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症

關燈
大意 氣者。

    氤氲浩大之元氣。

    當其和平之時。

    源出中焦。

    總統乎肺。

    (原病式)在外則護衛皮毛。

    充實腠理。

    在内則導引血脈。

    升降陰陽。

    周流一身。

    營運不息。

    (指掌)髒腑之所以相養相生者。

    皆此氣也。

    盛則盈。

    衰則虛。

    順則平。

     逆則病。

    (繩墨) 内因 百病皆生于氣也。

    怒則氣生。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寒則氣收。

    熱則氣滞。

    驚則氣亂。

    勞則氣耗。

    思則氣結。

    憂則氣沉。

    (内經)凡七情之交攻。

    五志之間發。

    乖戾失常。

    清者遽變而為濁。

    行者抑遏而反止。

    營運漸遠。

    肺失主持。

    氣乃病焉。

    (原病式) 外候 氣之為病。

    生痰動火。

    升降無窮。

    燔灼中外。

    稽留血液。

    為積為聚。

    為腫為毒。

    為瘡為瘍。

    為嘔為咳。

    為痞塞。

    為關格。

    為脹滿。

    為喘呼。

    為淋瀝。

    為便閉。

    (繩墨)為胸脅脹疼。

    為周身刺痛。

    久則凝結不散。

    或如梅核。

    窒礙于咽喉之間。

    咯咽不下。

    或如積塊。

    攻沖于心腹之内。

    發則痛絕。

    (彙補) 脈法 下手脈沉。

    便知是氣。

    沉極則伏。

    澀弱難治。

    (玄要)大凡氣病輕者。

    肺脈獨沉。

    重者。

    六脈俱沉。

    又氣病輕者。

    肝脈獨弦。

    重者。

    脾脈亦弦也。

    (彙補) 女人多氣 男子屬陽。

    得氣易散。

    女子屬陰。

    得氣多郁。

    故男子氣病少。

    女子氣病多。

    (正傳)況嬌養縱妒。

    性偏見鄙。

    或孀媳婢外家。

    志念不伸。

    恚憤疑忌。

    抑郁無聊。

    皆足緻病。

    (彙補) 七情病異 喜怒驚恐。

    屬心膽腎經。

    病則耗散正氣。

    為怔忡失志。

    精傷痿厥。

    不足之病。

    怒憂思悲。

    屬肺脾肝經。

    病則郁結邪氣。

    為颠狂噎膈。

    腫脹疼痛。

    有餘之病。

    (玉冊) 五志相勝 五志所傷。

    以所勝者平之。

    悲可以治怒。

    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

    思可以治恐。

    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

    恐可以治喜以迫遽危亡之言怖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娛之。

     凡此法者。

    必詭詐谲怪。

    無所不至。

    然後可以動其耳目。

    易其視聽也。

    又熱可以治寒。

    寒可以治熱。

    逸可以治勞。

    習可以治驚。

    若徒事湯藥。

    失所務矣。

    (子和) 氣症總治 調氣之法。

    結者散之。

    散者收之。

    損者益之。

    逸者行之。

    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

    薄之劫之。

    開之發之。

    氣虛者掣引之。

    (素問)滞者導之。

    郁者揚之。

    熱者清之。

    寒者溫之。

    偏熱偏寒者。

    反佐而行之。

    挾濕者。

    淡以滲之。

    挾虛者。

     補而養之。

    (六要)虛甚者。

    補斂之。

    浮越者。

    鎮墜之。

    (彙補) 氣病變火 氣本屬陽。

    亢則成火。

    (六要)氣有餘。

    便是火也。

    (原病式)故滞氣逆氣上氣。

    皆氣得炎上之化。

    有升無降。

    蒸熏清道。

    甚至上焦不納。

    中焦不化。

    下焦不滲。

    宜清降氣道。

    (化氣丸加黃連山栀)若概用辛香燥熱之劑。

    是以火濟火矣。

    (丹溪) 氣病成痰 有尋常外冒四氣。

    内着七情。

    或偏食濃味。

    緻清濁相幹。

    噫氣少食。

    或痞或痛。

    此屬氣也。

    然有屢用辛溫。

    暫開複結。

    愈劫愈滞。

    蔓延日久。

    為吞酸。

    為嘈雜。

    此乃氣生痰之症也。

    若徒用香燥。

    則津液枯涸。

    痰凝血瘀。

    結成窠囊。

    為痛為嘔。

    乃反胃噎膈之漸也。

    惟當平補調疏。

    使脾胃清和。

    則氣道健行。

    痞塞自解。

    (六要) 氣兼痰火 氣與痰火。

    同出異名。

    三者湊合。

    重則卒暴眩仆。

    輕則脹痛痞塞。

    故治氣者。

    不治其火則氣不降。

    不治其痰則氣不行。

    故清痰降火。

    為治氣之關節也。

    (彙補) 辛香暫用 辛香之劑。

    但治初起。

    郁結之氣。

    借此暫行開發。

    稍久氣郁成熱。

    便宜辛涼以折之。

    最忌香燥助火。

    如明知傷冷受寒而病者。

    方敢溫散。

    亦暫法也。

    (丹溪) 氣病和血 氣主煦之。

    血主濡之。

    (難經)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者。

    乃氣滞而血不能波瀾也。

    宜少佐芎、歸活血。

    血氣流通而愈。

    乃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