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症
關燈
小
中
大
宜者采用之。
凡火過盛。
必緩之以生甘草。
童便降火甚速。
火症見血者宜之。
人中白降龍雷之火。
陰虛者宜丸藥中用之。
火起臍下。
小腹唧唧有聲者。
陰火也。
敗龜闆主之。
火從足底湧泉穴起。
用附子末津調抹足心下。
加蓖麻子尤驗。
火症選方 三黃湯(東垣)治膏粱醇酒太過。
積熱上中二焦。
變諸火症。
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炒山栀玄參(各八兩)知母(一錢半)石膏(二錢)甘草(七分) 燈心水煎服。
單用前四味。
名解毒湯。
為丸。
名栀子金花丸。
去栀子。
又名三補丸。
一名三黃丸。
瀉白散(錢氏)治肺火實盛。
桑白皮(炒)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炒五錢) 王海藏加黃芩、山栀。
瀉青丸治肝火實盛生風之症。
當歸(焙秤)川芎山栀龍膽草(焙秤)羌活防風大黃(煨) 各等分。
末之。
蜜丸雞豆大。
每服一丸。
煎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
清胃散治胃火。
生地(三分)當歸(三分)丹皮(五分)黃連(三分)升麻(一錢) 加連翹、甘草、赤芍藥。
水煎。
回令丸(丹溪)治肝火。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為末。
粥丸。
導赤散(錢氏)治小腸火。
生地木通甘草(等分) 為末。
每用三錢。
入竹葉七片。
煎服。
瀉心湯(錢氏)治心火。
黃連一味。
酒炒。
加大黃、黃芩、名三黃瀉心湯。
涼膈散治火郁上焦。
大黃樸硝(各五錢)甘草連翹栀子黃芩薄荷(各一兩半) 為末。
每服一兩。
水二盞。
竹葉七片。
煎服。
白虎湯(方見發熱) 黑奴丸治熱毒發斑。
煩燥大渴倍常。
時行熱病。
六七日未得汗。
脈洪大而數。
面赤目脹。
身痛大熱。
狂躁欲走。
又五六日已上不解。
熱在胸中。
口噤不能言。
為壞傷寒病。
醫所不治。
棄為死人。
精魂已竭。
心下才暖。
撥開其口。
灌藥下咽即活。
黃芩釜底煤芒硝麻黃竈突墨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大黃(一兩二錢) 為末。
蜜丸如彈子大。
新汲水化下。
飲盡當足寒汗出乃瘥。
若時頃不汗出。
再服一丸。
見微利。
若不大渴。
不可與此藥。
以上諸方。
皆治實火之劑。
大補陰丸治下焦相火。
黃柏一味。
炒褐色。
粥丸。
或水丸。
坎離丸(丹溪)一名滋腎丸。
治相火上炎。
黃柏知母肉桂逍遙散(易簡)治肝脾二經血虛火症。
當歸白芍藥白術白茯苓柴胡(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煎。
薛立齋加牡丹皮、山栀。
名加味逍遙散。
古方逍遙散。
即前方。
中無牡丹皮、山栀。
有薄荷、陳皮、地骨皮。
地黃湯治腎虛火症。
用此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方見中風) 上渴足冷者。
方中加肉桂、五味子。
上渴足暖者。
加麥冬、五味。
四物湯治血虛火症。
四君子湯治氣虛火症。
補中益氣湯治元氣下陷。
陰火上炎。
十全大補湯治火症氣血兩虛者。
人參養榮湯治心脾腎三經俱虛火症。
(五方俱見中風) 火郁湯(東垣)治火郁于中。
不得舒散。
因内傷生冷。
抑遏陽氣于脾土中而發熱者。
升麻葛根白芍藥柴胡(各一錢)甘草防風(各五分) 加獨活。
名升陽散火湯。
每服三四錢。
水二盞。
加連須蔥白三寸。
煎服。
防風通聖散(河間)治郁火症。
因内有積熱。
外為風寒所束而發熱者。
防風川芎當歸赤芍藥連翹薄荷麻黃大黃芒硝(各半兩)桔梗石膏黃芩(各一兩)白術山栀荊芥(各二錢半)滑石(三兩)甘草(二兩) 上為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姜三片。
煎服。
又名雙解散。
凡火過盛。
必緩之以生甘草。
童便降火甚速。
火症見血者宜之。
人中白降龍雷之火。
陰虛者宜丸藥中用之。
火起臍下。
小腹唧唧有聲者。
陰火也。
敗龜闆主之。
火從足底湧泉穴起。
用附子末津調抹足心下。
加蓖麻子尤驗。
火症選方 三黃湯(東垣)治膏粱醇酒太過。
積熱上中二焦。
變諸火症。
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炒山栀玄參(各八兩)知母(一錢半)石膏(二錢)甘草(七分) 燈心水煎服。
單用前四味。
名解毒湯。
為丸。
名栀子金花丸。
去栀子。
又名三補丸。
一名三黃丸。
瀉白散(錢氏)治肺火實盛。
桑白皮(炒)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炒五錢) 王海藏加黃芩、山栀。
瀉青丸治肝火實盛生風之症。
當歸(焙秤)川芎山栀龍膽草(焙秤)羌活防風大黃(煨) 各等分。
末之。
蜜丸雞豆大。
每服一丸。
煎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
清胃散治胃火。
生地(三分)當歸(三分)丹皮(五分)黃連(三分)升麻(一錢) 加連翹、甘草、赤芍藥。
水煎。
回令丸(丹溪)治肝火。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為末。
粥丸。
導赤散(錢氏)治小腸火。
生地木通甘草(等分) 為末。
每用三錢。
入竹葉七片。
煎服。
瀉心湯(錢氏)治心火。
黃連一味。
酒炒。
加大黃、黃芩、名三黃瀉心湯。
涼膈散治火郁上焦。
大黃樸硝(各五錢)甘草連翹栀子黃芩薄荷(各一兩半) 為末。
每服一兩。
水二盞。
竹葉七片。
煎服。
白虎湯(方見發熱) 黑奴丸治熱毒發斑。
煩燥大渴倍常。
時行熱病。
六七日未得汗。
脈洪大而數。
面赤目脹。
身痛大熱。
狂躁欲走。
又五六日已上不解。
熱在胸中。
口噤不能言。
為壞傷寒病。
醫所不治。
棄為死人。
精魂已竭。
心下才暖。
撥開其口。
灌藥下咽即活。
黃芩釜底煤芒硝麻黃竈突墨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大黃(一兩二錢) 為末。
蜜丸如彈子大。
新汲水化下。
飲盡當足寒汗出乃瘥。
若時頃不汗出。
再服一丸。
見微利。
若不大渴。
不可與此藥。
以上諸方。
皆治實火之劑。
大補陰丸治下焦相火。
黃柏一味。
炒褐色。
粥丸。
或水丸。
坎離丸(丹溪)一名滋腎丸。
治相火上炎。
黃柏知母肉桂逍遙散(易簡)治肝脾二經血虛火症。
當歸白芍藥白術白茯苓柴胡(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煎。
薛立齋加牡丹皮、山栀。
名加味逍遙散。
古方逍遙散。
即前方。
中無牡丹皮、山栀。
有薄荷、陳皮、地骨皮。
地黃湯治腎虛火症。
用此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方見中風) 上渴足冷者。
方中加肉桂、五味子。
上渴足暖者。
加麥冬、五味。
四物湯治血虛火症。
四君子湯治氣虛火症。
補中益氣湯治元氣下陷。
陰火上炎。
十全大補湯治火症氣血兩虛者。
人參養榮湯治心脾腎三經俱虛火症。
(五方俱見中風) 火郁湯(東垣)治火郁于中。
不得舒散。
因内傷生冷。
抑遏陽氣于脾土中而發熱者。
升麻葛根白芍藥柴胡(各一錢)甘草防風(各五分) 加獨活。
名升陽散火湯。
每服三四錢。
水二盞。
加連須蔥白三寸。
煎服。
防風通聖散(河間)治郁火症。
因内有積熱。
外為風寒所束而發熱者。
防風川芎當歸赤芍藥連翹薄荷麻黃大黃芒硝(各半兩)桔梗石膏黃芩(各一兩)白術山栀荊芥(各二錢半)滑石(三兩)甘草(二兩) 上為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姜三片。
煎服。
又名雙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