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食

關燈
用理中湯溫補者。

    虛實之間。

    最當詳辨。

     久病不運化者。

    以六君子加谷芽、益智、砂仁之類。

     凡傷食。

    必問所食何物。

    寒者熱者。

    是喜食而太過耶。

    當助脾消導。

    或乘饑困而食之耶。

    當補中益氣。

    是氣惱後得食。

    或食後着氣耶。

    當舒氣解郁。

    兼以消化。

    若病後。

    瘡潰後。

    産婦高年。

    凡有食滞。

    隻宜補益消化。

    若概用攻下。

    立見傾危。

    凡左脈微弱。

    右脈弦滑。

    或弦大。

    形氣俱虛。

    又兼饑餒。

    驟得飲食。

    食而過節者。

    此不足中有餘也。

    以受傷言不足。

    以停滞言有餘也。

    故标本當審緩急。

    更有物停氣傷。

    宜消補兼行者。

    有物停氣不甚傷。

    當消導獨行者。

    有既停滞。

    不能自化。

    但須補脾使之營運。

    不必消導者。

    當臨時消息。

    不可一偏。

     至如枳術丸。

    雖曰消導。

    固有補益之功存乎其間。

    和中最妙。

    其他如木香分氣丸、枳實消導丸、大枳殼丸。

     雖無補益。

    然施于有餘實症。

    無不獲效。

    但不可視為常法。

    若所滞之物。

    非枳術丸等所能去者。

    安可泥常而不通變。

    則備急丸、煮黃丸、感應丸、瓜蒂散等。

    東垣丹溪亦未常委之勿用也。

    (安常) 【附:惡食】 惡食非止一端。

    有胸中痰滞者。

    宜導痰以助脾。

    有傷食惡食者。

    宜消化以助脾。

    有病久胃虛者。

    宜參術以健脾。

    (彙補) 【附:不能食】 不能食有虛有實。

    實則心下痞滿。

    惡心口苦。

    宜消導。

    虛則倦怠。

    面色痿黃。

    必心下軟和。

    宜異功散加砂仁。

     有虛痰者。

    六君子湯。

    用補脾不效者。

    宜二神丸。

    虛則補其母也。

    若善饑不能食。

    屬胃熱。

    脈洪而虛者。

    異功散加竹茹、黃連。

    脈洪而實者。

    人參白虎湯治之。

    (彙補) 傷食選方 保和丸(丹溪)治食積酒積。

     山楂肉(二兩)半夏橘紅神曲大麥芽白茯苓(各二兩)黃連萊菔子連翹(各五錢) 末之。

    滴水丸。

    白湯下。

    加白術。

    名大安丸。

     枳術丸(潔古)消食強胃。

    治痞寬胸。

     枳實(一兩)白術(二兩) 末之。

    荷葉裹燒飯為丸。

    陳茶姜湯任下。

     三黃枳實丸治食郁成熱。

    腹脹便秘壯實者。

     大黃黃連黃芩白術陳皮枳實神曲各等分。

    末糊丸。

    姜湯下。

    以利為度。

     枳實導滞丸行濕熱之物。

    去積滞悶痛。

     大黃(十兩)神曲(五兩)枳實(五兩)茯苓黃芩白術黃連(各二兩半)甘草(一兩)澤瀉(二兩) 炊飲丸。

     和中丸治胃虛食滞。

    厭厭不食。

    大便或秘或溏。

     濃樸(一兩)白術(一兩二錢)半夏(一兩)陳皮(八錢)木香(二錢半)甘草(三錢)枳實(三錢) 姜汁糊丸。

    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白湯下。

     備急丸治胃停生冷。

    心腹急痛。

    手不可按。

    右寸關脈緊盛者。

     大黃幹姜巴豆(各等分) 末之。

    蜜丸如豆大。

    姜湯下三丸。

    得吐利為度。

    此方并治中惡客忤。

    心腹脹痛。

    卒如刀刺。

    氣急口噤卒死者。

    以暖水下。

    或不下。

    捧起頭。

    得下咽。

    須臾便瘥。

    再與三丸。

    以腹中鳴轉。

    得吐下。

    即愈。

     感應丸化積化滞。

    不動髒腑。

     丁香木香肉果幹姜(各一兩)杏仁(一百四十粒)百草霜(二兩)巴豆(去皮膜七十粒) 同研入藥内和勻。

    加糯米糊。

    入藥杵千餘下。

    丸如萊菔子大。

    每服十丸。

    食滞。

    陳皮湯。

    氣滞。

    茴香湯。

    嘔吐。

     生姜湯下。

     大枳殼丸治一切酒食傷胃。

    胸膈悶痛。

    飲食不下。

    兩脅刺痛。

    嘔逆惡心。

     蓬術濃樸人參青皮黑牽牛枳殼茯苓木香(各一兩)大黃(二兩)陳皮白術(各一兩)槟榔半夏神曲(各三兩)三棱麥芽(各一兩) 姜汁糊丸。

     資生丸(缪仲淳)健脾開胃。

    消食止瀉。

    調和髒腑。

    醉飽之後服之。

    大能消食。

     白術(三兩)人參(三兩)茯苓(一兩半)陳皮(二兩)山楂肉(二兩)神曲(二兩)黃連(姜汁炒) 豆蔻澤瀉(各三錢)桔梗炙甘草藿香(各五錢)白扁豆(一兩)蓮肉(一兩)薏苡仁(三兩)山藥麥芽芡實(各一兩半) 煉蜜為丸。

    每丸重二錢。

    每服一丸。

    醉飽後。

    細嚼。

    淡姜湯下。

     大健脾丸白術(三兩)廣皮(一兩)黃連(八錢)木香(七錢半)人參(一兩半)山藥肉果(各一兩)甘草(七錢)山楂肉神曲砂仁谷芽(炒各一兩)茯苓(二兩) 為末。

    蒸餅丸。

    如綠豆大。

    空心。

    午後陳皮湯下五十丸。

     平胃散人參白虎湯(二方俱見暑症)理中湯(方見中寒) 二神丸補骨脂(炒四兩)肉果(二兩生用) 為末。

    棗子五十枚。

    生姜四兩。

    同切片。

    煮爛。

    去姜取棗。

    剝去皮核。

    以肉研入藥。

    和丸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二陳湯瓜蒂散(二方俱見痰症)異功散(方見血症)六君子湯(方見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