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暑之為氣。
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
在人髒為心。
故暑者。
相火行令也。
夏月人感之。
自口齒而入。
傷心胞絡之經。
(賈元良) 内因 有素虛衛弱。
縱暑中傷者。
必兼内傷之病。
有素壯盛。
暑氣偶侵者。
必兼外感之形。
故自襲暑氣而言。
曰中暑。
自被日逼而言。
曰中。
(入門) 外候 因于暑。
汗煩喘渴。
靜則多言。
體若燔炭。
汗出而散。
(内經)暑之中人。
先着心胞。
則為頭疼身熱。
自汗心煩。
口渴面垢而已。
餘症皆後傳變。
入肝則眩暈頑麻。
入脾則昏睡不覺。
入肺則喘嗽痿蹶。
入腎則消渴煩躁。
其暑邪歸心。
則神昏卒倒也。
(入門) 中暑 中暑者。
深居密室。
先受暑氣。
又為房室之陰寒所遏。
靜而得之。
傷心脾二經。
外症汗退場門渴。
背微惡寒。
身熱頭痛。
面垢煩躁。
其脈弦細芤遲。
又有心煩浮熱而扪之似無。
灑淅無汗。
或微有冷汗。
小便已則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
小有勞。
身即發熱。
此乃時令之火郁極于内。
心胞之陽不行于外。
則榮衛之開阖不調。
所以腠理開則灑然寒。
腠理閉則熱而悶也。
宜清解暑熱為主。
香薷飲、六和湯。
加幹葛。
(彙補) 中 中者。
由勞役辛苦于田野道途。
動而得之。
傷足太陽膀胱經。
重者昏迷卒倒。
輕者頭疼惡熱。
發熱煩躁。
扪之肌膚大熱。
唇幹舌赤。
前闆齒燥。
大渴引飲。
汗雨大洩。
無氣以動。
無氣以言。
脈洪大浮數而虛豁。
此天暑外傷。
疏洩肺氣。
宜清熱養津為主。
人參白虎湯。
加麥冬、花粉。
(彙補) 傷暑 傷暑者。
禀質素弱。
不任外邪。
故略感即病。
比中暑稍輕。
當分三法治之。
若日間發熱。
夜分乃涼。
自汗倦怠。
食少脈虛。
此暑傷元氣。
宜清暑益氣湯。
若頭脹眩暈。
周身煩躁。
膚如針刺。
或兼赤腫。
此暑傷肉分。
宜六和湯。
若咳嗽煩渴。
寒熱盜汗。
脈數不減。
此暑傷肺經。
宜甘桔湯。
加黃芩、山栀、麥門冬、丹皮、貝母。
(彙補) 冒暑 冒暑者。
禀氣充實。
但不辭辛苦。
暑熱冒于肌表。
而複傳于裡以成暑病也。
其候腹痛水瀉。
小便短赤。
口渴欲飲。
惡心嘔吐。
有時眩暈。
心煩躁熱。
胃與大腸受之。
(繩墨)宜胃苓散。
加藿香。
或六一散。
又有内傷飲食。
外着暑氣而成暑濕傷脾之病者。
其候腹痛作瀉。
瀉下黃糜。
口渴溺熱。
宜理脾清暑。
平胃散。
加連、通、曲、瀉。
(彙補) 伏暑 伏暑者。
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
熱傷氣而不傷形。
旬月莫覺。
變出寒熱不定。
體倦神昏。
頭重潮熱。
甚或霍亂吐瀉。
膨脹中滿。
瘧痢斑黃。
腹痛下血等症。
消暑丸主之。
亦有夏月曬衣。
遽藏箱櫃。
炎蒸未退。
雖移他時。
偶爾開視。
體憊之人。
亦能染之。
不可不知。
(彙補) 暑風 暑風由沖斥道途。
中暑熱極。
火盛金衰。
木旺生風。
脾土受邪。
故卒然昏倒。
手足搐搦。
内擾神舍。
志識不清。
而瞀悶無知。
宜清時令之火。
則金清而木有制。
開郁悶之痰。
則神安而氣自甯。
慎勿以風藥誤治。
(良方)連薷飲。
加薄荷、荊芥。
若其人先有痰熱在内。
外又感暑而成昏冒者。
可用吐法。
蓋吐中有發越之義也。
(彙補) 暑厥 暑厥者。
即暑病兼手足厥冷。
與傷寒發厥義同。
(入門)大概兼惡寒發熱而漸
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
在人髒為心。
故暑者。
相火行令也。
夏月人感之。
自口齒而入。
傷心胞絡之經。
(賈元良) 内因 有素虛衛弱。
縱暑中傷者。
必兼内傷之病。
有素壯盛。
暑氣偶侵者。
必兼外感之形。
故自襲暑氣而言。
曰中暑。
自被日逼而言。
曰中。
(入門) 外候 因于暑。
汗煩喘渴。
靜則多言。
體若燔炭。
汗出而散。
(内經)暑之中人。
先着心胞。
則為頭疼身熱。
自汗心煩。
口渴面垢而已。
餘症皆後傳變。
入肝則眩暈頑麻。
入脾則昏睡不覺。
入肺則喘嗽痿蹶。
入腎則消渴煩躁。
其暑邪歸心。
則神昏卒倒也。
(入門) 中暑 中暑者。
深居密室。
先受暑氣。
又為房室之陰寒所遏。
靜而得之。
傷心脾二經。
外症汗退場門渴。
背微惡寒。
身熱頭痛。
面垢煩躁。
其脈弦細芤遲。
又有心煩浮熱而扪之似無。
灑淅無汗。
或微有冷汗。
小便已則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
小有勞。
身即發熱。
此乃時令之火郁極于内。
心胞之陽不行于外。
則榮衛之開阖不調。
所以腠理開則灑然寒。
腠理閉則熱而悶也。
宜清解暑熱為主。
香薷飲、六和湯。
加幹葛。
(彙補) 中 中者。
由勞役辛苦于田野道途。
動而得之。
傷足太陽膀胱經。
重者昏迷卒倒。
輕者頭疼惡熱。
發熱煩躁。
扪之肌膚大熱。
唇幹舌赤。
前闆齒燥。
大渴引飲。
汗雨大洩。
無氣以動。
無氣以言。
脈洪大浮數而虛豁。
此天暑外傷。
疏洩肺氣。
宜清熱養津為主。
人參白虎湯。
加麥冬、花粉。
(彙補) 傷暑 傷暑者。
禀質素弱。
不任外邪。
故略感即病。
比中暑稍輕。
當分三法治之。
若日間發熱。
夜分乃涼。
自汗倦怠。
食少脈虛。
此暑傷元氣。
宜清暑益氣湯。
若頭脹眩暈。
周身煩躁。
膚如針刺。
或兼赤腫。
此暑傷肉分。
宜六和湯。
若咳嗽煩渴。
寒熱盜汗。
脈數不減。
此暑傷肺經。
宜甘桔湯。
加黃芩、山栀、麥門冬、丹皮、貝母。
(彙補) 冒暑 冒暑者。
禀氣充實。
但不辭辛苦。
暑熱冒于肌表。
而複傳于裡以成暑病也。
其候腹痛水瀉。
小便短赤。
口渴欲飲。
惡心嘔吐。
有時眩暈。
心煩躁熱。
胃與大腸受之。
(繩墨)宜胃苓散。
加藿香。
或六一散。
又有内傷飲食。
外着暑氣而成暑濕傷脾之病者。
其候腹痛作瀉。
瀉下黃糜。
口渴溺熱。
宜理脾清暑。
平胃散。
加連、通、曲、瀉。
(彙補) 伏暑 伏暑者。
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
熱傷氣而不傷形。
旬月莫覺。
變出寒熱不定。
體倦神昏。
頭重潮熱。
甚或霍亂吐瀉。
膨脹中滿。
瘧痢斑黃。
腹痛下血等症。
消暑丸主之。
亦有夏月曬衣。
遽藏箱櫃。
炎蒸未退。
雖移他時。
偶爾開視。
體憊之人。
亦能染之。
不可不知。
(彙補) 暑風 暑風由沖斥道途。
中暑熱極。
火盛金衰。
木旺生風。
脾土受邪。
故卒然昏倒。
手足搐搦。
内擾神舍。
志識不清。
而瞀悶無知。
宜清時令之火。
則金清而木有制。
開郁悶之痰。
則神安而氣自甯。
慎勿以風藥誤治。
(良方)連薷飲。
加薄荷、荊芥。
若其人先有痰熱在内。
外又感暑而成昏冒者。
可用吐法。
蓋吐中有發越之義也。
(彙補) 暑厥 暑厥者。
即暑病兼手足厥冷。
與傷寒發厥義同。
(入門)大概兼惡寒發熱而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