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症
關燈
小
中
大
濕症大意
諸痙強直。
積飲痞滿。
霍亂吐下。
體重跗腫。
肉如泥。
按之不起。
皆屬濕土之氣。
地之濕氣。
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因于濕。
首如裹。
濕熱不攘。
大筋短。
小筋弛長。
短為拘。
弛長為痿。
(經文) 濕病内因 天之濕。
雨霧是也。
天本乎氣。
故先中肌表榮衛。
地之濕。
水泥是也。
地本乎形。
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
飲食之濕。
酒飲奶酪是也。
胃為水谷之海。
故傷乎脾胃。
有汗液之濕。
汗液亦氣化也。
止感乎外。
人氣之濕。
太陰濕土所化也。
乃動于中。
(準繩)大抵居濕涉水。
汗雨沾衣。
皆濕從外受者也。
若嗜飲酒面。
多食瓜果。
皆濕從内傷者也。
(醫鑒) 中濕外候 有脾胃素弱。
内蓄痰飲。
外觸水濕。
相搏而上沖。
重者令人涎潮壅塞。
頸強斜。
半身不遂。
與中風相似。
但脈沉緩沉細沉澀之不同。
(準繩)且濕氣傷人。
在上則頭重目黃。
鼻塞聲重。
在中則痞悶不舒。
在下則足胫跗腫。
在經絡則日晡發熱。
在肌肉則腫滿如泥。
在肢節則屈伸強硬。
在隧道則重着不移。
在皮膚則頑麻。
在氣血則倦怠。
在肺為喘滿咳嗽。
在脾為痰涎腫脹。
在肝為脅滿疝。
在腎為腰疼陰汗。
入腑則洩瀉腸鳴。
嘔吐淋濁。
入髒則昏迷不省。
直視鄭聲。
又濕家為病。
一身盡痛。
身如熏黃。
身重如闆夾為異耳。
(彙補) 濕挾寒熱 濕症之發。
必挾寒挾熱。
大概溺赤口渴。
為濕熱。
多患于黑瘦膏粱之人。
溺清不渴。
為寒濕。
多患于肥白淡薄之軀。
(彙補) 濕分内外 東南卑下。
山澤蒸氣。
濕從外入。
自下而上。
初宜汗散。
久宜滲洩。
西北地高。
外燥内濕。
不得宣越。
從内發外。
初宜利便。
久宜健脾。
然南北方土雖異。
其内外所感相似者有之。
不可執一施治。
(彙補) 濕症脈法 脈浮而緩。
濡而小者。
皆外濕。
沉而緩。
細而微者。
皆内濕。
又遲緩為寒濕。
洪緩為濕熱。
弦緩為風濕。
(彙補) 濕症總治 勢輕者。
宜燥濕。
勢重者。
宜利便。
在外宜微汗。
在内宜滲洩。
所貴乎上下分消其濕。
(入門)凡風藥可以勝濕。
洩小便可以引濕。
通大便可以逐濕。
吐痰涎可以祛濕。
濕而有熱。
苦寒之劑燥之。
濕而有寒。
辛熱之劑除之。
(時珍) 濕宜健脾 脾虛多中濕。
(陳無擇)脾本喜燥惡濕者也。
惟脾土衰弱。
失健運之堤防。
濕氣停聚不化。
使脹四肢。
漬透皮肉。
喘滿上逆。
昏不知人。
故治濕不知理脾。
非其治也。
(彙補) 濕宜利水 濕乃津液之屬。
随氣化而出者也。
清濁不分。
則濕氣内聚。
故治濕以利小便為上。
(彙補) 濕宜風藥 濕淫所勝。
助風以平之。
(經文)有陽氣不升。
濕邪内陷者。
當用升陽風藥以輔佐之。
不可過服淡滲。
重竭其氣。
(東垣) 治濕禁戒 凡濕家。
不可大下。
下之。
額汗出。
微喘或哕。
小便利者。
死。
不利不止者。
亦死。
(傷寒論) 用藥總法 主以四苓散。
在上。
加紫蘇、防風微汗之。
在中。
加蒼術、半夏、濃樸燥之。
在下。
加防己、木通利之。
挾風。
加羌活、獨活、本、防己散之。
挾寒。
加幹姜、肉桂、椒目、附子溫之。
挾熱。
加黃連、黃芩、山栀、黃柏清之。
(景明) 病氣實。
元氣虛者。
蒼白術同用之。
病氣元氣俱實者。
宜通
積飲痞滿。
霍亂吐下。
體重跗腫。
肉如泥。
按之不起。
皆屬濕土之氣。
地之濕氣。
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因于濕。
首如裹。
濕熱不攘。
大筋短。
小筋弛長。
短為拘。
弛長為痿。
(經文) 濕病内因 天之濕。
雨霧是也。
天本乎氣。
故先中肌表榮衛。
地之濕。
水泥是也。
地本乎形。
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
飲食之濕。
酒飲奶酪是也。
胃為水谷之海。
故傷乎脾胃。
有汗液之濕。
汗液亦氣化也。
止感乎外。
人氣之濕。
太陰濕土所化也。
乃動于中。
(準繩)大抵居濕涉水。
汗雨沾衣。
皆濕從外受者也。
若嗜飲酒面。
多食瓜果。
皆濕從内傷者也。
(醫鑒) 中濕外候 有脾胃素弱。
内蓄痰飲。
外觸水濕。
相搏而上沖。
重者令人涎潮壅塞。
頸強斜。
半身不遂。
與中風相似。
但脈沉緩沉細沉澀之不同。
(準繩)且濕氣傷人。
在上則頭重目黃。
鼻塞聲重。
在中則痞悶不舒。
在下則足胫跗腫。
在經絡則日晡發熱。
在肌肉則腫滿如泥。
在肢節則屈伸強硬。
在隧道則重着不移。
在皮膚則頑麻。
在氣血則倦怠。
在肺為喘滿咳嗽。
在脾為痰涎腫脹。
在肝為脅滿疝。
在腎為腰疼陰汗。
入腑則洩瀉腸鳴。
嘔吐淋濁。
入髒則昏迷不省。
直視鄭聲。
又濕家為病。
一身盡痛。
身如熏黃。
身重如闆夾為異耳。
(彙補) 濕挾寒熱 濕症之發。
必挾寒挾熱。
大概溺赤口渴。
為濕熱。
多患于黑瘦膏粱之人。
溺清不渴。
為寒濕。
多患于肥白淡薄之軀。
(彙補) 濕分内外 東南卑下。
山澤蒸氣。
濕從外入。
自下而上。
初宜汗散。
久宜滲洩。
西北地高。
外燥内濕。
不得宣越。
從内發外。
初宜利便。
久宜健脾。
然南北方土雖異。
其内外所感相似者有之。
不可執一施治。
(彙補) 濕症脈法 脈浮而緩。
濡而小者。
皆外濕。
沉而緩。
細而微者。
皆内濕。
又遲緩為寒濕。
洪緩為濕熱。
弦緩為風濕。
(彙補) 濕症總治 勢輕者。
宜燥濕。
勢重者。
宜利便。
在外宜微汗。
在内宜滲洩。
所貴乎上下分消其濕。
(入門)凡風藥可以勝濕。
洩小便可以引濕。
通大便可以逐濕。
吐痰涎可以祛濕。
濕而有熱。
苦寒之劑燥之。
濕而有寒。
辛熱之劑除之。
(時珍) 濕宜健脾 脾虛多中濕。
(陳無擇)脾本喜燥惡濕者也。
惟脾土衰弱。
失健運之堤防。
濕氣停聚不化。
使脹四肢。
漬透皮肉。
喘滿上逆。
昏不知人。
故治濕不知理脾。
非其治也。
(彙補) 濕宜利水 濕乃津液之屬。
随氣化而出者也。
清濁不分。
則濕氣内聚。
故治濕以利小便為上。
(彙補) 濕宜風藥 濕淫所勝。
助風以平之。
(經文)有陽氣不升。
濕邪内陷者。
當用升陽風藥以輔佐之。
不可過服淡滲。
重竭其氣。
(東垣) 治濕禁戒 凡濕家。
不可大下。
下之。
額汗出。
微喘或哕。
小便利者。
死。
不利不止者。
亦死。
(傷寒論) 用藥總法 主以四苓散。
在上。
加紫蘇、防風微汗之。
在中。
加蒼術、半夏、濃樸燥之。
在下。
加防己、木通利之。
挾風。
加羌活、獨活、本、防己散之。
挾寒。
加幹姜、肉桂、椒目、附子溫之。
挾熱。
加黃連、黃芩、山栀、黃柏清之。
(景明) 病氣實。
元氣虛者。
蒼白術同用之。
病氣元氣俱實者。
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