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食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内經)一或有傷。
脾胃便損。
飲食減少。
元氣漸憊。
(雜着) 内因 有過食生冷瓜果魚腥寒物者。
有過食辛辣炙爆酒面熱物者。
有壯實人恣食大嚼者。
有虛弱人貪食不化者。
(指掌)有飲食不調之後。
加之勞力。
勞力過度之後。
繼以不調者。
(安道) 外候 令人腹脹氣逆。
胸膈痞塞。
咽酸噫氣。
如敗卵臭。
或嘔逆惡心。
欲吐不吐。
惡聞食氣。
或胃口作痛。
或手按腹疼。
或洩瀉黃白而絞痛尤甚。
或憎寒壯熱頭疼。
似外感瘧疾。
但外感則身多疼痛。
左脈浮盛。
傷食則身無疼痛。
右脈滑大。
(彙補)亦有舊谷未消。
新谷遽入。
脾氣虛弱。
經宿不化者。
(巢氏)其有熱者。
令人吞酸。
其無熱者。
令人噫臭。
(吳) 脈法 氣口緊盛傷于食。
(内經)右關浮滑。
或沉滑。
按之有力者。
宿食不消。
(脈經)凡人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當問其胸滿惡心欲吐欲嘔者。
此食填胸中。
氣不下降。
故尺部無脈。
乃天道不能下濟之象。
探吐自愈。
如胸中無食。
又不欲吐。
而尺無脈者。
此根本已廢。
短期迫矣。
又停食脈沉滑。
傷冷硬物。
宜溫以克之。
脈洪數。
傷辛熱物。
宜苦以勝之。
脈緩滑。
傷腥鹹物。
宜甘以勝之。
脈弦緊。
傷酸硬物。
宜辛以勝之。
脈洪滑。
傷甜爛物。
宜酸以勝之。
脈微遲。
傷冷物。
且有積聚痰涎。
宜溫劑和之。
若見單伏者。
主食不化。
且有外寒凝滞。
宜辛溫發之。
(彙補) 治法 在上者。
未入于胃。
乃可吐之。
在中者。
消導之。
在下者。
已入于胃。
宜下之。
(玉冊)然皆不可過劑。
恐損元氣也。
(彙補) 峻劑宜戒 腸胃為市。
所傷食物。
過在中焦。
設用破氣之劑。
徒損上焦清氣。
峻烈之品。
複傷下焦陰血。
皆謂之誅伐無過。
惟當順氣化痰。
助脾腐化。
更視元氣何如。
所傷何物。
徐徐消導。
潤而去之。
滞去之後。
猶當補養脾胃。
以複健運之常。
若概用牽牛、巴、黃。
損傷脾氣。
潛耗津液。
積聚轉固。
而藥之餘毒留于腸胃。
漸變嘔吐腫洩痿黃。
即或臨時痊可。
而暗奪其紀者多矣。
(彙補) 挾寒挾熱 其有身受寒氣。
口傷生冷而暴病者。
初時便宜辛溫開導。
蓋食得寒則凝。
得熱則化也。
稍久寒郁成熱。
當兼一二辛涼降火之味。
(丹溪)所以傷食之人。
腹痛日久。
時作時止。
口幹唇燥。
小便短赤。
大便幹結。
亦有洩瀉黃糜。
肛門如火者。
皆濕中生熱之症。
反以苦寒取效。
可見傷食亦有挾寒挾熱之異。
猶之外感有寒實結胸熱實結胸之别。
故凡臨症之頃。
大宜審察。
(彙補) 傷食成痞 食傷之後。
物滞雖消。
元氣受損。
或已經攻下而脾陰受傷。
至高之氣乘虛下陷而為蓄滿痞塞者。
宜理脾胃。
和氣血。
治以辛發升散之劑。
則痞結自解。
不可再用枳、樸等類。
重損中州。
(入門) 脾虛甘補 平人飲食入胃。
脾能運之。
故随食随化。
病患飲食入胃。
脾勿能運。
則食反磨脾。
故有食入即痛者。
不可與傷食同治。
緻變不測。
但補脾胃。
其食自化。
(彙補) 腎虛溫補 飲食雖入中焦。
其變化精微。
實賴少火上蒸。
中年之後。
大病之餘。
元陽虧損。
不能熟腐。
因而衰餒。
易于停食。
作痞作痛。
為嘔為瀉。
宜補火以生土。
譬之鍋底加薪。
水谷盡熟也。
(玉機) 胃枯平補 又有專事清虛。
素食粗。
腸胃無以滋養。
久久枯澀。
易于停食。
治者不求其本。
喜攻速效。
妄用辛香燥熱。
徒快一時。
變生噎膈臌脹。
背癰嗽膿等症。
若早知胃枯。
但與平補。
久而自效。
(彙補) 用藥 食填上焦。
宜單鹽湯。
或二陳湯加桔梗蘆吐之。
吐後。
以二陳加香砂和之。
食停在中。
保和丸主之。
肉食傷。
加草果、山楂。
面傷。
加神曲、萊菔。
水果傷。
加肉桂。
豆粉傷。
加杏仁。
瓜傷。
加糯米。
糯米傷。
加酒曲。
飯食傷。
加陳六安茶。
炙傷。
加淡豆豉。
外着暴寒。
加蘇葉、幹葛。
内傷生冷。
加幹姜、桂枝。
挾氣滞。
加木香、烏藥、枳殼、槟榔。
挾寒濕。
加蒼術、濃樸。
久而挾郁熱。
加姜汁炒山栀。
郁熱便秘者。
加大黃。
挾熱便瀉者。
加黃連炭。
如初起自吐者。
二陳加藿香、豆蔻、濃樸、砂仁。
自瀉者。
二陳加白芍、木香、木通、神曲。
吐下未淨者。
枳術丸消之。
吐下已虛者。
六君子補之。
至于傷食感寒腹痛。
有用備急丸攻下者。
有
腸胃乃傷。
(内經)一或有傷。
脾胃便損。
飲食減少。
元氣漸憊。
(雜着) 内因 有過食生冷瓜果魚腥寒物者。
有過食辛辣炙爆酒面熱物者。
有壯實人恣食大嚼者。
有虛弱人貪食不化者。
(指掌)有飲食不調之後。
加之勞力。
勞力過度之後。
繼以不調者。
(安道) 外候 令人腹脹氣逆。
胸膈痞塞。
咽酸噫氣。
如敗卵臭。
或嘔逆惡心。
欲吐不吐。
惡聞食氣。
或胃口作痛。
或手按腹疼。
或洩瀉黃白而絞痛尤甚。
或憎寒壯熱頭疼。
似外感瘧疾。
但外感則身多疼痛。
左脈浮盛。
傷食則身無疼痛。
右脈滑大。
(彙補)亦有舊谷未消。
新谷遽入。
脾氣虛弱。
經宿不化者。
(巢氏)其有熱者。
令人吞酸。
其無熱者。
令人噫臭。
(吳) 脈法 氣口緊盛傷于食。
(内經)右關浮滑。
或沉滑。
按之有力者。
宿食不消。
(脈經)凡人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當問其胸滿惡心欲吐欲嘔者。
此食填胸中。
氣不下降。
故尺部無脈。
乃天道不能下濟之象。
探吐自愈。
如胸中無食。
又不欲吐。
而尺無脈者。
此根本已廢。
短期迫矣。
又停食脈沉滑。
傷冷硬物。
宜溫以克之。
脈洪數。
傷辛熱物。
宜苦以勝之。
脈緩滑。
傷腥鹹物。
宜甘以勝之。
脈弦緊。
傷酸硬物。
宜辛以勝之。
脈洪滑。
傷甜爛物。
宜酸以勝之。
脈微遲。
傷冷物。
且有積聚痰涎。
宜溫劑和之。
若見單伏者。
主食不化。
且有外寒凝滞。
宜辛溫發之。
(彙補) 治法 在上者。
未入于胃。
乃可吐之。
在中者。
消導之。
在下者。
已入于胃。
宜下之。
(玉冊)然皆不可過劑。
恐損元氣也。
(彙補) 峻劑宜戒 腸胃為市。
所傷食物。
過在中焦。
設用破氣之劑。
徒損上焦清氣。
峻烈之品。
複傷下焦陰血。
皆謂之誅伐無過。
惟當順氣化痰。
助脾腐化。
更視元氣何如。
所傷何物。
徐徐消導。
潤而去之。
滞去之後。
猶當補養脾胃。
以複健運之常。
若概用牽牛、巴、黃。
損傷脾氣。
潛耗津液。
積聚轉固。
而藥之餘毒留于腸胃。
漸變嘔吐腫洩痿黃。
即或臨時痊可。
而暗奪其紀者多矣。
(彙補) 挾寒挾熱 其有身受寒氣。
口傷生冷而暴病者。
初時便宜辛溫開導。
蓋食得寒則凝。
得熱則化也。
稍久寒郁成熱。
當兼一二辛涼降火之味。
(丹溪)所以傷食之人。
腹痛日久。
時作時止。
口幹唇燥。
小便短赤。
大便幹結。
亦有洩瀉黃糜。
肛門如火者。
皆濕中生熱之症。
反以苦寒取效。
可見傷食亦有挾寒挾熱之異。
猶之外感有寒實結胸熱實結胸之别。
故凡臨症之頃。
大宜審察。
(彙補) 傷食成痞 食傷之後。
物滞雖消。
元氣受損。
或已經攻下而脾陰受傷。
至高之氣乘虛下陷而為蓄滿痞塞者。
宜理脾胃。
和氣血。
治以辛發升散之劑。
則痞結自解。
不可再用枳、樸等類。
重損中州。
(入門) 脾虛甘補 平人飲食入胃。
脾能運之。
故随食随化。
病患飲食入胃。
脾勿能運。
則食反磨脾。
故有食入即痛者。
不可與傷食同治。
緻變不測。
但補脾胃。
其食自化。
(彙補) 腎虛溫補 飲食雖入中焦。
其變化精微。
實賴少火上蒸。
中年之後。
大病之餘。
元陽虧損。
不能熟腐。
因而衰餒。
易于停食。
作痞作痛。
為嘔為瀉。
宜補火以生土。
譬之鍋底加薪。
水谷盡熟也。
(玉機) 胃枯平補 又有專事清虛。
素食粗。
腸胃無以滋養。
久久枯澀。
易于停食。
治者不求其本。
喜攻速效。
妄用辛香燥熱。
徒快一時。
變生噎膈臌脹。
背癰嗽膿等症。
若早知胃枯。
但與平補。
久而自效。
(彙補) 用藥 食填上焦。
宜單鹽湯。
或二陳湯加桔梗蘆吐之。
吐後。
以二陳加香砂和之。
食停在中。
保和丸主之。
肉食傷。
加草果、山楂。
面傷。
加神曲、萊菔。
水果傷。
加肉桂。
豆粉傷。
加杏仁。
瓜傷。
加糯米。
糯米傷。
加酒曲。
飯食傷。
加陳六安茶。
炙傷。
加淡豆豉。
外着暴寒。
加蘇葉、幹葛。
内傷生冷。
加幹姜、桂枝。
挾氣滞。
加木香、烏藥、枳殼、槟榔。
挾寒濕。
加蒼術、濃樸。
久而挾郁熱。
加姜汁炒山栀。
郁熱便秘者。
加大黃。
挾熱便瀉者。
加黃連炭。
如初起自吐者。
二陳加藿香、豆蔻、濃樸、砂仁。
自瀉者。
二陳加白芍、木香、木通、神曲。
吐下未淨者。
枳術丸消之。
吐下已虛者。
六君子補之。
至于傷食感寒腹痛。
有用備急丸攻下者。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