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症
關燈
小
中
大
。
神術丸治膏粱郁結。
胃槁腸燥。
凝痰不順。
将成噎膈者。
茅山蒼術(五錢)生芝麻(五錢水研)大棗(十五枚水煮) 以術為末。
搗二味為丸。
加真廣皮五錢。
更效。
四制化痰丸治肥人因醇酒濃味。
肺胃上口有痰生火者。
半夏一斤。
分作四分。
一分用生姜、黃連煮。
一分用知母、貝母煮。
一分用人參、杏仁煮。
一分用桔梗、桑皮煮。
各揀去餘藥。
單用半夏為末。
水糊丸。
汝言化痰丸治肺家老痰在于喉中。
咯之不出。
咽之不下者。
栝蒌杏仁海粉桔梗連翹五倍子香附蛤粉瓦楞子風化硝以姜汁少許。
和竹瀝搗入藥。
加蜜丸。
噙化。
或作小丸。
清茶下。
抑痰丸治痰結胸喉。
用此順降。
功與化痰丸相似。
而藥味簡要。
可摘入煎劑中用之。
栝蒌仁(一兩)貝母(六錢)半夏(三兩) 以蒸餅丸如麻子大。
每服百丸。
淡姜湯下。
黃栝蒌丸治食積痰飲。
胸膈脹悶。
吐痰如膠。
或五更發咳之症。
栝蒌半夏山楂神曲等分為末。
以栝蒌水丸。
竹瀝和淡姜湯下。
搜風化痰丸(丹溪)治風痰。
半身不遂。
歪斜蜷攣。
颠狂眩暈之症。
膽南星(二兩)僵蠶(一兩)白礬(一兩)天麻(一兩)荊芥(一兩)白附子陳皮辰砂(各五錢)半夏(一兩) 上為末。
姜汁丸。
以辰砂為衣。
每服四十丸。
淡姜湯下。
癱瘓症。
酒下。
稀涎散治風痰壅盛。
不語。
(方見中風) 千缗湯(大全) 半夏(七個)皂角(去弦皮)甘草(各一寸)生姜(如指大) 水煎。
黃芩利膈丸治熱痰。
眩暈。
嘈雜。
吞酸。
嘔吐。
咯痰青黃色者。
生黃芩炒黃芩(各一兩)半夏澤瀉黃連(各五錢)南星枳殼陳皮(各三錢)白術(二錢) 蒸餅丸。
星半蛤粉丸治濕痰。
倦怠痿弱。
瀉利腫脹。
上為咳嗽。
下為白濁之症。
南星半夏蒼術(九蒸洗)白術(各一兩)蛤粉(二兩)橘皮(一兩半) 神曲糊為丸。
姜湯下。
中和丸治濕熱氣痰。
蒼術黃芩半夏香附姜桂丸(潔古)治寒痰。
南星半夏官桂(各三兩) 為末。
蒸餅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姜湯下。
枳術丸治脾虛食積生痰。
(方見傷食) 六君子湯治氣虛挾痰之症。
(方見中風) 茯苓丸治中脘停痰伏飲。
手臂一肢麻木不舉。
不可作風症虛症治者。
此方主之。
半夏(二兩)茯苓(一兩)風化硝(二錢五分)枳殼(五錢) 姜汁、竹瀝和糊丸。
控涎丹治痰涎在心膈上下。
使人胸背手足頸項腰脅引痛。
有似癱瘓者。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 小胃丹上取胸膈之痰。
下利腸胃之痰。
胃弱者戒之。
甘遂(面裹水浸半日煮曬)大戟(長流水煮)芫花(醋拌瓦器内炒各五錢)大黃(酒蒸拌一兩五錢)黃柏(炒三兩) 粥丸。
此方與墜痰丸。
俱為脾家濕痰臌脹之劑。
可與沉香化氣丸相間服。
則不傷元氣而脹漸平。
墜痰丸治濕痰在脾胃成脹滿者。
用此下之。
黑牽牛枳實白礬樸硝枳殼牙皂蘿蔔汁丸。
每服五十丸。
雞鳴時服。
初則有糞。
後則有痰。
元氣實者。
每日一服。
元氣虛者。
間一日服。
以大腹和軟平複為度。
滾痰丸(王隐君)治一切壯實人痰滞腸胃。
變成諸般奇怪之症。
大黃(略蒸)黃芩(各八兩)青礞石(以焰硝同黃金色)沉香百藥煎(各五錢) 上為末。
滴水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清晨白湯下。
服後仰卧片時。
使藥氣少停膈上。
然後下行。
妊婦忌用。
瓜蒂散痰在膈上。
用此吐之。
瓜蒂(七枚)赤小豆(七粒)甘草(三分) 為末。
每服一錢。
或五分。
空心。
以齑汁或豆豉湯下。
鵝翎探吐。
令快為度。
潤字丸開結潤腸。
通痰去垢。
亦可為外感家秘結症。
代承氣湯功用。
橘紅(一兩)杏仁(二兩)牙皂(一兩)前胡天花粉枳實山楂肉(各二兩)甘草(三錢)槟榔(七錢)半夏(一兩)生地黃(十二兩) 水發丸。
空心。
白滾湯下二三錢。
白龍丸治酒積有痰。
半夏滑石茯苓白礬(等分) 神曲糊丸。
神術丸治膏粱郁結。
胃槁腸燥。
凝痰不順。
将成噎膈者。
茅山蒼術(五錢)生芝麻(五錢水研)大棗(十五枚水煮) 以術為末。
搗二味為丸。
加真廣皮五錢。
更效。
四制化痰丸治肥人因醇酒濃味。
肺胃上口有痰生火者。
半夏一斤。
分作四分。
一分用生姜、黃連煮。
一分用知母、貝母煮。
一分用人參、杏仁煮。
一分用桔梗、桑皮煮。
各揀去餘藥。
單用半夏為末。
水糊丸。
汝言化痰丸治肺家老痰在于喉中。
咯之不出。
咽之不下者。
栝蒌杏仁海粉桔梗連翹五倍子香附蛤粉瓦楞子風化硝以姜汁少許。
和竹瀝搗入藥。
加蜜丸。
噙化。
或作小丸。
清茶下。
抑痰丸治痰結胸喉。
用此順降。
功與化痰丸相似。
而藥味簡要。
可摘入煎劑中用之。
栝蒌仁(一兩)貝母(六錢)半夏(三兩) 以蒸餅丸如麻子大。
每服百丸。
淡姜湯下。
黃栝蒌丸治食積痰飲。
胸膈脹悶。
吐痰如膠。
或五更發咳之症。
栝蒌半夏山楂神曲等分為末。
以栝蒌水丸。
竹瀝和淡姜湯下。
搜風化痰丸(丹溪)治風痰。
半身不遂。
歪斜蜷攣。
颠狂眩暈之症。
膽南星(二兩)僵蠶(一兩)白礬(一兩)天麻(一兩)荊芥(一兩)白附子陳皮辰砂(各五錢)半夏(一兩) 上為末。
姜汁丸。
以辰砂為衣。
每服四十丸。
淡姜湯下。
癱瘓症。
酒下。
稀涎散治風痰壅盛。
不語。
(方見中風) 千缗湯(大全) 半夏(七個)皂角(去弦皮)甘草(各一寸)生姜(如指大) 水煎。
黃芩利膈丸治熱痰。
眩暈。
嘈雜。
吞酸。
嘔吐。
咯痰青黃色者。
生黃芩炒黃芩(各一兩)半夏澤瀉黃連(各五錢)南星枳殼陳皮(各三錢)白術(二錢) 蒸餅丸。
星半蛤粉丸治濕痰。
倦怠痿弱。
瀉利腫脹。
上為咳嗽。
下為白濁之症。
南星半夏蒼術(九蒸洗)白術(各一兩)蛤粉(二兩)橘皮(一兩半) 神曲糊為丸。
姜湯下。
中和丸治濕熱氣痰。
蒼術黃芩半夏香附姜桂丸(潔古)治寒痰。
南星半夏官桂(各三兩) 為末。
蒸餅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姜湯下。
枳術丸治脾虛食積生痰。
(方見傷食) 六君子湯治氣虛挾痰之症。
(方見中風) 茯苓丸治中脘停痰伏飲。
手臂一肢麻木不舉。
不可作風症虛症治者。
此方主之。
半夏(二兩)茯苓(一兩)風化硝(二錢五分)枳殼(五錢) 姜汁、竹瀝和糊丸。
控涎丹治痰涎在心膈上下。
使人胸背手足頸項腰脅引痛。
有似癱瘓者。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 小胃丹上取胸膈之痰。
下利腸胃之痰。
胃弱者戒之。
甘遂(面裹水浸半日煮曬)大戟(長流水煮)芫花(醋拌瓦器内炒各五錢)大黃(酒蒸拌一兩五錢)黃柏(炒三兩) 粥丸。
此方與墜痰丸。
俱為脾家濕痰臌脹之劑。
可與沉香化氣丸相間服。
則不傷元氣而脹漸平。
墜痰丸治濕痰在脾胃成脹滿者。
用此下之。
黑牽牛枳實白礬樸硝枳殼牙皂蘿蔔汁丸。
每服五十丸。
雞鳴時服。
初則有糞。
後則有痰。
元氣實者。
每日一服。
元氣虛者。
間一日服。
以大腹和軟平複為度。
滾痰丸(王隐君)治一切壯實人痰滞腸胃。
變成諸般奇怪之症。
大黃(略蒸)黃芩(各八兩)青礞石(以焰硝同黃金色)沉香百藥煎(各五錢) 上為末。
滴水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清晨白湯下。
服後仰卧片時。
使藥氣少停膈上。
然後下行。
妊婦忌用。
瓜蒂散痰在膈上。
用此吐之。
瓜蒂(七枚)赤小豆(七粒)甘草(三分) 為末。
每服一錢。
或五分。
空心。
以齑汁或豆豉湯下。
鵝翎探吐。
令快為度。
潤字丸開結潤腸。
通痰去垢。
亦可為外感家秘結症。
代承氣湯功用。
橘紅(一兩)杏仁(二兩)牙皂(一兩)前胡天花粉枳實山楂肉(各二兩)甘草(三錢)槟榔(七錢)半夏(一兩)生地黃(十二兩) 水發丸。
空心。
白滾湯下二三錢。
白龍丸治酒積有痰。
半夏滑石茯苓白礬(等分) 神曲糊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