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症

關燈
症初起。

    不宜用白術。

    當以茯苓代之。

    若久而易感常發者。

    丸方中竟用白術以治痰之源。

     忿氣飲治忿怒太過。

    肝氣上升。

    肺氣不能降者。

     紫蘇半夏青皮陳皮大腹皮赤苓桑皮白芍藥木通甘草四七湯(和劑)治七情結成痰涎。

    狀如破絮梅核。

    在咽喉之間。

    或中脘痞滿。

    氣不舒快。

    痰涎壅盛。

    上下喘息。

    或呃逆惡心。

    兼治憂思過度。

    小便白濁者。

    以此藥下青州白丸子。

    最效。

     濃樸(九分)茯苓(一錢二分)半夏(一錢半)紫蘇(六分) 生姜。

    水煎服。

    治婦人惡阻。

    大效。

     木香化滞湯治氣食濕面。

    結于中脘。

    腹内微痛。

    心下痞。

    不思食。

     枳實(五分)柴胡(四分)木香(三分)陳皮(五分)甘草(一分)半夏草豆蔻(五分)當歸(二分)紅花(一分)生姜流氣飲子治心胸痞滿。

    膨脹嘔吐。

    面目四肢浮腫。

    二便閉塞。

    及憂思太過。

    郁結成疾。

    又治腳氣腫痛。

    上喘作脹。

    大便不通。

    及氣攻肩背胸脅。

    走注疼痛。

     蘇葉青皮當歸芍藥烏藥茯苓桔梗半夏川芎黃枳實(各一錢)甘草陳皮木香大腹皮槟榔防風枳殼(各五分) 生姜、棗子。

    水煎服。

     木香流氣飲(和劑)治清濁不分。

    膨脹浮腫。

    二便不利。

    口苦咽幹。

    但此方藥味太多。

    似難執定。

    用者因時制宜可也。

     半夏(制二兩)青皮濃樸(制)紫蘇香附(炒)甘草(炙各二斤)陳皮(二斤)肉桂蓬術(煨)丁香槟榔麥門冬(去心)木香草果(各六兩)木通(八兩)藿香白芷赤苓白術木瓜人參石菖蒲(各四兩)大腹皮(制六兩) 每服四錢。

    姜棗。

    水煎服。

     四炒枳殼丸治氣血内滞。

    胸腹膨脹。

     枳殼一斤。

    分四分。

    以蒼術、茴香、萊菔子、幹漆。

    各炒一分。

    令焦。

    揀去四味。

    止用枳殼。

    為末。

    将原四味煎汁。

     打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白湯下。

     推氣散平肝降氣。

     枳殼肉桂芍藥青皮燔蔥散(和劑)治冷氣不行。

    攻刺心腹。

     延胡索(三兩)肉桂幹姜(炮二兩)蒼術(炒八兩)甘草(炙八兩)砂仁丁皮槟榔(各四兩)三棱(煨)蓬術(煨)茯苓青皮(各六兩) 為末。

    每服二錢。

    蔥白煎服。

     鹽煎散治冷氣攻沖。

    胸脅刺痛。

    及脾胃虛冷。

    嘔吐瀉利。

     砂仁甘草茯苓草果肉果川芎茴香澄茄麥芽槟榔良姜枳殼濃樸陳皮羌活蒼術入鹽少許。

    煎服。

     栀子解郁方治氣有餘便是火之症。

    此藥能解五髒結氣。

    益少陰陰血。

     栀子一味。

    炒黑為末。

    以姜汁入湯同煎。

    飲之。

     凡郁熱症藥中。

    加姜炒山栀。

    其義實出于此。

     沉香化氣丸治氣郁久而成熱。

    便閉不通。

    用此潤下之。

     堅大黃黃芩沉香人參白術為末。

    入竹瀝、姜汁少許。

    為丸。

    淡姜湯下一錢。

     越鞠丸(丹溪)治氣郁久病。

    用此開郁清解。

     茅山蒼術(米泔炒)撫芎香附(各二兩)山栀(炒)神曲(各一兩五錢) 為末。

    滴水丸如綠豆大。

    白湯下百粒。

     以上諸方。

    治氣家有餘實症。

    若虛弱者。

    以後法治之。

     四君子湯治氣症脾胃虛而食少瀉多。

    脈虛濡。

    不可克削破氣者。

     六君子湯治氣症脈虛。

    屬脾虛挾痰者。

    (二方俱見中風) 生脈散治氣虛脈虛。

    (方見暑症) 歸脾湯治喜恐驚勞。

    氣散于内。

    并治房勞後着氣。

    厥逆不省。

    少頃複醒。

    而脈虛細者。

    用此養元。

    不可服破氣藥。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後着氣。

    或久病後氣逆不通。

    用此補氣而氣自行。

    (二方俱見中風) 觀音應夢散(夷堅志)治氣虛脈弱。

    喘呼不卧者。

     人參(一寸)胡桃(二枚) 水煎服。

    一方。

    加五味子、杏仁。

     理中湯治中風虛寒。

    餒弱不振。

    虛脹虛瀉。

    胸腹脹滿。

    按之濡而不硬者。

    (方見中寒) 八味丸治氣虛屬房勞傷腎。

    真火不能生脾土。

    因而腹脹足腫。

    腰痛溺短者。

    (方見中風) 養正丹(和劑)治上盛下虛。

    氣升不降。

    元陽虧損。

    氣短身羸。

    及中風涎潮。

    不省人事。

    傷寒陰盛。

    自汗唇青。

     婦人血氣久冷。

     水銀黑錫(去渣淨秤與水銀結砂子)朱砂(研)硫黃(研各一兩) 用鐵盞一隻。

    火上熔黑鉛成汁。

    下水銀。

    以柳條攪。

    次下朱砂攪。

    令不見星。

    放下少時。

    方入硫黃末。

    急攪成汁。

    和勻。

    如有焰起。

    以醋灑之。

    候冷取出。

    研極細。

    煮糯米糊丸綠豆大。

    每服三十丸。

    鹽湯棗湯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