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脾胃者。
倉廪之官。
五味出焉。
(經文)脾胃盛則善食而肥。
多食不傷。
過時不饑。
脾胃衰則少食而瘦。
多食易傷。
過時易饑。
或雖肥而四肢不舉。
此脾實而邪氣亦盛也。
或善食而四肢削瘦。
此脾強而邪火旺也。
脾胃盛衰可見也。
(東垣) 内因 胃可納受。
脾主消導。
一納一消。
營運不息。
生化氣液。
(指掌)乃傳于髒腑。
故胃為五髒之本。
六腑之大源也。
(經文)若飲食饑飽。
寒暑不調。
則傷胃。
胃傷則不能納。
憂思恚怒。
勞役過度。
則傷脾。
脾傷則不能化。
二者俱傷。
納化皆難。
而惡心脹滿。
面黃倦怠。
食不消化等症作矣。
(彙補) 外症 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
有時顯火上行。
獨燎其面。
脾病則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
腸鳴洩瀉。
脾胃既病。
下流乘腎。
土來克水。
則骨乏無力。
是為骨蝕。
令人骨髓空虛。
足不能履地。
(東垣)氣血精神。
由此而日虧。
髒腑脈絡。
由此而日損。
肌肉形體。
由此而日削。
(指掌) 受病分辨 飲食勞倦。
則傷脾胃。
(經文)故有勞倦受傷者。
有飲食受傷者。
有勞倦後繼以食傷者。
有食傷後加以勞倦者。
大抵勞役傷脾者。
心口按之不痛。
飲食傷脾者。
心口按之刺痛。
(謙甫)又食傷。
則其症初寒。
後變郁熱者多。
勞倦。
則其症初熱。
後變虛寒者多。
故經曰。
始受熱中。
末傳寒中。
即是謂欤。
變病分辨 脾屬陰。
主濕化。
胃屬陽。
主火化。
傷在脾者。
陰不能配陽而胃陽獨旺。
則為濕熱之病。
如癰腫瘡瘍。
食黃疸。
消渴肉痿。
噎膈痰火。
食少之類是也。
傷在胃者。
陽不能配陰而脾陰獨滞。
則為寒濕之病。
如身重肢麻。
面黃浮腫。
痞脹噫氣。
倦怠積塊。
瀉利之類是也。
又不能食者病在胃。
能食而下能化者病在脾。
(彙補) 四肢不用 脾病而四肢不用者。
以四肢皆禀氣于胃。
而不能自至其經。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氣。
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
(經文) 頭足浮腫 四肢屬脾。
眼胞上下亦屬脾。
脾衰則清氣不化。
濁液不輸。
水濕停留。
故頭足浮腫。
(東垣) 九竅不利 凡人飲食入胃。
先行陽道。
陽氣升浮。
散滿皮膚。
充塞巅頂。
則九竅通利。
病患飲食入胃。
先行陰道。
陰氣降沉。
遽覺流于臍下。
辄欲小便。
當臍有動氣。
隐隐若痛狀。
是真氣谷氣不能上升。
故九竅不利也。
(東垣) 食後嗜卧身重 脾旺則飲食運動。
脾衰則運動遲難。
故凡食入後。
精神困倦。
沉沉欲睡者。
脾氣餒而不能運動也。
至于身重。
亦屬脾濕。
或因内受。
或從外襲。
俱當健脾分利。
若無濕氣。
止屬脾虛。
并宜補益中氣。
升騰下陷。
大禁滲利。
(彙補) 脈法 脾氣受傷者。
脈浮大而無力。
胃氣受傷者。
脈沉弱而難尋。
此皆不足之脈。
易于尋按者也。
更有脈大飽悶有似食滞。
誤用克伐疏利。
而郁悶轉甚者。
此乃脾虛而現假象。
即洪大之脈陰必傷。
堅強之脈胃必損也。
宜溫理黃宮。
發育自治。
若再用攻伐。
變患蜂起矣。
(彙補) 脾氣變現 脾附于胃之外。
形如馬刀。
聞聲則動。
動則磨食。
以健運為體。
喜燥而
倉廪之官。
五味出焉。
(經文)脾胃盛則善食而肥。
多食不傷。
過時不饑。
脾胃衰則少食而瘦。
多食易傷。
過時易饑。
或雖肥而四肢不舉。
此脾實而邪氣亦盛也。
或善食而四肢削瘦。
此脾強而邪火旺也。
脾胃盛衰可見也。
(東垣) 内因 胃可納受。
脾主消導。
一納一消。
營運不息。
生化氣液。
(指掌)乃傳于髒腑。
故胃為五髒之本。
六腑之大源也。
(經文)若飲食饑飽。
寒暑不調。
則傷胃。
胃傷則不能納。
憂思恚怒。
勞役過度。
則傷脾。
脾傷則不能化。
二者俱傷。
納化皆難。
而惡心脹滿。
面黃倦怠。
食不消化等症作矣。
(彙補) 外症 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
有時顯火上行。
獨燎其面。
脾病則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
腸鳴洩瀉。
脾胃既病。
下流乘腎。
土來克水。
則骨乏無力。
是為骨蝕。
令人骨髓空虛。
足不能履地。
(東垣)氣血精神。
由此而日虧。
髒腑脈絡。
由此而日損。
肌肉形體。
由此而日削。
(指掌) 受病分辨 飲食勞倦。
則傷脾胃。
(經文)故有勞倦受傷者。
有飲食受傷者。
有勞倦後繼以食傷者。
有食傷後加以勞倦者。
大抵勞役傷脾者。
心口按之不痛。
飲食傷脾者。
心口按之刺痛。
(謙甫)又食傷。
則其症初寒。
後變郁熱者多。
勞倦。
則其症初熱。
後變虛寒者多。
故經曰。
始受熱中。
末傳寒中。
即是謂欤。
變病分辨 脾屬陰。
主濕化。
胃屬陽。
主火化。
傷在脾者。
陰不能配陽而胃陽獨旺。
則為濕熱之病。
如癰腫瘡瘍。
食黃疸。
消渴肉痿。
噎膈痰火。
食少之類是也。
傷在胃者。
陽不能配陰而脾陰獨滞。
則為寒濕之病。
如身重肢麻。
面黃浮腫。
痞脹噫氣。
倦怠積塊。
瀉利之類是也。
又不能食者病在胃。
能食而下能化者病在脾。
(彙補) 四肢不用 脾病而四肢不用者。
以四肢皆禀氣于胃。
而不能自至其經。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氣。
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
(經文) 頭足浮腫 四肢屬脾。
眼胞上下亦屬脾。
脾衰則清氣不化。
濁液不輸。
水濕停留。
故頭足浮腫。
(東垣) 九竅不利 凡人飲食入胃。
先行陽道。
陽氣升浮。
散滿皮膚。
充塞巅頂。
則九竅通利。
病患飲食入胃。
先行陰道。
陰氣降沉。
遽覺流于臍下。
辄欲小便。
當臍有動氣。
隐隐若痛狀。
是真氣谷氣不能上升。
故九竅不利也。
(東垣) 食後嗜卧身重 脾旺則飲食運動。
脾衰則運動遲難。
故凡食入後。
精神困倦。
沉沉欲睡者。
脾氣餒而不能運動也。
至于身重。
亦屬脾濕。
或因内受。
或從外襲。
俱當健脾分利。
若無濕氣。
止屬脾虛。
并宜補益中氣。
升騰下陷。
大禁滲利。
(彙補) 脈法 脾氣受傷者。
脈浮大而無力。
胃氣受傷者。
脈沉弱而難尋。
此皆不足之脈。
易于尋按者也。
更有脈大飽悶有似食滞。
誤用克伐疏利。
而郁悶轉甚者。
此乃脾虛而現假象。
即洪大之脈陰必傷。
堅強之脈胃必損也。
宜溫理黃宮。
發育自治。
若再用攻伐。
變患蜂起矣。
(彙補) 脾氣變現 脾附于胃之外。
形如馬刀。
聞聲則動。
動則磨食。
以健運為體。
喜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