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酒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酒之為物。
氣熱而質濕。
(内經)氣味俱陽。
陰寒之時。
少飲能禦邪助神。
壯氣活血。
恣飲則生痰益火。
耗氣損精。
令暴病暴死。
世人認為痰厥中髒。
而不知酒色自戕之所緻也。
(三錫) 内因 酒入于胃。
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酒氣與谷氣相抟。
熱盛于中。
故熱遍于身。
内熱而溺赤也。
(内經) 外症 輕者。
頭痛眩暈。
嘔吐痰逆。
神昏煩亂。
胸滿惡心。
飲食減少。
小便不利。
(醫鑒)甚者。
大醉之後。
忽然戰栗。
手足厥冷。
不省人事。
名曰酒厥。
(彙補) 酒傷各經 酒循經絡。
留着為患。
入肺則多嚏多痰。
入心則多笑多言。
入肝則善怒有力。
入脾則思睡。
入腎則思淫。
及其久也。
傷肺則變咳嗽消渴。
傷心則變怔忡不寐。
傷脾則變痞滿疸脹。
傷肝則變脅痛吐血。
傷腎則變腰軟陽痿。
此五髒之受病也。
又酒後汗多者。
胃受之。
酒後面青者。
膽受之。
酒後多溺者。
小腸受之。
酒後溺赤者。
膀胱受之。
酒後積利者。
大腸受之。
數者皆能成病。
惟胃與小腸受酒者。
汗多則從表而洩。
溺多則從便而出。
所以善飲不醉而變病亦少也。
(說約) 酒毒損肺成癰 酒毒留于肺者。
緣肺為清虛之髒。
酒多則損其清虛之體。
由是稠痰濁火。
熏灼其間。
輕則外為鼻準赤。
内為咳嗽痰火。
重則肺葉受傷。
為胸痛脅脹。
咳唾膿血。
痰出腥穢。
肺癰潰爛。
宜化痰清肺。
庶可保全。
(彙補) 酒毒傳膽成癰 酒毒傳于膽者。
緣酒性清洌。
不随濁穢下行。
惟喜滲入。
從胃至膽。
膽為清淨之腑。
同氣相求者也。
其次雖入小腸膀胱。
化溺而出。
然酷烈之性。
惟膽受之。
故濕熱郁于經隧。
為環跳疼痛。
久成癰腫。
宜清徹之劑。
和解少陽之邪。
或冀免焉。
(喻嘉言) 酒濕成疸 醉卧卑濕之處。
或食乳面等物。
寒濕外郁。
束其濕熱。
無從發洩。
而成痞脹酒疸。
初則兩目小便俱黃。
後則遍身牙爪亦然。
速宜分解濕熱。
久則難治。
(彙補) 酒濕成痹 好酒之人。
濕熱内積。
生痰動火。
往往發為口眼歪斜。
舌強肢廢。
混似風中血脈。
宜解酒除濕。
消痰清火。
不可以風藥誤治。
(彙補) 脈法 脈浮而數為傷酒。
若挾宿食。
必兼滑數。
治法 當初醉昏妄時。
治宜發汗。
醒後則熱去濕留。
莫如利便。
乃上下分消其濕熱也。
(蘭台秘藏)若傳于五内。
則宜本病藥中。
兼去濕熱。
蓋酒之形質可化。
而濕熱之氣終久不變。
非若他症。
六淫七情。
傳變不齊。
(說約) 傷酒忌下 酒性純陽。
最耗元氣。
若複下之。
徒損津液。
反生痰火。
元氣消爍。
卒成虛損。
所以慎下。
(蘭台秘藏) 用藥
氣熱而質濕。
(内經)氣味俱陽。
陰寒之時。
少飲能禦邪助神。
壯氣活血。
恣飲則生痰益火。
耗氣損精。
令暴病暴死。
世人認為痰厥中髒。
而不知酒色自戕之所緻也。
(三錫) 内因 酒入于胃。
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酒氣與谷氣相抟。
熱盛于中。
故熱遍于身。
内熱而溺赤也。
(内經) 外症 輕者。
頭痛眩暈。
嘔吐痰逆。
神昏煩亂。
胸滿惡心。
飲食減少。
小便不利。
(醫鑒)甚者。
大醉之後。
忽然戰栗。
手足厥冷。
不省人事。
名曰酒厥。
(彙補) 酒傷各經 酒循經絡。
留着為患。
入肺則多嚏多痰。
入心則多笑多言。
入肝則善怒有力。
入脾則思睡。
入腎則思淫。
及其久也。
傷肺則變咳嗽消渴。
傷心則變怔忡不寐。
傷脾則變痞滿疸脹。
傷肝則變脅痛吐血。
傷腎則變腰軟陽痿。
此五髒之受病也。
又酒後汗多者。
胃受之。
酒後面青者。
膽受之。
酒後多溺者。
小腸受之。
酒後溺赤者。
膀胱受之。
酒後積利者。
大腸受之。
數者皆能成病。
惟胃與小腸受酒者。
汗多則從表而洩。
溺多則從便而出。
所以善飲不醉而變病亦少也。
(說約) 酒毒損肺成癰 酒毒留于肺者。
緣肺為清虛之髒。
酒多則損其清虛之體。
由是稠痰濁火。
熏灼其間。
輕則外為鼻準赤。
内為咳嗽痰火。
重則肺葉受傷。
為胸痛脅脹。
咳唾膿血。
痰出腥穢。
肺癰潰爛。
宜化痰清肺。
庶可保全。
(彙補) 酒毒傳膽成癰 酒毒傳于膽者。
緣酒性清洌。
不随濁穢下行。
惟喜滲入。
從胃至膽。
膽為清淨之腑。
同氣相求者也。
其次雖入小腸膀胱。
化溺而出。
然酷烈之性。
惟膽受之。
故濕熱郁于經隧。
為環跳疼痛。
久成癰腫。
宜清徹之劑。
和解少陽之邪。
或冀免焉。
(喻嘉言) 酒濕成疸 醉卧卑濕之處。
或食乳面等物。
寒濕外郁。
束其濕熱。
無從發洩。
而成痞脹酒疸。
初則兩目小便俱黃。
後則遍身牙爪亦然。
速宜分解濕熱。
久則難治。
(彙補) 酒濕成痹 好酒之人。
濕熱内積。
生痰動火。
往往發為口眼歪斜。
舌強肢廢。
混似風中血脈。
宜解酒除濕。
消痰清火。
不可以風藥誤治。
(彙補) 脈法 脈浮而數為傷酒。
若挾宿食。
必兼滑數。
治法 當初醉昏妄時。
治宜發汗。
醒後則熱去濕留。
莫如利便。
乃上下分消其濕熱也。
(蘭台秘藏)若傳于五内。
則宜本病藥中。
兼去濕熱。
蓋酒之形質可化。
而濕熱之氣終久不變。
非若他症。
六淫七情。
傳變不齊。
(說約) 傷酒忌下 酒性純陽。
最耗元氣。
若複下之。
徒損津液。
反生痰火。
元氣消爍。
卒成虛損。
所以慎下。
(蘭台秘藏) 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