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症
關燈
小
中
大
者。
故婦人宜調血以理氣。
男子宜調氣以養血。
(醫鑒) 氣虛補脾 氣因于中。
(内經)故中州為元氣之母。
俗雲氣無補法者。
此為氣實人言也。
如脾虛正氣不行。
邪着為病。
當調理中州。
複健運之職。
則濁氣降而痞滿除。
如不補氣。
氣何由行。
(丹溪)六君子湯加減之。
氣虛和肝 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
(原病式)故性躁多怒之人。
肝木必旺。
肝旺則乘脾。
宜用伐肝之藥。
然克削太過。
肝木未平。
而脾土先受其害。
脾益虛矣。
(準繩)況造物之理。
太剛則折。
肝氣過旺。
肝亦自傷。
不但脾虛。
而肝亦虛矣。
所以氣病久而肝脾兩虛者。
宜調脾和肝。
逍遙散出入治之。
(彙補) 氣虛補腎 肺為主氣之标。
腎為主氣之本。
腎虛氣不歸元。
沖脈之火。
主沖清道。
為喘呼。
為呃忒。
為嘔哕。
為不得卧下。
皆當從下焦補斂之法。
不知者泛用調氣破氣。
而終不下降者。
氣之所藏。
無以收斂也。
必佐以補腎。
而氣始歸元。
(入門)氣喘。
用觀音應夢散。
呃逆。
用桂附理中湯。
卧不下。
用八味丸。
大凡納氣歸元。
用砂仁、補骨脂、五味、胡桃肉之類。
氣症用藥 主以寬中散。
胸滿。
加蘇梗、枳殼。
心下滿。
加枳實。
腹脹。
加濃樸、大腹皮。
脅痛。
加柴胡、橘葉。
腹痛。
加烏藥、枳殼。
小腹痛。
加青皮。
郁氣。
加撫芎、蒼術。
怒氣。
加木香、沉香。
挾冷。
加幹姜、肉桂。
挾熱。
加姜炒山栀。
挾虛。
加人參。
實滿。
加大黃。
大約青皮破肝氣。
多用損真元之氣。
枳殼瀉滞氣。
過服瀉至高之氣。
香附散郁氣。
須制過。
木香調諸氣。
兼瀉肺。
橘紅專瀉。
陳皮兼補。
濃樸平胃氣。
前胡下氣推陳。
沉香降諸氣。
烏藥、川芎、紫蘇。
俱能散濁氣從汗而散。
槟榔、大腹皮。
能使濁氣下行而去後重。
有積者宜之。
萊菔子、蘇子、杏仁。
下氣潤燥。
肺氣滞于大腸者宜之。
豆蔻、沉香、丁香、檀香。
辛熱能散滞氣。
暴郁者宜用。
稍久成火者忌用。
須以姜炒山栀從治之。
以上皆疏肝有餘氣病要藥。
若兼痰火。
兼積滞。
兼血有餘不足。
各随加減。
調氣用木香。
然木香性溫上升。
如郁氣不舒。
固宜用之。
若陰火上沖。
胸喉似有氣滞而非氣者。
則不可用木香以助火。
當加黃柏、知母。
少佐枳殼。
血虛氣滞。
四物湯加香附、陳皮。
陰虛氣滞。
地黃湯加沉香、石斛、砂仁。
陽虛氣滞。
四逆湯加肉桂、補骨脂。
氣虛氣滞。
六君子湯加益智、蘇梗。
肥人氣滞必挾痰。
以二陳湯加香附、枳殼。
燥以開之。
甚者。
加蒼術、白芥子。
瘦人氣滞必挾火。
宜蘇子、山栀、歸、芍。
降以潤之。
婦人性執屬陰。
易于動氣。
痞悶脹滿而痛。
上湊心胸。
或攻築脅肋。
腹中結塊。
月水不調。
或眩暈嘔吐。
往來寒熱。
一切氣候。
正氣天香散、四七湯酌用之。
如氣不升降。
痰涎壅盛者。
蘇子降氣湯。
氣不歸元。
以補骨脂為主。
取其壯腎氣以收濁氣歸就膀胱。
使氣化而出也。
或白術亦可。
以其能和胃。
胃和則氣自歸元。
此為脾腎兩虛者立法也。
若肺腎兩虛。
氣不歸元。
喘促不卧者。
宜五味子、胡桃、人參之類。
氣郁久則中氣傷。
不宜克伐。
宜歸脾逍遙二方。
佐以撫芎、香附、枳殼以舒郁。
胎産同法。
氣症選方 寬中散統治氣症。
白豆蔻(二兩)甘草(炙五兩)木香(三兩)濃樸(一斤)砂仁(三兩)丁香青皮陳皮(各四兩)香附(三兩) 為末。
每服二錢。
生姜水煎服。
脾胃虛人。
不可多用。
當以六君子兼之。
四磨湯治怒憂悲思。
氣滞于中。
烏藥枳殼槟榔沉香四件。
各磨半小杯。
溫服。
和。
一法。
以二陳湯同用。
或煎或磨入同服。
更效。
濟生方中所載。
内有人參。
無枳殼。
正氣天香散(河間)治九氣。
烏藥(三兩)香附(八兩)陳皮紫蘇幹姜(各一兩) 為末。
每服一錢。
淡鹽湯調。
蘇子降氣湯(和劑)治虛陽上攻。
氣不升降。
痰涎壅盛。
蘇子(二錢半)濃樸(一錢)陳皮(一錢)半夏(二錢半)前胡(二錢)沉香(七分)甘草(一錢) 生姜水煎服。
虛冷人加肉桂五分。
當歸、黃各一錢。
一法。
去肉桂。
加桑白皮、白術。
治哮喘嗽症。
愚意哮喘嗽
故婦人宜調血以理氣。
男子宜調氣以養血。
(醫鑒) 氣虛補脾 氣因于中。
(内經)故中州為元氣之母。
俗雲氣無補法者。
此為氣實人言也。
如脾虛正氣不行。
邪着為病。
當調理中州。
複健運之職。
則濁氣降而痞滿除。
如不補氣。
氣何由行。
(丹溪)六君子湯加減之。
氣虛和肝 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
(原病式)故性躁多怒之人。
肝木必旺。
肝旺則乘脾。
宜用伐肝之藥。
然克削太過。
肝木未平。
而脾土先受其害。
脾益虛矣。
(準繩)況造物之理。
太剛則折。
肝氣過旺。
肝亦自傷。
不但脾虛。
而肝亦虛矣。
所以氣病久而肝脾兩虛者。
宜調脾和肝。
逍遙散出入治之。
(彙補) 氣虛補腎 肺為主氣之标。
腎為主氣之本。
腎虛氣不歸元。
沖脈之火。
主沖清道。
為喘呼。
為呃忒。
為嘔哕。
為不得卧下。
皆當從下焦補斂之法。
不知者泛用調氣破氣。
而終不下降者。
氣之所藏。
無以收斂也。
必佐以補腎。
而氣始歸元。
(入門)氣喘。
用觀音應夢散。
呃逆。
用桂附理中湯。
卧不下。
用八味丸。
大凡納氣歸元。
用砂仁、補骨脂、五味、胡桃肉之類。
氣症用藥 主以寬中散。
胸滿。
加蘇梗、枳殼。
心下滿。
加枳實。
腹脹。
加濃樸、大腹皮。
脅痛。
加柴胡、橘葉。
腹痛。
加烏藥、枳殼。
小腹痛。
加青皮。
郁氣。
加撫芎、蒼術。
怒氣。
加木香、沉香。
挾冷。
加幹姜、肉桂。
挾熱。
加姜炒山栀。
挾虛。
加人參。
實滿。
加大黃。
大約青皮破肝氣。
多用損真元之氣。
枳殼瀉滞氣。
過服瀉至高之氣。
香附散郁氣。
須制過。
木香調諸氣。
兼瀉肺。
橘紅專瀉。
陳皮兼補。
濃樸平胃氣。
前胡下氣推陳。
沉香降諸氣。
烏藥、川芎、紫蘇。
俱能散濁氣從汗而散。
槟榔、大腹皮。
能使濁氣下行而去後重。
有積者宜之。
萊菔子、蘇子、杏仁。
下氣潤燥。
肺氣滞于大腸者宜之。
豆蔻、沉香、丁香、檀香。
辛熱能散滞氣。
暴郁者宜用。
稍久成火者忌用。
須以姜炒山栀從治之。
以上皆疏肝有餘氣病要藥。
若兼痰火。
兼積滞。
兼血有餘不足。
各随加減。
調氣用木香。
然木香性溫上升。
如郁氣不舒。
固宜用之。
若陰火上沖。
胸喉似有氣滞而非氣者。
則不可用木香以助火。
當加黃柏、知母。
少佐枳殼。
血虛氣滞。
四物湯加香附、陳皮。
陰虛氣滞。
地黃湯加沉香、石斛、砂仁。
陽虛氣滞。
四逆湯加肉桂、補骨脂。
氣虛氣滞。
六君子湯加益智、蘇梗。
肥人氣滞必挾痰。
以二陳湯加香附、枳殼。
燥以開之。
甚者。
加蒼術、白芥子。
瘦人氣滞必挾火。
宜蘇子、山栀、歸、芍。
降以潤之。
婦人性執屬陰。
易于動氣。
痞悶脹滿而痛。
上湊心胸。
或攻築脅肋。
腹中結塊。
月水不調。
或眩暈嘔吐。
往來寒熱。
一切氣候。
正氣天香散、四七湯酌用之。
如氣不升降。
痰涎壅盛者。
蘇子降氣湯。
氣不歸元。
以補骨脂為主。
取其壯腎氣以收濁氣歸就膀胱。
使氣化而出也。
或白術亦可。
以其能和胃。
胃和則氣自歸元。
此為脾腎兩虛者立法也。
若肺腎兩虛。
氣不歸元。
喘促不卧者。
宜五味子、胡桃、人參之類。
氣郁久則中氣傷。
不宜克伐。
宜歸脾逍遙二方。
佐以撫芎、香附、枳殼以舒郁。
胎産同法。
氣症選方 寬中散統治氣症。
白豆蔻(二兩)甘草(炙五兩)木香(三兩)濃樸(一斤)砂仁(三兩)丁香青皮陳皮(各四兩)香附(三兩) 為末。
每服二錢。
生姜水煎服。
脾胃虛人。
不可多用。
當以六君子兼之。
四磨湯治怒憂悲思。
氣滞于中。
烏藥枳殼槟榔沉香四件。
各磨半小杯。
溫服。
和。
一法。
以二陳湯同用。
或煎或磨入同服。
更效。
濟生方中所載。
内有人參。
無枳殼。
正氣天香散(河間)治九氣。
烏藥(三兩)香附(八兩)陳皮紫蘇幹姜(各一兩) 為末。
每服一錢。
淡鹽湯調。
蘇子降氣湯(和劑)治虛陽上攻。
氣不升降。
痰涎壅盛。
蘇子(二錢半)濃樸(一錢)陳皮(一錢)半夏(二錢半)前胡(二錢)沉香(七分)甘草(一錢) 生姜水煎服。
虛冷人加肉桂五分。
當歸、黃各一錢。
一法。
去肉桂。
加桑白皮、白術。
治哮喘嗽症。
愚意哮喘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