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症
關燈
小
中
大
法
癃閉氣喘。
脹滿不眠。
皆金郁也。
治宜洩之。
洩者。
滲洩而利小便。
疏通其氣也。
如肺受火爍。
化令不行。
緻水源郁而滲道閉者。
宜清肅金化。
滋以利之。
又如肺氣郁。
胸滿仰息不得卧下。
非利肺氣不足以疏通之。
此皆洩之之法也。
水郁治法 水腫脹滿。
二便阻隔。
皆水郁也。
治宜折之。
折者。
制禦之也。
伐而挫之也。
漸殺其勢也。
如脹滿之病。
水氣浸淫而滲道以塞。
乃土弱不能制水。
當實脾土。
資運化。
使能制水而不敢泛濫。
則滲道自通。
或病勢方銳。
非上法所能遽制。
則用洩水之藥。
伐而挫之。
或動大便。
或利小水。
或發表汗。
三法酌舉疊用。
以漸平之。
此皆折之之義也。
調氣總法 五郁之治。
各有其法。
然邪氣之客。
正氣必損。
故必調平正氣。
以複其常于治郁之後。
苟調其氣而尚未平複。
則當益其所不勝以制之。
如木郁不已。
當清肺金。
火郁不已。
當滋腎水。
水郁不已。
當補脾土。
金郁不已。
當引火歸源。
土郁不已。
當養肝調氣。
此皆以其所畏而治之。
即過者折之之理也。
(彙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
加香附、撫芎。
如濕郁。
加蒼術、白芷。
熱郁。
加黃芩、山栀。
痰郁。
加枳實、貝母。
血郁。
加桃仁、紅花。
食郁。
加山楂、麥芽。
氣郁。
加枳、樸、烏藥、木香。
蓋氣血痰食之病。
多有兼郁者。
故必以開郁藥佐之。
古方越鞠丸。
是得治法之要也。
(彙補)若夫思慮成郁。
用歸脾湯。
恚怒成郁。
用逍遙散。
俱加山栀。
蓋郁則氣澀血耗。
故用當歸随參補血。
白芍随術解郁。
複用炒黑山栀。
取其味清氣浮。
能升能降。
以解五髒熱。
益少陰血。
若不早治。
勞瘵之由也。
(入門) 【附:失精脫營】 飲食居處。
暴樂暴苦。
始樂後苦。
皆傷精氣。
病從内生。
其先富後貧而病。
曰失精。
先貴後賤而病。
曰脫營。
外症身漸瘦。
無精神。
(錢氏)又有郁結在脾。
不思飲食。
午後發熱。
酉戌時退。
或煩悶渴嘔。
或坐卧如癡。
喜向暗處。
婦人經少。
男子溺澀。
皆郁病也。
更有失名利之士。
有志恢圖。
過于勞倦。
形氣衰少。
谷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
因而内熱。
亦郁病也。
宜歸脾湯随症調之。
(入門) 郁症選方 越鞠丸(丹溪)一名芎術丸。
統治諸郁。
香附蒼術撫芎(各二兩)山栀神曲(各一兩半) 為末。
水泛成丸。
如綠豆大。
白湯下百粒。
氣郁湯治郁怒。
氣滞胸膈不行。
脹滿嗳氣作酸。
香附蒼術橘紅半夏(各一錢半)貝母茯苓撫芎山栀蘇子甘草木香槟榔(各五分) 水煎。
加姜五片。
如脅膈痛。
此血滞也。
參血郁湯。
濕郁湯治濕氣熏蒸。
身重倦卧疼痛。
天陰則發。
蒼術(三錢)白術香附橘紅羌活獨活撫芎半夏濃樸茯苓(各一錢)生姜(三片)甘草(五分) 水煎服。
血郁湯治挫悶跌仆。
身有痛處。
胸膈不寬。
大便黑色。
香附(二錢)丹皮蘇木山楂桃仁赤曲穿山甲降香通草麥芽(各一錢)紅花(七分) 水酒煎。
入姜汁半盞。
和勻服。
火郁湯治火郁于中。
四肢發熱。
五心煩悶。
皮膚盡赤。
連翹薄荷黃芩山栀幹葛柴胡升麻芍藥水煎服。
保和丸治食郁吞酸。
腹滿噫臭。
身熱便硬。
(方見傷食) 潤下丸治痰郁腸胃。
脈滑而沉。
變生百病。
南星(一兩)半夏(三兩)黃芩黃連(各一兩)橘紅(五錢)白礬(三兩) 姜汁竹瀝和丸。
逍遙散(方見火症)歸脾湯(方見中風)二陳湯(方見痰症)
脹滿不眠。
皆金郁也。
治宜洩之。
洩者。
滲洩而利小便。
疏通其氣也。
如肺受火爍。
化令不行。
緻水源郁而滲道閉者。
宜清肅金化。
滋以利之。
又如肺氣郁。
胸滿仰息不得卧下。
非利肺氣不足以疏通之。
此皆洩之之法也。
水郁治法 水腫脹滿。
二便阻隔。
皆水郁也。
治宜折之。
折者。
制禦之也。
伐而挫之也。
漸殺其勢也。
如脹滿之病。
水氣浸淫而滲道以塞。
乃土弱不能制水。
當實脾土。
資運化。
使能制水而不敢泛濫。
則滲道自通。
或病勢方銳。
非上法所能遽制。
則用洩水之藥。
伐而挫之。
或動大便。
或利小水。
或發表汗。
三法酌舉疊用。
以漸平之。
此皆折之之義也。
調氣總法 五郁之治。
各有其法。
然邪氣之客。
正氣必損。
故必調平正氣。
以複其常于治郁之後。
苟調其氣而尚未平複。
則當益其所不勝以制之。
如木郁不已。
當清肺金。
火郁不已。
當滋腎水。
水郁不已。
當補脾土。
金郁不已。
當引火歸源。
土郁不已。
當養肝調氣。
此皆以其所畏而治之。
即過者折之之理也。
(彙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
加香附、撫芎。
如濕郁。
加蒼術、白芷。
熱郁。
加黃芩、山栀。
痰郁。
加枳實、貝母。
血郁。
加桃仁、紅花。
食郁。
加山楂、麥芽。
氣郁。
加枳、樸、烏藥、木香。
蓋氣血痰食之病。
多有兼郁者。
故必以開郁藥佐之。
古方越鞠丸。
是得治法之要也。
(彙補)若夫思慮成郁。
用歸脾湯。
恚怒成郁。
用逍遙散。
俱加山栀。
蓋郁則氣澀血耗。
故用當歸随參補血。
白芍随術解郁。
複用炒黑山栀。
取其味清氣浮。
能升能降。
以解五髒熱。
益少陰血。
若不早治。
勞瘵之由也。
(入門) 【附:失精脫營】 飲食居處。
暴樂暴苦。
始樂後苦。
皆傷精氣。
病從内生。
其先富後貧而病。
曰失精。
先貴後賤而病。
曰脫營。
外症身漸瘦。
無精神。
(錢氏)又有郁結在脾。
不思飲食。
午後發熱。
酉戌時退。
或煩悶渴嘔。
或坐卧如癡。
喜向暗處。
婦人經少。
男子溺澀。
皆郁病也。
更有失名利之士。
有志恢圖。
過于勞倦。
形氣衰少。
谷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
因而内熱。
亦郁病也。
宜歸脾湯随症調之。
(入門) 郁症選方 越鞠丸(丹溪)一名芎術丸。
統治諸郁。
香附蒼術撫芎(各二兩)山栀神曲(各一兩半) 為末。
水泛成丸。
如綠豆大。
白湯下百粒。
氣郁湯治郁怒。
氣滞胸膈不行。
脹滿嗳氣作酸。
香附蒼術橘紅半夏(各一錢半)貝母茯苓撫芎山栀蘇子甘草木香槟榔(各五分) 水煎。
加姜五片。
如脅膈痛。
此血滞也。
參血郁湯。
濕郁湯治濕氣熏蒸。
身重倦卧疼痛。
天陰則發。
蒼術(三錢)白術香附橘紅羌活獨活撫芎半夏濃樸茯苓(各一錢)生姜(三片)甘草(五分) 水煎服。
血郁湯治挫悶跌仆。
身有痛處。
胸膈不寬。
大便黑色。
香附(二錢)丹皮蘇木山楂桃仁赤曲穿山甲降香通草麥芽(各一錢)紅花(七分) 水酒煎。
入姜汁半盞。
和勻服。
火郁湯治火郁于中。
四肢發熱。
五心煩悶。
皮膚盡赤。
連翹薄荷黃芩山栀幹葛柴胡升麻芍藥水煎服。
保和丸治食郁吞酸。
腹滿噫臭。
身熱便硬。
(方見傷食) 潤下丸治痰郁腸胃。
脈滑而沉。
變生百病。
南星(一兩)半夏(三兩)黃芩黃連(各一兩)橘紅(五錢)白礬(三兩) 姜汁竹瀝和丸。
逍遙散(方見火症)歸脾湯(方見中風)二陳湯(方見痰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