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症
關燈
小
中
大
白龍丸。
脈滑數。
或弦急。
症兼口幹面赤。
心煩嘈雜等火症者。
二陳加芩、連、山栀。
便秘者。
加玄明粉。
不已者。
滾痰丸。
蓋痰火盛于上焦。
非滾痰丸不可。
脈濡緩。
身體倦怠覺重者。
屬濕痰。
宜二陳、二術、羌活、防風。
氣虛。
加參、術。
若多郁悒人胃中濕痰。
或周身走痛。
飽悶惡心者。
墜痰丸、小胃丹。
脈沉滞。
或滑。
或結澀。
兼惡心飽悶。
或刺痛。
屬郁氣挾痰。
宜開郁行氣。
七氣湯、越鞠丸。
脈浮滑。
見于右關。
或兩手關前浮大而實。
時常惡心。
吐清水。
痞塞者。
就欲吐時。
以探吐之。
後以小胃丹徐服。
痰在膈上咽下。
瀉亦不去。
必用吐法。
膠固稠濁。
非吐不可也。
又痰在經絡中。
亦有吐法。
吐中有發散之意。
須先升提其氣。
後乃吐之。
如防風、川芎、桔梗、芽茶、韭汁之類。
其吐藥亦有數種。
瓜蒂吐熱痰。
蒜白吐寒痰。
烏尖吐濕痰。
萊菔子吐氣痰。
藜蘆吐風痰。
常山吐瘧痰。
參蘆吐虛痰。
必俟清明時。
于不通風處。
以布勒緊其肚。
乃可吐之。
若脈澀年高虛人。
不可用吐法也。
有人坐處。
率吐痰滿地。
其痰不甚稠粘。
此氣虛不攝而吐沫也。
不可用利藥。
宜六君子加益智以攝之。
若面有紅赤光者。
乃陰火上炎。
又當用滋陰藥。
地黃湯加麥冬、五味。
凡人身中有塊。
不癢不痛。
或作麻木。
乃敗痰失道。
宜随處用藥消之。
外以生姜時擦之。
亦不必治。
若有痛處。
按之無血色。
堅硬如石。
破之無膿。
或出清水。
或如乳汁。
此屬虛症。
急于益氣養榮湯中。
加星、半以和氣血。
則已成者。
使化膿速破為良。
其輕而未成者。
必自内消。
切忌刀針之類。
脾家濕熱生痰上逆者。
治火為先。
白術、枳實、黃芩、石膏之類。
痰挾瘀血。
結成窠囊。
膈間脹悶。
諸藥不效者。
由濃味積熱。
腸胃枯涸。
又加怫郁。
胃脘之血。
為痰濁所滞。
日積月累。
漸成噎膈反胃。
若用燥劑。
其結愈甚。
惟竹瀝、姜汁、韭汁。
可以治之。
日進三五杯。
後用養血健脾藥。
一法。
用神術丸。
大效。
痰在腸胃。
可下者。
枳實、大黃、芒硝之屬。
痰在脅下。
非白芥子不能達。
痰在四肢。
非竹瀝、姜汁不能行。
在皮裡膜外。
亦必用之二味。
在陰虛有痰。
大獲奇效。
痰在膈上。
颠狂健忘。
噎膈反胃。
陰虛勞嗽。
半身不遂。
必加竹瀝。
蓋竹瀝能養血清金潤燥也。
又痰陰流入四肢。
令人肩背酸痛。
兩手軟痹。
醫誤以為風。
則非矣。
宜導痰湯加姜黃、木香。
痰入經絡成結核者。
用夏枯草。
人實者。
用海藻、昆布。
陰血不足。
相火上炎。
肺受火淩。
津液凝滞。
生痰不生血者。
當潤劑中。
加麥冬、地黃之屬滋其陰。
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家。
而痰自息。
投以二陳。
立見危殆。
瘦人多此症。
有熱在肺經而不在脾胃。
緻使咽喉幹燥。
稠痰凝結。
咯不出。
咽不下。
當用節齋化痰丸。
滌痰潤燥。
開結降火為上。
但五液皆本于腎。
腎虛無以制火。
則火炎上。
又當滋陰補腎以治本。
嘗治老年男婦。
一切燥痰噎膈不舒。
大便幹燥。
或痰結喉中咯不出。
悉用清化膏以培腎壯水。
兼噙化痰丸以治标。
其效甚速。
氣虛有痰飲。
腎氣丸補而逐之。
凡尺脈浮大。
按之則澀。
氣短有痰。
小便赤澀。
足跟作痛。
皆腎虛不能行。
濁氣泛上而為痰也。
腎氣丸屢驗。
若脈沉濡。
清氣不升。
緻濁液不降成痰者。
二陳湯加枳、術、升麻。
若脈細滑兼緩。
痰清薄。
身倦怠。
肢酸軟。
此脾氣虛而不能運化有痰也。
六君子加姜汁、木香。
若脈浮濡。
易于傷風痰嗽。
此肺氣虛不能清化而有痰也。
六君子加桔梗。
若脾經氣滞而痰中有血者。
異功散加麥冬、白芍藥。
肝經血熱而痰中有血者。
加味逍遙散。
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者。
六味丸。
若過服寒涼之劑唾血者。
四君子湯。
痰症選方 二陳湯(和劑)統治痰飲之症。
謂其健脾燥濕。
化氣和中也。
陳皮半夏(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 為劑。
每服四錢。
水一盞。
姜五片。
煎六分服。
加南星、枳殼。
名導痰湯。
加南星、黃芩、黃連。
名潤下丸。
以鹽水拌煮諸藥。
故名潤下。
治痰熱症。
新制潤下丸降痰極效。
陳皮(四兩以鹽水拌煮透曬幹為末)炙甘草(一兩) 水酒糊丸綠豆大。
清茶下。
半夏丸治肺熱咳嗽生痰。
栝蒌仁熟半夏(等分) 各為末。
和勻。
淡姜湯丸
脈滑數。
或弦急。
症兼口幹面赤。
心煩嘈雜等火症者。
二陳加芩、連、山栀。
便秘者。
加玄明粉。
不已者。
滾痰丸。
蓋痰火盛于上焦。
非滾痰丸不可。
脈濡緩。
身體倦怠覺重者。
屬濕痰。
宜二陳、二術、羌活、防風。
氣虛。
加參、術。
若多郁悒人胃中濕痰。
或周身走痛。
飽悶惡心者。
墜痰丸、小胃丹。
脈沉滞。
或滑。
或結澀。
兼惡心飽悶。
或刺痛。
屬郁氣挾痰。
宜開郁行氣。
七氣湯、越鞠丸。
脈浮滑。
見于右關。
或兩手關前浮大而實。
時常惡心。
吐清水。
痞塞者。
就欲吐時。
以探吐之。
後以小胃丹徐服。
痰在膈上咽下。
瀉亦不去。
必用吐法。
膠固稠濁。
非吐不可也。
又痰在經絡中。
亦有吐法。
吐中有發散之意。
須先升提其氣。
後乃吐之。
如防風、川芎、桔梗、芽茶、韭汁之類。
其吐藥亦有數種。
瓜蒂吐熱痰。
蒜白吐寒痰。
烏尖吐濕痰。
萊菔子吐氣痰。
藜蘆吐風痰。
常山吐瘧痰。
參蘆吐虛痰。
必俟清明時。
于不通風處。
以布勒緊其肚。
乃可吐之。
若脈澀年高虛人。
不可用吐法也。
有人坐處。
率吐痰滿地。
其痰不甚稠粘。
此氣虛不攝而吐沫也。
不可用利藥。
宜六君子加益智以攝之。
若面有紅赤光者。
乃陰火上炎。
又當用滋陰藥。
地黃湯加麥冬、五味。
凡人身中有塊。
不癢不痛。
或作麻木。
乃敗痰失道。
宜随處用藥消之。
外以生姜時擦之。
亦不必治。
若有痛處。
按之無血色。
堅硬如石。
破之無膿。
或出清水。
或如乳汁。
此屬虛症。
急于益氣養榮湯中。
加星、半以和氣血。
則已成者。
使化膿速破為良。
其輕而未成者。
必自内消。
切忌刀針之類。
脾家濕熱生痰上逆者。
治火為先。
白術、枳實、黃芩、石膏之類。
痰挾瘀血。
結成窠囊。
膈間脹悶。
諸藥不效者。
由濃味積熱。
腸胃枯涸。
又加怫郁。
胃脘之血。
為痰濁所滞。
日積月累。
漸成噎膈反胃。
若用燥劑。
其結愈甚。
惟竹瀝、姜汁、韭汁。
可以治之。
日進三五杯。
後用養血健脾藥。
一法。
用神術丸。
大效。
痰在腸胃。
可下者。
枳實、大黃、芒硝之屬。
痰在脅下。
非白芥子不能達。
痰在四肢。
非竹瀝、姜汁不能行。
在皮裡膜外。
亦必用之二味。
在陰虛有痰。
大獲奇效。
痰在膈上。
颠狂健忘。
噎膈反胃。
陰虛勞嗽。
半身不遂。
必加竹瀝。
蓋竹瀝能養血清金潤燥也。
又痰陰流入四肢。
令人肩背酸痛。
兩手軟痹。
醫誤以為風。
則非矣。
宜導痰湯加姜黃、木香。
痰入經絡成結核者。
用夏枯草。
人實者。
用海藻、昆布。
陰血不足。
相火上炎。
肺受火淩。
津液凝滞。
生痰不生血者。
當潤劑中。
加麥冬、地黃之屬滋其陰。
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家。
而痰自息。
投以二陳。
立見危殆。
瘦人多此症。
有熱在肺經而不在脾胃。
緻使咽喉幹燥。
稠痰凝結。
咯不出。
咽不下。
當用節齋化痰丸。
滌痰潤燥。
開結降火為上。
但五液皆本于腎。
腎虛無以制火。
則火炎上。
又當滋陰補腎以治本。
嘗治老年男婦。
一切燥痰噎膈不舒。
大便幹燥。
或痰結喉中咯不出。
悉用清化膏以培腎壯水。
兼噙化痰丸以治标。
其效甚速。
氣虛有痰飲。
腎氣丸補而逐之。
凡尺脈浮大。
按之則澀。
氣短有痰。
小便赤澀。
足跟作痛。
皆腎虛不能行。
濁氣泛上而為痰也。
腎氣丸屢驗。
若脈沉濡。
清氣不升。
緻濁液不降成痰者。
二陳湯加枳、術、升麻。
若脈細滑兼緩。
痰清薄。
身倦怠。
肢酸軟。
此脾氣虛而不能運化有痰也。
六君子加姜汁、木香。
若脈浮濡。
易于傷風痰嗽。
此肺氣虛不能清化而有痰也。
六君子加桔梗。
若脾經氣滞而痰中有血者。
異功散加麥冬、白芍藥。
肝經血熱而痰中有血者。
加味逍遙散。
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者。
六味丸。
若過服寒涼之劑唾血者。
四君子湯。
痰症選方 二陳湯(和劑)統治痰飲之症。
謂其健脾燥濕。
化氣和中也。
陳皮半夏(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 為劑。
每服四錢。
水一盞。
姜五片。
煎六分服。
加南星、枳殼。
名導痰湯。
加南星、黃芩、黃連。
名潤下丸。
以鹽水拌煮諸藥。
故名潤下。
治痰熱症。
新制潤下丸降痰極效。
陳皮(四兩以鹽水拌煮透曬幹為末)炙甘草(一兩) 水酒糊丸綠豆大。
清茶下。
半夏丸治肺熱咳嗽生痰。
栝蒌仁熟半夏(等分) 各為末。
和勻。
淡姜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