痨瘵

關燈
rong> 孫真人雲。

    補脾不若補腎。

    許學士雲。

    補腎不如補脾。

    以二髒為生人之根蒂。

    有相贊之功能。

    故脾安則土能生金。

    金為水源。

    水安其位。

    不挾肝上泛而淩土。

    故曰。

    脾安則腎愈安也。

    設以甘寒補腎。

    其人減食。

    又恐不利于脾。

    以辛溫扶脾。

    其人陰傷。

    又恐愈耗其水。

    兩者并衡。

    而較重于脾者。

    以脾土上交于心。

    下交于腎故也。

    (必讀) 肺脾審治 如扶脾保肺。

    兩不可缺。

    然脾喜溫燥。

    肺喜清潤。

    保肺則礙脾。

    補脾則礙肺。

    惟燥熱而甚。

    能食不瀉者。

    潤肺為先。

    而補脾之藥亦不可緩。

    倘虛羸而甚。

    食少瀉多。

    雖喘嗽不甯。

    但宜補脾。

    而清潤之品。

    則宜戒矣。

    以脾有生肺之能。

    肺無扶脾之力。

    故補脾之法。

    尤要于保肺也。

    (微論) 治宜甘溫 虛者。

    必補以人參之甘溫。

    此陽生陰長。

    血脫益氣之義也。

    自好古肺熱傷肺。

    節齋服參必死之說。

    印定後人眼目。

    甘用苦寒。

    喜行清潤。

    直至上嘔下瀉。

    猶不悔悟。

    不知肺脈實者。

    上焦伏熱。

    非參所宜。

    肺脈虛者。

    金氣大傷。

    非參不保。

    前哲有言曰。

    土旺而金生。

    勿拘拘于保肺。

    水壯而火熄。

    毋汲汲于清心。

    信夫。

    (必讀) 治禁苦寒 近世治痨。

    專以四物加知、柏。

    不知四物皆陰。

    行秋冬之令。

    非所以生萬物者也。

    且血藥常滞。

    非痰多食少者所宜。

    血藥常潤。

    久用必緻滑腸。

    況知柏苦寒。

    能瀉實火。

    名曰滋陰。

    其實燥而損血。

    名曰降火。

    其實苦先入心。

    久而增氣。

    反能助火。

    至其敗胃。

    所不待言。

    (必讀) 用藥 心虛。

    主以歸脾湯。

    脾虛。

    主以補中益氣湯。

    肺虛。

    主以生脈散。

    肝虛。

    主以逍遙散。

    腎虛。

    主以地黃湯。

    随症加減。

    若肺脾兼病。

    主以清甯膏。

    肝腎俱虛。

    主以生熟地黃丸。

    心腎俱虛。

    主以人參養榮湯。

    氣血俱虛。

    主以八珍湯。

    陰陽俱虛。

    主以十補丸。

    脾腎俱虛者。

    滋腎之中。

    佐以砂仁、沉香。

    扶脾之中。

    主以五味、肉桂。

    随時活法可耳。

     【附:傳屍痨】 痨瘵既久。

    其氣必傷。

    傷則不能運化精微。

    痰瘀稽留。

    而變幻生蟲。

    (醫鑒)在肝為毛蟲。

    食人筋膜。

    在心為羽蟲。

    食人血脈。

    在脾為蟲。

    食人肌肉。

    在肺為介蟲。

    食人膚膏。

    在腎為鱗蟲。

    食人骨髓。

    (正傳)其症蒸熱咳嗽。

     胸悶背痛。

    兩目不明。

    四肢無力。

    腰膝酸疼。

    卧不能寐。

    或面色脫白。

    或兩頰時紅。

    常懷怒忿。

    夢與鬼交。

    雖分五髒見症。

    然皆統歸于肺。

    所謂膏肓之内。

    針藥所不及也。

    若蟲蝕肺系。

    咯血吐痰。

    喉瘡聲啞。

    思食無厭。

    皮枯毛落。

    患至于此。

    良可悲憫。

    惟補虛扶元。

    殺蟲以絕其根。

    縱不獲生。

    亦可杜其傳疰耳。

    (彙補) 取痨蟲法用秘傳黑虎丹三方。

    次第服之。

    取下惡物。

    以烈火燒之。

    藏之深坑。

    食蔥粥将息。

    以複元氣。

     視其蟲黃白者可治。

    青黑者不治。

    凡用藥随髒腑見症。

    于滋補藥中。

    加青蒿、百部、烏梅、朱砂之類。

    (彙補) 【附:風痨】 風痨者。

    初起原因咳嗽鼻塞。

    久則風邪傳裡。

    耗氣損血。

    漸變成痨。

    在表令人自汗。

    在裡令人内熱。

    在肺咳嗽。

    在肝吐血。

    在脾體瘦。

    在腎洩精。

    此症載在靈樞。

    漢唐以來。

    俱未論及。

    後世醫工。

    認為内傷積損。

    辄投峻補。

    閉住風邪。

    内熱愈熾。

    以緻不治。

    惟羅謙甫主以秦艽鼈甲散。

    吳參黃集柴前梅連散。

    二公可謂發前人所未發矣。

    (彙補) 【附:郁痨】 郁痨者。

    童男少女。

    孀婦師尼。

    思想不得。

    氣結于中。

    并留于内。

    阻住經脈關要之地。

    氣血不得流通。

    精神無以生長。

    氣阻。

    則積陽為熱而骨蒸。

    血阻。

    則積陰為寒而倦怠。

    初起宜逍遙散。

    合生地黃丸。

    久則舊血不去。

     新血不生。

    氣澀血枯。

    變為幹血痨症。

    肌膚甲錯。

    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