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酒
關燈
小
中
大
初宜汗以二陳湯。
加幹葛、蘇葉、黃芩。
繼宜滲以四芩散。
加幹葛、山栀、花粉。
其有他症。
俱以二方酌用。
如哕嘔。
加竹茹、生姜。
痰盛。
如黃芩、貝母。
胸滿。
加濃樸、枳殼。
腹痛。
加木香、砂仁。
洩黃。
加芍藥、黃芩。
酒癖塊痛。
加蓬術、木香。
小便不利。
調益元散。
東垣治中酒。
制葛花解酲湯。
其方多用辛熱之味。
蓋為飲酒時。
食冷物太過。
郁其毒于胃中。
吐而煩躁不甯者設也。
非酒家常用之藥。
昧者不知。
但遇飲酒緻病。
必曰解酲湯最效。
殊失立方本旨。
蓋葛花、葛根。
乃陽明經輕揚之藥。
酒客惡心懊。
頭痛如破。
乃毒在陽明經。
用此藥順其性而揚之。
使毒從毫毛而出。
非葛根能解酒毒也。
若酒病傳于肺脾肝膽腎者。
則葛根又何與乎。
(彙補) 趙以德雲。
飲酒人發熱者。
用枝距子最效。
此藥一名雞距。
一名枳。
一名木蜜。
俗呼癞漢指頭。
北人名爛瓜。
江南謂之白石樹。
杭人貨賣。
名蜜屈五。
又稱蜜金鈎。
詩所雲枸是也。
樹形似白楊。
其子着枝端。
如小指屈曲相連。
春生秋熟味如錫蜜。
以此木作屋。
則一室之酒皆淡。
其意可思。
凡酒傷各經者。
俱宜加用。
中酒嘔惡頭痛。
脈弦大。
或弦滑。
以二陳湯。
加姜炒黃連、山栀、蘇葉、幹葛。
煎成。
加姜汁熱服。
酒積痛洩黃沫者。
以酒蒸大黃作丸服。
或用香連丸。
加大黃最效。
其餘調攝。
六君子湯、半夏茯苓湯。
或理中湯。
俱加幹葛。
或縮脾飲。
随人虛實選用。
傷酒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四苓散(方見濕症)理中湯(方見中寒)益元散(方見暑症) 葛花解酲湯(東垣)治酒食太過。
嘔吐惡心。
胸悶溺澀。
赤苓(一錢半)葛花(五錢)白術(二錢)人參橘皮豬苓(各一錢半)木香(五分)神曲澤瀉(各一錢)豆蔻砂仁青皮(各一錢)生姜(七片) 末之。
每服三錢。
白湯調下。
半夏茯苓湯(和劑) 半夏茯苓(各二錢五分)生姜(五片) 水煎服。
縮脾飲(和劑)治惡心煩渴。
砂仁烏梅肉草果(煨去殼)炙甘草(各四兩)幹葛白扁豆(炒各二兩) 每服四錢。
水一碗。
煎八分服。
丹溪方治酒積作痢。
下血不止。
成藏毒。
病脈滑而有力。
見内熱實症者。
蒼術枳殼(各一錢)當歸槐花(各一錢半)地榆幹葛(各二錢)炙甘草(三分)黃連(五分) 水煎。
食前服。
戒酒可愈。
附簡易法酒後發厥。
四肢俱冷。
不省。
先以姜湯灌下。
然後服藥。
不可即投寒劑。
凡大醉不省。
用生熟湯浸身。
則湯皆酒氣而蘇。
燒酒醉死。
急以新汲水浸其發。
又以青布浸濕貼胸背。
仍以鹽調井水細細灌之。
至蘇乃已。
傷酒食停滞不快。
以鹽花擦牙。
溫湯漱下。
實時通快。
酒積作痛。
以官料酒藥炒研。
空心。
湯調下二錢。
三服可效。
益脾丸古雲。
服此飲酒不醉。
亦好事之說。
備之參考。
葛花(二兩)小豆花(一兩)綠豆花(一兩)木香(二錢五分)草豆蔻(一兩) 蜜丸。
夜飲。
津下五丸。
脾氣虛衰。
色欲傷腎。
每每飲酒不化。
精神潦倒異常。
嘔瀉不食者。
竟以獨參湯濃煎呷之。
加幹葛、蘇葉、黃芩。
繼宜滲以四芩散。
加幹葛、山栀、花粉。
其有他症。
俱以二方酌用。
如哕嘔。
加竹茹、生姜。
痰盛。
如黃芩、貝母。
胸滿。
加濃樸、枳殼。
腹痛。
加木香、砂仁。
洩黃。
加芍藥、黃芩。
酒癖塊痛。
加蓬術、木香。
小便不利。
調益元散。
東垣治中酒。
制葛花解酲湯。
其方多用辛熱之味。
蓋為飲酒時。
食冷物太過。
郁其毒于胃中。
吐而煩躁不甯者設也。
非酒家常用之藥。
昧者不知。
但遇飲酒緻病。
必曰解酲湯最效。
殊失立方本旨。
蓋葛花、葛根。
乃陽明經輕揚之藥。
酒客惡心懊。
頭痛如破。
乃毒在陽明經。
用此藥順其性而揚之。
使毒從毫毛而出。
非葛根能解酒毒也。
若酒病傳于肺脾肝膽腎者。
則葛根又何與乎。
(彙補) 趙以德雲。
飲酒人發熱者。
用枝距子最效。
此藥一名雞距。
一名枳。
一名木蜜。
俗呼癞漢指頭。
北人名爛瓜。
江南謂之白石樹。
杭人貨賣。
名蜜屈五。
又稱蜜金鈎。
詩所雲枸是也。
樹形似白楊。
其子着枝端。
如小指屈曲相連。
春生秋熟味如錫蜜。
以此木作屋。
則一室之酒皆淡。
其意可思。
凡酒傷各經者。
俱宜加用。
中酒嘔惡頭痛。
脈弦大。
或弦滑。
以二陳湯。
加姜炒黃連、山栀、蘇葉、幹葛。
煎成。
加姜汁熱服。
酒積痛洩黃沫者。
以酒蒸大黃作丸服。
或用香連丸。
加大黃最效。
其餘調攝。
六君子湯、半夏茯苓湯。
或理中湯。
俱加幹葛。
或縮脾飲。
随人虛實選用。
傷酒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四苓散(方見濕症)理中湯(方見中寒)益元散(方見暑症) 葛花解酲湯(東垣)治酒食太過。
嘔吐惡心。
胸悶溺澀。
赤苓(一錢半)葛花(五錢)白術(二錢)人參橘皮豬苓(各一錢半)木香(五分)神曲澤瀉(各一錢)豆蔻砂仁青皮(各一錢)生姜(七片) 末之。
每服三錢。
白湯調下。
半夏茯苓湯(和劑) 半夏茯苓(各二錢五分)生姜(五片) 水煎服。
縮脾飲(和劑)治惡心煩渴。
砂仁烏梅肉草果(煨去殼)炙甘草(各四兩)幹葛白扁豆(炒各二兩) 每服四錢。
水一碗。
煎八分服。
丹溪方治酒積作痢。
下血不止。
成藏毒。
病脈滑而有力。
見内熱實症者。
蒼術枳殼(各一錢)當歸槐花(各一錢半)地榆幹葛(各二錢)炙甘草(三分)黃連(五分) 水煎。
食前服。
戒酒可愈。
附簡易法酒後發厥。
四肢俱冷。
不省。
先以姜湯灌下。
然後服藥。
不可即投寒劑。
凡大醉不省。
用生熟湯浸身。
則湯皆酒氣而蘇。
燒酒醉死。
急以新汲水浸其發。
又以青布浸濕貼胸背。
仍以鹽調井水細細灌之。
至蘇乃已。
傷酒食停滞不快。
以鹽花擦牙。
溫湯漱下。
實時通快。
酒積作痛。
以官料酒藥炒研。
空心。
湯調下二錢。
三服可效。
益脾丸古雲。
服此飲酒不醉。
亦好事之說。
備之參考。
葛花(二兩)小豆花(一兩)綠豆花(一兩)木香(二錢五分)草豆蔻(一兩) 蜜丸。
夜飲。
津下五丸。
脾氣虛衰。
色欲傷腎。
每每飲酒不化。
精神潦倒異常。
嘔瀉不食者。
竟以獨參湯濃煎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