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症
關燈
小
中
大
煎熬真陰。
漸緻危殆。
陰虛則憊。
陰絕則死。
蓋一水不能勝五火也。
(丹溪) 火宜靜養 火之為物。
靜則退藏。
動則亢上。
不拘五髒六腑十二經中。
動皆屬火。
當恬憚虛無。
鎮之以靜。
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
而人心聽命焉。
彼諸火者。
将寂然不動。
何酷烈暴悍之有。
(六要) 總治 火之性不同。
在心者位尊麗上。
主宰一身。
謂之君火。
在腎肝者。
感心而動。
代君行令。
謂之相火。
君火正治。
相火反治。
故虛火補之。
實火瀉之。
郁火發之。
浮火斂之。
又曰。
降有餘之火。
在于破氣。
降不足之火。
在于滋陰。
(彙補) 分治 心火者。
譬諸柴薪之火。
可以濕伏。
可以水滅。
可以直折。
宜苦寒涼劑。
逆其性而正治之。
所謂熱淫所勝。
治以鹹寒也。
三黃湯、當歸六黃湯、天王補心丹之類。
命門火者。
譬諸亢龍之火。
遇雨則焚。
得濕則燔。
人身陽虛之火。
不可以寒涼直折。
宜辛溫之品。
随其性以反佐之。
所謂據其窟穴而招之也。
八味丸、附子理中湯之類。
肝火者。
譬諸雷電之火。
郁蒸愈發。
陰濕愈炎。
或出地而上升。
或與龍而并見。
人身肝家之火。
挾氣郁者。
宜順氣以導之。
所謂氣降則火自降也。
挾血燥者。
宜養血以濡潤之。
所謂肝氣為陽為火。
肝血為陰為水也。
逍遙散之類。
挾濕熱者。
宜清濕以解之。
所謂濕病多自熱生。
熱去而濕自除也。
左金丸、當歸蘆荟丸之類。
挾脾虛者。
宜培脾以調肝火。
所謂木來侮土。
則當培土以瀉水也。
六君子加黃連、白芍之類。
肝自虛者。
宜補肝以勝其火。
所謂肝氣太旺。
肝亦自傷。
則當敦土以培木也。
六君子加當歸、白芍。
挾腎虛者。
宜滋腎以抑肝。
所謂乙癸同源。
腎肝同治也。
地黃湯加當歸、白芍。
或加柴胡、山栀之類。
腎火者。
譬諸燈燭之火。
得水則燥。
添火則竭。
惟以膏油加之。
則光明不絕。
人身下焦陰火上炎。
得苦寒之品則真水愈虛。
宜滋其精液。
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地黃丸加麥冬、五味之類。
脾火者。
譬諸紅爐之火。
得濕則滅。
得木則煙。
以灰覆之則溫暖長存。
人身脾家之火。
得苦寒之劑。
則食少瀉多。
得惱怒之氣。
則面青口苦。
故勞倦傷脾發熱者。
宜培補中氣。
養其化源。
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
補中益氣加減。
生冷滞脾發熱者。
宜升陽開胃。
佐以舒脾。
所謂火郁發之也。
(火郁湯) 用藥總法 大率肝火用柴胡、赤芍。
膽火用柴胡、膽草。
心火用黃連、連翹。
肺火用黃芩、山栀。
脾火用黃連、白芍。
腎火用黃柏、知母。
大腸火用條芩、大黃。
小腸火用木通、燈心。
胃火加石膏、花粉。
膀胱火用山栀、澤瀉。
三焦火用玄參、山栀。
此皆治熱淫邪勝實火之藥也。
若稍涉虛者。
不拘此法。
凡君火熾盛。
尺寸脈俱大。
用諸寒藥直折其火轉甚者。
須用姜汁炒藥。
或酒制炒。
則火自伏。
此寒因熱用之法也。
凡相火熾盛。
兩尺俱大。
寸脈反靜者。
不可用寒涼。
惟黃柏同肉桂并用。
随其性而下行。
使心腎之火交于頃刻。
然左尺脈獨大者。
不可用黃柏。
右尺脈獨大者。
不可用肉桂。
又兩手尺寸脈不大。
但微無力。
或浮數無倫者。
亦不可用黃柏。
雖有煩燥火盛。
乃虛陽發露。
宜用肉桂、附子同諸補藥。
煎成冷服。
則無拒格之患。
此熱因寒用之法也。
如誤用寒藥者死。
凡火症左尺脈微細者。
宜地黃湯丸。
加麥冬、五味。
右尺脈微細者。
八味地黃湯丸。
左關肝脈無力者。
宜逍遙散。
或加人參、麥冬、生地、陳皮。
右關脾脈無力者。
宜補中益氣湯。
加白芍、丹皮、麥冬。
左寸心脈無力者。
宜歸脾湯。
右寸肺脈無力者。
宜生脈散。
其出入加減。
于各方中與病合
漸緻危殆。
陰虛則憊。
陰絕則死。
蓋一水不能勝五火也。
(丹溪) 火宜靜養 火之為物。
靜則退藏。
動則亢上。
不拘五髒六腑十二經中。
動皆屬火。
當恬憚虛無。
鎮之以靜。
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
而人心聽命焉。
彼諸火者。
将寂然不動。
何酷烈暴悍之有。
(六要) 總治 火之性不同。
在心者位尊麗上。
主宰一身。
謂之君火。
在腎肝者。
感心而動。
代君行令。
謂之相火。
君火正治。
相火反治。
故虛火補之。
實火瀉之。
郁火發之。
浮火斂之。
又曰。
降有餘之火。
在于破氣。
降不足之火。
在于滋陰。
(彙補) 分治 心火者。
譬諸柴薪之火。
可以濕伏。
可以水滅。
可以直折。
宜苦寒涼劑。
逆其性而正治之。
所謂熱淫所勝。
治以鹹寒也。
三黃湯、當歸六黃湯、天王補心丹之類。
命門火者。
譬諸亢龍之火。
遇雨則焚。
得濕則燔。
人身陽虛之火。
不可以寒涼直折。
宜辛溫之品。
随其性以反佐之。
所謂據其窟穴而招之也。
八味丸、附子理中湯之類。
肝火者。
譬諸雷電之火。
郁蒸愈發。
陰濕愈炎。
或出地而上升。
或與龍而并見。
人身肝家之火。
挾氣郁者。
宜順氣以導之。
所謂氣降則火自降也。
挾血燥者。
宜養血以濡潤之。
所謂肝氣為陽為火。
肝血為陰為水也。
逍遙散之類。
挾濕熱者。
宜清濕以解之。
所謂濕病多自熱生。
熱去而濕自除也。
左金丸、當歸蘆荟丸之類。
挾脾虛者。
宜培脾以調肝火。
所謂木來侮土。
則當培土以瀉水也。
六君子加黃連、白芍之類。
肝自虛者。
宜補肝以勝其火。
所謂肝氣太旺。
肝亦自傷。
則當敦土以培木也。
六君子加當歸、白芍。
挾腎虛者。
宜滋腎以抑肝。
所謂乙癸同源。
腎肝同治也。
地黃湯加當歸、白芍。
或加柴胡、山栀之類。
腎火者。
譬諸燈燭之火。
得水則燥。
添火則竭。
惟以膏油加之。
則光明不絕。
人身下焦陰火上炎。
得苦寒之品則真水愈虛。
宜滋其精液。
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地黃丸加麥冬、五味之類。
脾火者。
譬諸紅爐之火。
得濕則滅。
得木則煙。
以灰覆之則溫暖長存。
人身脾家之火。
得苦寒之劑。
則食少瀉多。
得惱怒之氣。
則面青口苦。
故勞倦傷脾發熱者。
宜培補中氣。
養其化源。
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
補中益氣加減。
生冷滞脾發熱者。
宜升陽開胃。
佐以舒脾。
所謂火郁發之也。
(火郁湯) 用藥總法 大率肝火用柴胡、赤芍。
膽火用柴胡、膽草。
心火用黃連、連翹。
肺火用黃芩、山栀。
脾火用黃連、白芍。
腎火用黃柏、知母。
大腸火用條芩、大黃。
小腸火用木通、燈心。
胃火加石膏、花粉。
膀胱火用山栀、澤瀉。
三焦火用玄參、山栀。
此皆治熱淫邪勝實火之藥也。
若稍涉虛者。
不拘此法。
凡君火熾盛。
尺寸脈俱大。
用諸寒藥直折其火轉甚者。
須用姜汁炒藥。
或酒制炒。
則火自伏。
此寒因熱用之法也。
凡相火熾盛。
兩尺俱大。
寸脈反靜者。
不可用寒涼。
惟黃柏同肉桂并用。
随其性而下行。
使心腎之火交于頃刻。
然左尺脈獨大者。
不可用黃柏。
右尺脈獨大者。
不可用肉桂。
又兩手尺寸脈不大。
但微無力。
或浮數無倫者。
亦不可用黃柏。
雖有煩燥火盛。
乃虛陽發露。
宜用肉桂、附子同諸補藥。
煎成冷服。
則無拒格之患。
此熱因寒用之法也。
如誤用寒藥者死。
凡火症左尺脈微細者。
宜地黃湯丸。
加麥冬、五味。
右尺脈微細者。
八味地黃湯丸。
左關肝脈無力者。
宜逍遙散。
或加人參、麥冬、生地、陳皮。
右關脾脈無力者。
宜補中益氣湯。
加白芍、丹皮、麥冬。
左寸心脈無力者。
宜歸脾湯。
右寸肺脈無力者。
宜生脈散。
其出入加減。
于各方中與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