觀以養神。

    毋勞怒以耗氣。

    則真陰之水自充。

    五内之火常熄。

    而痊安可期。

     惟其嗜欲無節。

    使神散而精竭。

    血涸而氣亡。

    發熱不休。

    形骸骨立。

    則難為力矣。

    (指掌) 死候 大抵虛痨之病。

    兩顴赤者死。

    喉啞失音者死。

    大肉脫盡者死。

    洩瀉不食者死。

    一邊眠者死。

    咳吐白血者死。

     氣促難眠者死。

    濁溺精脫者死。

    面目黧黑者死。

    下部忽發癰腫者死。

    病後複患痔漏者死。

    參不受補者死。

    喉痛不能藥者死。

    (醫統) 脈法 痨脈或弦或大。

    大而無力為陽虛。

    甚則脈細。

    弦而無力為陰虛。

    甚則脈數。

    又大者易治。

    血氣未衰。

    可斂而正也。

    弦者難治。

    氣血已耗。

    滋補殊難也。

    尺脈洪大為陰衰火旺。

    左脈微細。

    右脈勁緊。

    為正虛邪盛。

    必死。

    如脈細而數。

    濡而散者。

    皆在不治。

    男子久病。

    氣口脈弱則死。

    強則生。

    女人久病。

    人迎脈強則生。

    弱則死。

    (彙補) 治法 萬病莫難于治痨。

    若不究其源本。

    或投以大寒之藥。

    或療以大熱之劑。

    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

    大熱則愈竭其内。

    滋陰降火。

    是澄其源也。

    消痰和血。

    是潔其流也。

    (十藥神書)向後勢窮力竭。

    莫可如何。

    惟壯水丸以填陰。

    異功散以培脾。

    庶不失中和正治。

    (彙補) 脾腎分治 夫人之虛。

    不屬于氣。

    即屬于血。

    五髒六腑。

    莫能外焉。

    以水為萬化之源。

    無形之本。

    土為萬物之母。

    有象之基。

    二髒安和。

    一身皆治。

    故救腎者。

    必本乎陰血。

    血主濡之。

    血屬陰。

    主下陷。

    虛則上升。

    當斂而抑。

    救脾者。

    必本乎陽氣。

    氣主煦之。

    氣為陽。

    主上升。

    虛則下陷。

    當升而舉。

    (必讀)故邵氏曰。

    死生之機。

    升降而已。

    (彙補) 脾腎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