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症
關燈
小
中
大
少瀉多。
皆地黃純陰泥膈之故也。
(三錫) 血氣所本 脾為後天之本。
三陰之首也。
脾氣健則元氣旺而陰自固。
腎為先天之本。
三陰之蒂也。
腎水足則龍火潛而陰亦甯。
故血症有脾虛者。
當補脾以統其血。
有腎虛者。
當壯水以制其陽。
有腎中陽虛者。
當益火以引其歸。
能于三法而尋繹之。
其調攝血門一道。
思過半矣。
(彙補) 血家禁戒 亡血家不可發汗。
汗之則筋脈失養。
變為筋惕肉。
甚者必發。
(仲景)宜養榮以救之。
(彙補) 血症用藥 常法。
以四物湯為主。
血瘀。
加桃仁、紅花、蘇木、丹皮。
血滞。
加玄胡索、香附、蒲黃、牛膝。
血溢。
加藕節、柏葉、小薊汁、童便、茅花、京墨汁。
血崩。
加續斷、荊芥穗、阿膠、艾葉。
便血。
加地榆、槐角、阿膠。
血痛在肢節。
加乳香、沒藥。
在心腹。
加蒲黃、五靈脂。
血虛。
加枸杞、苁蓉。
血燥。
加乳酪、蜂蜜。
血熱。
加天冬、生地。
血寒。
加幹姜、肉桂。
活血。
加韭汁、牛膝。
養血。
加丹參、秦艽。
其間審擇采用以為佐使。
存乎其人。
至于君主之方。
當遵虛實大法。
實熱者。
犀角地黃湯。
虛熱者。
四生丸、生地黃散。
虛寒者。
建中湯、理中湯。
細而分之。
血症肝虛者。
逍遙散。
肺虛者。
麥冬飲子。
腎虛者。
地黃湯。
心虛者。
歸脾湯。
脾虛者。
異功散。
若再進而五髒兼病者。
又當推而互之。
腎虛而肺家有火者。
地黃湯。
加麥冬、山栀、貝母、沙參。
腎虛而肺氣衰耗者。
地黃湯加麥冬、五味。
肺脈虛甚者。
再加人參。
腎虛而下焦寒冷者。
地黃湯加肉桂、五味。
脾虛而元氣下陷者。
補中益氣湯。
脾虛而榮衛兩弱者。
人參養榮湯。
脾腎兩虛。
上焦有熱者。
清甯膏。
脾腎兩虛。
下焦陰寒者。
八味丸。
脾腎兩虛。
中下二焦俱寒者。
理中湯加肉桂、補骨脂。
夫血症而用炮姜、肉桂、附子、理中、建中、八味者。
因外有假熱。
内有真寒。
孤陽浮露。
血不能藏。
故用溫劑以吸血歸元。
乃變病變法也。
(彙補) 血症選方 四物湯統治血症。
(方見中風) 丹溪方治一切火載血而上升之症。
四物湯加山栀、童便、姜汁。
或用韭汁、童便。
相和服之。
犀角地黃湯(活人)治上焦實熱血溢之症。
犀角白芍藥(各一錢)生地黃(四錢)丹皮(一錢半) 水煎服。
一方。
有黃芩、黃連、大黃。
無芍藥、丹皮。
四生丸治火症上焦吐衄。
生荷葉生柏葉生艾葉生地黃(各等分) 搗為丸。
雞子大。
每服一丸。
水煎服。
生地黃飲子治虛熱血症。
生地熟地黃芩地骨皮天門冬白芍藥甘草銀柴胡麥門冬黃(各等分) 水煎。
理中湯治血症久不止。
屬中焦脾胃虛寒不能統血者。
(方見中寒) 建中湯(仲景)治脾虛肝旺。
中氣衰餒而失血。
症屬虛寒者。
肉桂甘草(炙各一錢半)芍藥(三錢)大棗(二枚)膠饴(半合)生姜(一錢半) 水煎服。
加當歸、白術人參。
以治血家虛寒症。
逍遙散治肝虛内熱血症。
(方見火症) 麥冬飲子治肺虛内熱血症。
麥冬黃當歸生地人參五味子阿膠挾痰。
加貝母。
水煎服。
地黃湯治腎家陰虛血症。
歸脾湯治勞心過度血症。
(二方俱見中風) 異功散治脾虛血症。
食少瀉多者。
人參白術茯苓(各一錢半)甘草陳皮(各七分)姜(三片)棗(二枚) 即六君子湯減去半夏。
以血家忌用半夏也。
生脈散能養脾保肺。
随所見症。
或與地黃湯同用。
或與異功散合用。
(方見暑症) 補中益氣湯治失血久而元氣下陷者。
人參養榮湯治血症心肝脾三經榮衛兩虛者。
(二方俱見中風) 清甯膏治血家脾肺腎三經俱虛。
不可寒涼又不可溫燥者。
葳蕤橘紅百合貝母甘草桔梗龍眼薏苡仁麥門冬石斛生地白術河水煎膏。
空心。
滾湯化下五匙。
此方亦可作煎劑服。
如病患胸膈不寬。
食少作脹者。
減去生地。
如咳痰不清。
嗽甚見血者。
減去白術。
八味丸治血病上熱下寒。
兩足清冷。
尺脈微細者。
(方見中風)
皆地黃純陰泥膈之故也。
(三錫) 血氣所本 脾為後天之本。
三陰之首也。
脾氣健則元氣旺而陰自固。
腎為先天之本。
三陰之蒂也。
腎水足則龍火潛而陰亦甯。
故血症有脾虛者。
當補脾以統其血。
有腎虛者。
當壯水以制其陽。
有腎中陽虛者。
當益火以引其歸。
能于三法而尋繹之。
其調攝血門一道。
思過半矣。
(彙補) 血家禁戒 亡血家不可發汗。
汗之則筋脈失養。
變為筋惕肉。
甚者必發。
(仲景)宜養榮以救之。
(彙補) 血症用藥 常法。
以四物湯為主。
血瘀。
加桃仁、紅花、蘇木、丹皮。
血滞。
加玄胡索、香附、蒲黃、牛膝。
血溢。
加藕節、柏葉、小薊汁、童便、茅花、京墨汁。
血崩。
加續斷、荊芥穗、阿膠、艾葉。
便血。
加地榆、槐角、阿膠。
血痛在肢節。
加乳香、沒藥。
在心腹。
加蒲黃、五靈脂。
血虛。
加枸杞、苁蓉。
血燥。
加乳酪、蜂蜜。
血熱。
加天冬、生地。
血寒。
加幹姜、肉桂。
活血。
加韭汁、牛膝。
養血。
加丹參、秦艽。
其間審擇采用以為佐使。
存乎其人。
至于君主之方。
當遵虛實大法。
實熱者。
犀角地黃湯。
虛熱者。
四生丸、生地黃散。
虛寒者。
建中湯、理中湯。
細而分之。
血症肝虛者。
逍遙散。
肺虛者。
麥冬飲子。
腎虛者。
地黃湯。
心虛者。
歸脾湯。
脾虛者。
異功散。
若再進而五髒兼病者。
又當推而互之。
腎虛而肺家有火者。
地黃湯。
加麥冬、山栀、貝母、沙參。
腎虛而肺氣衰耗者。
地黃湯加麥冬、五味。
肺脈虛甚者。
再加人參。
腎虛而下焦寒冷者。
地黃湯加肉桂、五味。
脾虛而元氣下陷者。
補中益氣湯。
脾虛而榮衛兩弱者。
人參養榮湯。
脾腎兩虛。
上焦有熱者。
清甯膏。
脾腎兩虛。
下焦陰寒者。
八味丸。
脾腎兩虛。
中下二焦俱寒者。
理中湯加肉桂、補骨脂。
夫血症而用炮姜、肉桂、附子、理中、建中、八味者。
因外有假熱。
内有真寒。
孤陽浮露。
血不能藏。
故用溫劑以吸血歸元。
乃變病變法也。
(彙補) 血症選方 四物湯統治血症。
(方見中風) 丹溪方治一切火載血而上升之症。
四物湯加山栀、童便、姜汁。
或用韭汁、童便。
相和服之。
犀角地黃湯(活人)治上焦實熱血溢之症。
犀角白芍藥(各一錢)生地黃(四錢)丹皮(一錢半) 水煎服。
一方。
有黃芩、黃連、大黃。
無芍藥、丹皮。
四生丸治火症上焦吐衄。
生荷葉生柏葉生艾葉生地黃(各等分) 搗為丸。
雞子大。
每服一丸。
水煎服。
生地黃飲子治虛熱血症。
生地熟地黃芩地骨皮天門冬白芍藥甘草銀柴胡麥門冬黃(各等分) 水煎。
理中湯治血症久不止。
屬中焦脾胃虛寒不能統血者。
(方見中寒) 建中湯(仲景)治脾虛肝旺。
中氣衰餒而失血。
症屬虛寒者。
肉桂甘草(炙各一錢半)芍藥(三錢)大棗(二枚)膠饴(半合)生姜(一錢半) 水煎服。
加當歸、白術人參。
以治血家虛寒症。
逍遙散治肝虛内熱血症。
(方見火症) 麥冬飲子治肺虛内熱血症。
麥冬黃當歸生地人參五味子阿膠挾痰。
加貝母。
水煎服。
地黃湯治腎家陰虛血症。
歸脾湯治勞心過度血症。
(二方俱見中風) 異功散治脾虛血症。
食少瀉多者。
人參白術茯苓(各一錢半)甘草陳皮(各七分)姜(三片)棗(二枚) 即六君子湯減去半夏。
以血家忌用半夏也。
生脈散能養脾保肺。
随所見症。
或與地黃湯同用。
或與異功散合用。
(方見暑症) 補中益氣湯治失血久而元氣下陷者。
人參養榮湯治血症心肝脾三經榮衛兩虛者。
(二方俱見中風) 清甯膏治血家脾肺腎三經俱虛。
不可寒涼又不可溫燥者。
葳蕤橘紅百合貝母甘草桔梗龍眼薏苡仁麥門冬石斛生地白術河水煎膏。
空心。
滾湯化下五匙。
此方亦可作煎劑服。
如病患胸膈不寬。
食少作脹者。
減去生地。
如咳痰不清。
嗽甚見血者。
減去白術。
八味丸治血病上熱下寒。
兩足清冷。
尺脈微細者。
(方見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