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症

關燈
大意 血者。

    水谷之精氣也。

    (玉機)飲食入胃。

    取汁變化。

    生于脾。

    總統于心。

    藏于肝。

    宣布于肺。

    施洩于腎。

    (内經) 和調五髒。

    灑陳六腑。

    其入于脈也。

    源源而來。

    灌溉一身。

    (玉機)目得血而能視。

    耳得血而能聽。

    手得血而能攝。

    掌得血而能握。

    足得血而能步。

    髒得之而能液。

    腑得之而能氣。

    (内經)是以出入升降之道。

    濡潤宣通者。

    皆血之使然也。

    生化旺則諸經由此而長養。

    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

    (玉機) 内因 天地之道。

    陽常有餘。

    陰常不足。

    故人身精血難成而易虧。

    (丹溪)女子二七而經行。

    七七而經斷。

    男子二八而精通。

    八八而精竭。

    (内經)可見陰氣之成。

    止供三十年之運用。

    已先虧矣。

    況人之情欲無涯。

    (丹溪)喜怒不節。

    起居不時。

    飲食自倍。

    榮血亂行。

    内停則為蓄血。

    外溢則為滲血。

    (彙補) 外候 妄行于上則吐衄。

    衰涸于内則虛勞。

    流滲于下則便血。

    熱蓄膀胱則溺血。

    滲入腸間為痔血。

    陰虛陽搏為崩中。

    濕蒸熱瘀為血痢。

    熱極腐化為膿血。

    火極似水。

    色紫黑。

    熱勝于陰。

    為瘡瘍。

    濕滞于血。

    為瘾疹。

    熱極沸騰。

    為發斑。

    蓄在上。

    令人喜忘。

    蓄在下。

    令人如狂。

    堕恐跌仆。

    則瘀惡凝結。

    内滞痰污。

    則瘕積塊。

    (玉機) 血分經來 從肺而溢于鼻者為衄。

    從胃而逆于口者為吐。

    從腎而夾于唾者為咯。

    從嗽而來于肺者為咳。

    又痰涎血出于脾。

    牙宣出于腎。

    舌衄出于心。

    (繩墨)肌衄出于心肺。

    血出于膀胱。

    (彙補) 血分輕重 大概血病于内。

    瘀則易治。

    幹則難醫。

    血走于外。

    下流為順。

    上溢為逆。

    凡血症身無潮熱者輕。

    有潮熱者重。

     如九竅出血。

    而兼身熱不能卧者死。

    惟婦人産後瘀血妄行。

    九竅出血。

    有用逐瘀之藥而生者。

    不可遽斷其必死。

    若無故卒然暴厥。

    九竅出血者。

    死。

    久病之人。

    忽然上下見血。

    亦死。

    所謂陽絡傷則血外溢。

    陰絡傷則血内溢也。

    (彙補) 血症脈法 脈者。

    血之府也。

    注于脈。

    少則澀。

    盛則滑。

    充則實。

    衰則虛。

    虛甚則微細。

    此其常也。

    若失血而脈反洪大中空者。

    即為芤脈。

    蓋陰血既虧。

    陽無所根據。

    浮散于外。

    故見此象。

    所以産後失血後。

    恒得芤大之脈。

    設不明辨。

    誤用寒涼則謬。

    (叔承)故崔氏曰。

    諸症失血。

    皆見芤脈。

    随其上下。

    以驗所出。

    又尺脈滑而疾者。

    亦為血虛。

    肝脈弦而緊。

    症兼脅痛者。

    有瘀血。

    大凡失血脈滑小沉弱者生。

    實大急數者死。

    (脈經) 總治 血症有四。

    曰虛。

    曰瘀。

    曰熱。

    曰寒。

    治血之法有五。

    曰補。

    曰下。

    曰破。

    曰涼。

    曰溫是也。

    血虛者。

    其症朝涼暮熱。

    手足心熱。

    皮膚幹澀甲錯。

    唇白。

    女子月事。

    前後不調。

    脈細無力。

    法宜補之。

    血瘀者。

    其症在上則煩躁。

    漱水不咽。

    在下則如狂谵語。

    發黃。

    舌黑。

    小腹滿。

    小便自長。

    大便黑而少。

    法宜下之。

    在女子則經停腹痛。

    産後小腹脹痛。

    手不可按。

    法宜破之。

    血熱者。

    其症吐衄咳咯溺血。

    午後發熱。

    女子月事先期而來。

    脈弦而數。

    法宜涼之。

    血寒者。

    其症麻木疲軟。

    皮膚不澤。

    手足清冷。

    心腹怕寒。

    腹有塊痛。

    得熱則止。

    在女子則月事後期而痛。

     脈細而緩。

    法宜溫之。

    又有吐衄便血。

    久而不止。

    因血不能附氣失于歸經者。

    當溫脾腎二經。

    脾虛不統攝者。

    用姜、附以溫中焦。

    腎虛不歸經者。

    用桂、附以溫命門。

    皆溫之之法也。

    (六要) 調氣 氣血者。

    同出而異名也。

    故血随氣行。

    氣行則行。

    氣止則止。

    氣溫則滑。

    氣寒則凝。

    凡涼血必先清氣。

    氣涼則血自歸經。

    (入門)活血必先順氣。

    氣降而血自下行。

    溫血必先溫氣。

    氣暖而血自運動。

    養血必先養氣。

    氣旺而血自滋生。

    (彙補) 血虛補氣 陽生則陰長。

    血脫則益氣。

    (仲景)凡上下血溢。

    大出不止者。

    宜甘補之品。

    急補元氣。

    (三錫)蓋血病每以胃藥收功。

    胃氣一複。

    其血自止。

    (入門)昧者不知調理脾胃之法。

    概用滋陰。

    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