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症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火乃天地間真陽之氣。
天非此火。
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
不能有生。
故凡腐熟五谷。
化精氣神。
皆賴此真陽之火。
名曰少火。
及情窦既開。
動過乎靜。
動始陽生。
動極陽亢。
亢則火爆。
偏勝而病者。
皆亢陽之火。
名曰壯火。
(彙補)壯火食氣。
少火生氣。
(内經)所以少火之火。
無物不生。
壯火之火。
無物不耗。
可見火與元氣。
勢不兩立。
一勝則一負。
故曰。
火為元氣之賊。
(東垣) 内因 恚怒則火起于肝。
憂思則火起于脾。
醉飽則火起于胃。
房勞則火起于腎。
悲哀則火起于肺。
過喜則火起于心。
心為君主。
自焚則死矣。
(内經) 外候 諸痛瘡瘍。
諸腹脹大。
諸病有聲。
鼓之如鼓。
諸嘔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屬于熱。
諸熱瞀螈。
諸逆沖上。
諸躁狂越。
諸禁鼓栗。
如喪神守。
諸病腫。
疼酸驚駭。
諸轉反戾。
水液混濁。
皆屬于火。
(内經)言屬熱者。
君火之病。
屬火者。
相火之症。
不可不辨。
火分各經 掉眩螈。
脅痛目赤。
肝火動也。
悲笑谵妄。
口舌瘡瘍。
心火動也。
腹脹有聲。
口臭唇腫。
脾火動也。
喘咳煩悶。
鼻塞鼽衄。
肺火動也。
夢遺精濁。
躁擾牙宣。
腎火動也。
目黃口苦。
耳鳴脹痛。
膽火動也。
多作腹痛。
血淋溺濁。
小腸火也。
嘔吐嘈雜。
面浮龈腫。
胃家火也。
暴瀉黃赤。
便結不通。
大腸火也。
癃閉淋瀝。
遺溺混濁。
膀胱火也。
喉痹昏昧。
頭眩格食。
三焦火也。
陽事頻舉。
不交精洩。
命門火也。
(六要)大概屬肝者。
諸風之火。
屬脾胃者。
諸濕痰火。
屬心肺者。
諸熱實火。
屬腎者。
諸虛陰火。
散于各經。
浮遊之火。
入氣分。
無根之火。
入血分。
消陰伏火。
故曰。
諸病尋痰火。
痰火生異症。
(入門) 火升有三 氣從左邊起者。
肝火也。
氣從臍下起者。
陰火也。
氣從湧泉穴起者。
虛之甚也。
(丹溪)要知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
中抉相火。
自覺冷者。
非真冷也。
乃火極似水耳。
(原病式) 虛火有五 有勞倦内傷。
身熱無力。
為氣虛火者。
有失血之後。
陰分轉劇。
為血虛火者。
有遇事煩冗。
心火焦灼。
為陽強病者。
有房室過度。
腎水不足。
陽光上亢。
為陰虛火者。
有老弱病後。
吐瀉脫元。
上熱下寒。
為陽虛火者。
(彙補) 郁火有三 有平素内熱。
外感風寒。
腠理閉塞而為郁熱者。
有恚怒不發。
謀慮不遂。
肝風屈曲而為郁火者。
有胃虛食冷。
抑遏陽氣于脾土之中。
四肢發熱。
扪之烙手而為火郁症者。
(彙補) 虛實分辨 大約實火之熱。
日夜無間。
口渴能飲。
大便堅閉。
虛火之熱。
向夜潮熱。
口燥不飲。
大便不閉。
(入門)然實火亦有日晡潮熱者。
如外感陽明裡症是也。
虛火亦有晝夜俱熱者。
如氣血兩虛之症也。
實火亦有大便洩瀉者。
如暑濕氣食之症也。
虛火亦有大便幹燥者。
如産後病後及老弱血枯便燥是也。
當合兼症脈息辨之。
(彙補) 脈法 脈浮虛數為虛火。
脈沉實數為實火。
各随部位以斷何經之火。
(彙補) 死候 卒病暴死。
皆屬于火。
(内經)蓋因喜怒悲恐驚五者。
偶有過中。
心火暴甚。
腎水不能救之。
則陽亢陰竭。
卒然不省。
故曰。
五志之火動極。
不治。
(丹溪) 又有多謀多怒多欲之人。
厥陽之火。
無時不動。
既已有病。
尚爾不息。
天非此火。
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
不能有生。
故凡腐熟五谷。
化精氣神。
皆賴此真陽之火。
名曰少火。
及情窦既開。
動過乎靜。
動始陽生。
動極陽亢。
亢則火爆。
偏勝而病者。
皆亢陽之火。
名曰壯火。
(彙補)壯火食氣。
少火生氣。
(内經)所以少火之火。
無物不生。
壯火之火。
無物不耗。
可見火與元氣。
勢不兩立。
一勝則一負。
故曰。
火為元氣之賊。
(東垣) 内因 恚怒則火起于肝。
憂思則火起于脾。
醉飽則火起于胃。
房勞則火起于腎。
悲哀則火起于肺。
過喜則火起于心。
心為君主。
自焚則死矣。
(内經) 外候 諸痛瘡瘍。
諸腹脹大。
諸病有聲。
鼓之如鼓。
諸嘔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屬于熱。
諸熱瞀螈。
諸逆沖上。
諸躁狂越。
諸禁鼓栗。
如喪神守。
諸病腫。
疼酸驚駭。
諸轉反戾。
水液混濁。
皆屬于火。
(内經)言屬熱者。
君火之病。
屬火者。
相火之症。
不可不辨。
火分各經 掉眩螈。
脅痛目赤。
肝火動也。
悲笑谵妄。
口舌瘡瘍。
心火動也。
腹脹有聲。
口臭唇腫。
脾火動也。
喘咳煩悶。
鼻塞鼽衄。
肺火動也。
夢遺精濁。
躁擾牙宣。
腎火動也。
目黃口苦。
耳鳴脹痛。
膽火動也。
多作腹痛。
血淋溺濁。
小腸火也。
嘔吐嘈雜。
面浮龈腫。
胃家火也。
暴瀉黃赤。
便結不通。
大腸火也。
癃閉淋瀝。
遺溺混濁。
膀胱火也。
喉痹昏昧。
頭眩格食。
三焦火也。
陽事頻舉。
不交精洩。
命門火也。
(六要)大概屬肝者。
諸風之火。
屬脾胃者。
諸濕痰火。
屬心肺者。
諸熱實火。
屬腎者。
諸虛陰火。
散于各經。
浮遊之火。
入氣分。
無根之火。
入血分。
消陰伏火。
故曰。
諸病尋痰火。
痰火生異症。
(入門) 火升有三 氣從左邊起者。
肝火也。
氣從臍下起者。
陰火也。
氣從湧泉穴起者。
虛之甚也。
(丹溪)要知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
中抉相火。
自覺冷者。
非真冷也。
乃火極似水耳。
(原病式) 虛火有五 有勞倦内傷。
身熱無力。
為氣虛火者。
有失血之後。
陰分轉劇。
為血虛火者。
有遇事煩冗。
心火焦灼。
為陽強病者。
有房室過度。
腎水不足。
陽光上亢。
為陰虛火者。
有老弱病後。
吐瀉脫元。
上熱下寒。
為陽虛火者。
(彙補) 郁火有三 有平素内熱。
外感風寒。
腠理閉塞而為郁熱者。
有恚怒不發。
謀慮不遂。
肝風屈曲而為郁火者。
有胃虛食冷。
抑遏陽氣于脾土之中。
四肢發熱。
扪之烙手而為火郁症者。
(彙補) 虛實分辨 大約實火之熱。
日夜無間。
口渴能飲。
大便堅閉。
虛火之熱。
向夜潮熱。
口燥不飲。
大便不閉。
(入門)然實火亦有日晡潮熱者。
如外感陽明裡症是也。
虛火亦有晝夜俱熱者。
如氣血兩虛之症也。
實火亦有大便洩瀉者。
如暑濕氣食之症也。
虛火亦有大便幹燥者。
如産後病後及老弱血枯便燥是也。
當合兼症脈息辨之。
(彙補) 脈法 脈浮虛數為虛火。
脈沉實數為實火。
各随部位以斷何經之火。
(彙補) 死候 卒病暴死。
皆屬于火。
(内經)蓋因喜怒悲恐驚五者。
偶有過中。
心火暴甚。
腎水不能救之。
則陽亢陰竭。
卒然不省。
故曰。
五志之火動極。
不治。
(丹溪) 又有多謀多怒多欲之人。
厥陽之火。
無時不動。
既已有病。
尚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