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症

關燈
大意 痰屬濕。

    津液所化。

    (雜着)行則為液。

    聚則為痰。

    流則為津。

    止則為涎。

    (繩墨)百病中多有兼痰者。

    (丹溪) 内因 人之氣道。

    貴乎清順。

    則津液流通。

    何痰之有。

    若外為風暑燥濕之侵。

    内為驚怒憂思之擾。

    飲食勞倦。

    酒色無節。

    榮衛不清。

    氣血濁敗。

    熏蒸津液。

    痰乃生焉。

    (彙補) 外候 痰之為物。

    随氣升降。

    無處不到。

    為喘為嗽。

    為嘔為瀉。

    為眩暈心嘈。

    為怔忡驚悸。

    為寒熱腫痛。

    為痞滿膈塞。

     或胸脅辘辘如雷鳴。

    或渾身習習如蟲行。

    或身中結核。

    不紅不腫。

    或頸項成塊。

    似非。

    或塞于咽喉。

    狀若梅核。

    或出于咯吐。

    形若桃膠。

    或胸臆間如有二氣交紐。

    或背心中常作一點冰冷。

    或皮間赤腫如火。

    或心下寒痛如冰。

    或一肢腫硬麻木。

    或脅梢癖積成形。

    或骨節刺痛無常。

    或腰腿酸刺無形。

    或吐冷涎綠水黑汁。

    或夢煙火劍戟叢生。

    或大小便膿。

    或關格不通。

    或走馬喉痹。

    或齒痛耳鳴。

    以至勞瘵癫痫。

    失音癱瘓。

     婦人經閉帶下。

    小兒驚風搐搦。

    甚或無端見鬼。

    似祟非祟。

    悉屬痰候。

    (王隐君) 痰分五髒 生于脾。

    多腹痛膨脹。

    或二便不通。

    名曰清痰。

    或四肢倦怠。

    或久瀉積垢。

    或淋濁帶淫。

    名曰濕痰。

    若挾食積痰血。

    内成窠囊癖塊。

    外為痞滿堅硬。

    又名食痰。

    留于胃脘。

    多吞酸嘈雜。

    嘔吐少食。

    噎膈嗳氣。

    名曰郁痰。

    或上沖頭面烘熱。

    或眉棱鼻作痛。

    名曰火痰。

    若因飲酒。

    幹嘔嗳氣。

    腹痛作瀉。

    名曰酒痰。

    升于肺。

    則塞竅鼾睡。

    喘息有聲。

    名曰中痰。

    若略有感冒。

    便發哮嗽。

    呀呷有聲。

    名曰伏痰。

    若咽幹鼻燥。

    咳嗽喉痛。

    名曰燥痰。

    久之凝結胸臆。

    稠粘難咯。

    名曰老痰。

    七情過多。

    痰滞咽喉。

    咯之不出。

    咽之不下。

    胸脅痞滿。

    名曰氣痰。

    迷于心為心痛驚悸。

    怔忡恍惚。

    夢寐奇怪。

    妄言見祟。

    癫狂痫喑。

    名曰驚痰。

    動于肝。

    多眩暈頭風。

    眼目動。

    耳葉搔癢。

    左癱右瘓。

    麻木蜷跛。

    名曰風痰。

    停于膈上。

    一臂不遂。

    時複轉移一臂。

    蓄于脅下。

    脅痛幹嘔。

    寒熱往來。

    名曰痰飲。

    聚于腎。

    多胫膝酸軟。

    腰背強痛。

    骨節冷痹。

    牽連隐痛。

    名曰寒痰。

    又名虛痰。

    (入門) 痰病分辨 痰症初起。

    停留中焦。

    頭痛寒熱。

    類外感表症。

    久則停于脾肺。

    潮咳夜重。

    類内傷陰火。

    又痰飲流注。

    肢節疼痛。

    類風家痹症。

    但痰病胸滿食減。

    肌色如故。

    脈滑或細為異。

    (入門) 痰症察色 昔肥今瘦者。

    痰也。

    眼胞目下。

    如煙熏黑者。

    痰也。

    目睛微定。

    臨時轉動者。

    亦痰也。

    眼黑而行步呻吟。

    舉動艱難。

    遍身疼痛者。

    痰入骨也。

    眼黑而面帶土色。

    四肢痿痹。

    屈伸不便者。

    風濕痰也。

    (彙補) 痰分形色 新而輕者。

    形色清白稀薄。

    咯之易出。

    氣味亦淡。

    久而重者。

    黃濁稠粘。

    咯之難出。

    漸成惡味。

    (入門)但傷風者。

     痰必清薄而上有浮沫小泡。

    傷熱者。

    痰必濃濃而難化。

    内虛者。

    痰亦清薄而易于化水。

    又味甜者屬脾熱。

     味腥者屬肺熱。

    味鹹者屬腎虛。

    味苦者屬膽熱。

    色青者屬肝風。

    色黑者屬腎水。

    大抵黑色為腎虛水泛。

    氣不歸元。

    色紅為火盛淩金。

    血不及變。

    所以紅痰必勞損病症居多。

    最宜慎重。

    (彙補) 痰症脈法 左右關上滑大者。

    膈上有痰。

    又關脈洪者。

    痰随火動。

    關脈伏者。

    痰因氣滞。

    若痰症得澀脈者。

    卒難得開。

    必費調理。

    有病患一臂不遂。

    時複轉移一臂。

    其脈沉細者。

    非風也。

    必有痰飲在上焦。

     痰似雜症 痰飲變生諸症。

    形似種種雜病。

    不當為諸雜病牽掣作名。

    且以治痰為先。

    痰飲消則諸症愈。

    如頭風眉棱角痛。

    累用風劑不效。

    投痰藥收功。

    如赤眼羞明澀痛。

    與以涼藥弗瘳。

    畀痰劑獲效。

    凡此之類。

    不一而足。

    散在各症。

    不能繁引。

    智者悟之。

    (三錫) 痰症總治 熱痰則清之。

    濕痰則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