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症

關燈


    風痰則散之。

    郁痰則開之。

    頑痰則軟之。

    食痰則消之。

    在胸臆者吐之。

    在腸胃者下之。

    (節齋)此為實人立法也。

    若肺虛有痰者。

    宜保肺以滋其津液。

    脾虛有痰者。

    宜培脾以化其痰涎。

    腎虛有痰者。

    宜補腎以引其歸藏。

    (彙補) 痰兼火治 有因熱而生痰者。

    有因痰而生熱者。

    故痰即有形之火。

    火即無形之痰。

    (繩山)然究而論之。

    痰之未病。

    即身中真陰也。

    火之未病。

    即身中真陽也。

    苟不能平調。

    六欲七情。

    交相為害。

    偏勝浮越。

    痰得火而沸騰。

    火得痰而煽熾。

    或升于心肺。

    或留于脾胃。

    或滲于經絡。

    或散于四肢。

    或滞于皮膚。

    或溢于咽喉。

    種種不同。

    治者欲清痰之标。

    必先顧其本。

    欲辨火微甚。

    須明氣盛衰。

    蓋元氣盛者火必實。

    元氣虛者火必虛。

    能調元氣之盛衰。

    而痰火相安于無事矣。

    (彙補) 痰兼氣治 痰之在内者。

    為涎為飲。

    為癖為積。

    攻沖脹痛。

    皆屬氣滞。

    (時珍)然有二種之分。

    痰随氣升者。

    導痰先須順氣。

    (嚴氏)積痰阻氣者。

    順氣須先逐痰。

    (玉機)可見逐痰理氣。

    各審先後。

    有理氣而痰自順者。

    治其微也。

    有逐痰而氣方暢者。

    治其甚也。

    (徐春甫) 痰分燥濕 痰之外出者。

    為咳為咯。

    皆屬于肺。

    為嗽為吐。

    皆屬于脾。

    亦有二者之分。

    從嗽吐來者為濕痰。

    因脾為濕土。

     喜溫燥而惡寒濕。

    故二陳、二術為要藥。

    從咳咯來者為燥痰。

    因肺為燥金。

    喜清潤而惡溫燥。

    故二母、二冬、桔梗為要藥。

    二者易治。

    鮮不危殆。

    (彙補) 痰兼脾肺 脾肺二家。

    往往病則俱病者。

    因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

    髒氣恒相通也。

    故外症既現咳嗽稠痰。

    喉幹鼻燥之肺病。

    又現心嘈倒飽。

    食少瀉多之脾虛。

    此時若以燥藥補脾。

    則礙肺。

    以潤藥利肺。

    則礙脾。

    當斟酌于二者之中。

    揀去苦寒香燥。

    務以平調為主。

    澤及脾胃。

    而肺痰自平。

    不必專用清肺化痰諸藥。

    蓋脾有生肺之功。

    肺無扶脾之力也。

    (彙補)宜異功散。

    加苡仁、麥冬、石斛、桔梗、山藥、扁豆、蓮心之屬。

     虛痰補脾 痰之動。

    出于脾。

    (丹溪)凡衰弱之人。

    脾虛不運。

    清濁停留。

    津液凝滞。

    變為痰飲者。

    其痰清晨愈多。

    其色稀白。

     其味亦淡。

    宜實脾養胃。

    使脾胃調和。

    飲食運化。

    而痰自不生。

    故治痰不知理脾。

    失其治也。

    (彙補) 虛痰補腎 痰之源。

    出于腎。

    故勞損之人。

    腎中火衰。

    不能收攝邪水。

    冷痰上泛者。

    宜益火之原。

    或腎熱陰虛。

    不能配制陽火。

    鹹痰上溢者。

    宜壯水之主。

    (彙補) 虛痰忌吐 痰之在身。

    如木之津。

    如魚之涎。

    遍身上下。

    無處不到。

    (節齋)故虛痰上溢者。

    宜補氣行痰。

    若過用吐藥。

    則無以滋養經絡。

    變為腎枯骨痿。

    (仲景) 虛痰忌下 虛弱之人。

    中焦有痰而生病者。

    胃氣亦賴所養。

    卒不可攻。

    攻盡則愈虛。

    (丹溪)所以治痰用利藥過多。

    中氣受傷。

    而痰反易生。

    (彙補) 痰症用藥 主以二陳湯。

    取半夏燥脾濕。

    橘紅利滞氣。

    茯苓滲濕和中。

    甘草益胃緩中。

    蓋濕滲則脾健。

    氣利則中清。

    而痰自化也。

    後人不知古人精微。

    謬謂藥燥。

    而以貝母代之。

    殊失立法之義。

    夫貝母乃心肺二經藥。

    性能療郁。

    亡血家肺中有郁火。

    及産乳餘症消渴。

    陰虛咳嗽之人。

    忌用燥劑。

    姑以貝母代之。

    非半夏所長。

    若風痰。

     肝脈弦。

    面青。

    四肢滿悶。

    便溺秘澀。

    心多燥怒。

    水煮金花丸、川芎防風丸。

    熱痰。

    心脈洪。

    面赤燥熱。

    心痛。

    唇口幹燥。

    多喜笑。

    小黃丸、小柴胡湯。

    加半夏。

    濕痰。

    脾脈緩。

    面黃。

    體倦沉重。

    嗜卧。

    腹脹食不消。

    白術丸、局方防己丸。

    氣痰。

    肺脈澀。

    面白。

    氣上喘促。

    灑淅寒熱。

    悲愁不樂。

    人參逍遙散、觀音應夢散。

    食積痰。

    加山楂、神曲、麥芽、枳實。

    甚者必攻之。

    久病虛者。

    加參、術。

    兼補以運之。

    酒痰。

    用栝蒌、青黛。

    蜜丸噙化之。

    如酒積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