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症

關燈
利之。

    五子五皮飲、導水丸、舟車丸是也。

    病氣元氣俱虛者。

     培補之。

    六君子湯、金匮腎氣丸是也。

     【附:風濕】 傷濕又兼風。

    名曰風濕。

    因汗出當風。

    久坐濕地所緻。

    其症頭汗面黃。

    遍身重着。

    骨節煩疼發熱。

    至日晡轉劇。

    不嘔不渴。

    惡風不欲近衣。

    身有微汗。

    小便不利。

    大便亦難。

    脈浮虛而澀。

    症與傷寒相似。

    但脈不同耳。

    宜微解之。

    不可大汗。

    當用羌活勝濕湯。

    若解表後。

    自汗多而身仍疼重者。

    防己黃湯。

    (傷寒書) 【附:寒濕】 傷濕又兼寒。

    名曰寒濕。

    因先受濕氣。

    又傷生冷。

    其症頭汗身痛。

    遍身拘急。

    不能轉側。

    近之則痛劇。

    遍身無汗。

    小便不利。

    症與風濕相似。

    但大便轉洩耳。

    宜滲濕湯主之。

    帶表。

    五積交加散。

    裡寒。

    附子理中湯。

    寒多浮腫者。

    術附湯。

    (傷寒書) 【附:濕痹】 傷濕而兼風寒。

    名曰濕痹。

    其症頭痛脊強。

    惡寒發熱。

    關節疼痛而煩。

    皮膚麻木。

    重着不移。

    脈沉而細。

    (仲景) 宜新制蠲痹湯主之。

     【附:濕熱】 濕者土之氣。

    土者火之子。

    濕病多自熱生。

    蓋火熱能生濕土也。

    (良方)故六氣之中。

    濕熱為病。

    十居八九。

    (丹溪) 凡為疸為黃。

    為腫為脹。

    為痞為瀉。

    為淋為濁。

    為帶下。

    體重腫痛。

    為膿瘡。

    痢疾後重。

    皆濕熱所緻也。

    當分治之。

    如濕勝者。

    宜清其濕。

    熱勝者。

    宜清其熱。

    夫濕勝其熱。

    不可以熱治而用寒藥。

    使濕愈重。

    熱勝濕者。

    不可以濕治而用燥藥。

    使熱愈甚也。

    然則初受濕者。

    當以利水為要。

    使濕不緻成熱也。

    久而濕化為熱者。

    當以清熱為要。

    使熱不緻蒸濕也。

    (彙補) 濕症選方 四苓散治濕氣在中。

    清濁混亂。

    小便短少。

    大便溏瀉。

     白術(一錢)茯苓澤瀉(各一錢半)豬苓(一錢) 水煎服。

     平胃散治不服水土。

    脾胃脹瀉。

    (方見暑症) 除濕湯治脾虛停濕。

    腰腳重腫。

    大便瀉。

    小便澀。

     半夏濃樸蒼術(炒各二兩)藿香陳皮茯苓(各一兩)甘草(七錢)白術(生用一兩) 為末。

    每服四錢。

    姜湯下。

     清熱滲濕湯治濕病兼熱。

    口渴。

    小便少而黃濁。

     黃連赤茯苓澤瀉黃柏(各一錢)蒼術白術(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水煎服。

     和劑滲濕湯治濕病兼寒。

    口不渴。

    小便短少而不黃。

    胸腹滿。

    食不化。

     蒼術白術甘草(炙各一兩)茯苓幹姜(炮各二兩)橘紅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

    生姜一片。

    煎服。

     六君子湯治濕症脾虛。

    病氣元氣俱虛者。

    (方見中風) 金匮腎氣丸治脾腎虛而濕不化者。

     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附子桂枝導水丸(河間)治濕熱。

    通二便。

    必高燥之地。

    濕熱之病。

    強實之人。

    若柔弱之軀。

    淡素之家。

    寒濕之病。

    必不可服。

     大黃(二兩)黃芩(一兩)滑石牽牛(各四兩) 水丸。

    綠豆大。

    溫湯下二十丸。

     舟車丸(河間)治濕勝氣實。

    内脹外腫。

    大便後重。

    小便赤澀。

     牽牛(頭末四兩)大戟甘遂芫花大黃(各二兩)青皮陳皮木香槟榔(各半兩)輕粉(一錢) 取蠱。

    加蕪荑半兩為末。

    水丸麻子大。

    空心服三丸。

    如不行。

    加二丸。

    至快利為度。

     羌活勝濕湯(東垣)治外感濕氣。

    頭身重痛。

     羌活獨活本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川芎(二分)蔓荊子(三分) 水煎。

     防己黃湯(仲景)治風濕自汗。

    身疼而重。

    脈浮。

     防已(一錢)白術(七分半)黃(一錢二分)甘草(五分) 姜四片。

    棗一枚。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