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寒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寒氣客于五髒。厥逆上出。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複返則、生矣。(内經)
病因
中寒之症。不拘冬夏。或外中天地之寒。或内受飲食之冷。元陽既虛。膚腠空豁。寒邪直入三陰之經。其病驟發。非若傷寒之内有郁熱。與邪相拒。循經漸入之緩也。(安道)
見證
其症卒然戰栗。面青切牙。吐瀉腹痛。或四肢冰冷。或手足攣蜷。或昏迷僵直。身涼不熱。或有微熱而不渴。
倦于言動者是也。
中分三陰
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寒中厥陰。則小腹至陰疼痛。(機要)
死症
如環口唇青。冷過肘膝。舌縮囊卷。脈絕者。須臾即死。又中寒。無汗者吉。有汗者死。(入門)凡跌撲鬥毆。輕生投水而中寒。以及房欲勞力。涉水而中寒者。皆難治。(缵論)
脈法
中寒脈沉緩者。屬太陰。沉細。屬少陰。沉遲。屬厥陰。(仲景)緊澀者。為寒邪外中。代散者。為陽氣内脫。(彙補)
總治
陽虛陰盛。宜溫中散寒。補暖下元。則陽氣來複。而寒邪自消。(彙補)
急救治
倉卒之際。難分經絡。急煎姜汁。熱酒和勻灌下。更用蔥餅熨臍輪。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脈漸漸應手。四肢微暖者生。若脈不還者死。脈暴出者亦死。
凍死人。用硫黃、半夏、皂角各一字。加麝香末。填臍中。放蔥餅于上。以熨鬥盛火熨之。蔥爛再易。得暖氣入腹漸醒為度。或以灰炒暖。盛囊中。熨心頭。冷即易。數次後。若眼開。始進酒漿。或米飲。不醒者以艾炙門牙縫。候喊聲出。即可救矣。若不先溫其心。即用火烘。冷與火搏。必死。又凍僵人未醒。勿以熱湯灌之。(瀕湖)
用藥
主以理中湯。加半夏、蒼術、濃樸、陳皮、木香。如腹痛。加吳茱萸。嘔吐。加藿香。卵縮無脈。加人參、附子。
肢節痛。加桂枝。足膝冷。加肉桂。若陰極發躁。煩擾不甯。口雖渴而不咽水。面雖赤而兩足寒。脈雖數而重按空豁者。将前藥煎好。浸水中。冷服之。不拒格矣。若不知此。誤以口渴面赤煩躁。認是陽症。妄投寒涼者死。蓋周身無根之火得水擊而走散也。設倥偬之時。不敢擅用參、附。先以二陳加蒼白二術、濃樸、炮姜、吳茱煎服。
則吐利止而痛自除。尤為穩當。然後審元氣虛實而調之。庶無瘥謬也。
【附:外感陰毒】
陰毒者受天地殺厲之氣。入三陰經而成病。比中寒稍輕。其症頭痛惡寒。面目青黑。咽喉疼痛。身如被杖。
手足清冷。短氣不得息。四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用發表之劑。升麻鼈甲湯去蜀椒雄黃主之。(仲景)
【附:内傷真陰】
内傷真陰症。因房勞傷腎。生冷傷脾。内既伏陰。外又感寒。比之中寒更重。亦有傷寒陽症。過服涼藥而變成者。其症五六日後。漸見精神恍惚。身倦懶言。頭額手背。冷汗時出。舌上生胎。淡黑冷滑。心下結硬如石。
四肢寒冷如冰。唇青甲黑。鼻如煙煤。腹痛吐利。咽痛睛疼。身如被杖。囊縮舌卷。宜溫經之劑。回陽散、返陰丹。并外灸丹田氣海兩穴數壯。(活人書)
中寒選方
理中湯治氣虛中寒。腹痛吐瀉。厥冷倒仆。脈沉遲者。
幹姜(炮)白術(各二錢半)甘草(一錢)
水煎服。陰躁者。水中浸冷服之。加參、附。名參附理中湯。
四逆湯治中寒厥冷。脈細。舌卷囊縮。
附子(制一枚)幹姜(一兩半)人參(二兩)甘草(二兩)
水三升。煎升三合。分三服。
三建湯治中寒六脈不到。而太沖陽尚未絕者。
川烏附子天雄(等分)
生姜。水煎。
五積散(和劑)治中寒輕症。未離于表。頭疼身痛。惡寒。腹痛吐瀉。脈遲者。
白芷茯苓半夏當歸川芎甘草肉桂芍藥(各三兩)枳殼(炒)麻黃(去根節)陳皮(各六兩)桔梗(二兩)
濃樸(姜炒)幹姜(各四兩)蒼術(二十四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三莖。煎七分服。
麻附細辛湯(仲景)治寒中少陰。脈沉細。足冷。反發熱而惡寒者。
麻黃細辛(各四錢)附子(二錢半)
水煎。
升麻鼈甲湯去蜀椒雄黃方(仲景)治外感天地毒氣。入陰經而發病者。
甘草桂枝升麻當歸鼈甲水煎。溫服。覆取微汗為度。
回陽散用附子二枚。炮制為末。生姜酒和勻調服。
返陰丹硫黃(五兩)附子幹姜桂心(各半兩)硝石玄精石(各二兩)
為末。糊丸。艾湯下。
寒氣客于五髒。厥逆上出。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複返則、生矣。(内經)
病因
中寒之症。不拘冬夏。或外中天地之寒。或内受飲食之冷。元陽既虛。膚腠空豁。寒邪直入三陰之經。其病驟發。非若傷寒之内有郁熱。與邪相拒。循經漸入之緩也。(安道)
見證
其症卒然戰栗。面青切牙。吐瀉腹痛。或四肢冰冷。或手足攣蜷。或昏迷僵直。身涼不熱。或有微熱而不渴。
倦于言動者是也。
中分三陰
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寒中厥陰。則小腹至陰疼痛。(機要)
死症
如環口唇青。冷過肘膝。舌縮囊卷。脈絕者。須臾即死。又中寒。無汗者吉。有汗者死。(入門)凡跌撲鬥毆。輕生投水而中寒。以及房欲勞力。涉水而中寒者。皆難治。(缵論)
脈法
中寒脈沉緩者。屬太陰。沉細。屬少陰。沉遲。屬厥陰。(仲景)緊澀者。為寒邪外中。代散者。為陽氣内脫。(彙補)
總治
陽虛陰盛。宜溫中散寒。補暖下元。則陽氣來複。而寒邪自消。(彙補)
急救治
倉卒之際。難分經絡。急煎姜汁。熱酒和勻灌下。更用蔥餅熨臍輪。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脈漸漸應手。四肢微暖者生。若脈不還者死。脈暴出者亦死。
凍死人。用硫黃、半夏、皂角各一字。加麝香末。填臍中。放蔥餅于上。以熨鬥盛火熨之。蔥爛再易。得暖氣入腹漸醒為度。或以灰炒暖。盛囊中。熨心頭。冷即易。數次後。若眼開。始進酒漿。或米飲。不醒者以艾炙門牙縫。候喊聲出。即可救矣。若不先溫其心。即用火烘。冷與火搏。必死。又凍僵人未醒。勿以熱湯灌之。(瀕湖)
用藥
主以理中湯。加半夏、蒼術、濃樸、陳皮、木香。如腹痛。加吳茱萸。嘔吐。加藿香。卵縮無脈。加人參、附子。
肢節痛。加桂枝。足膝冷。加肉桂。若陰極發躁。煩擾不甯。口雖渴而不咽水。面雖赤而兩足寒。脈雖數而重按空豁者。将前藥煎好。浸水中。冷服之。不拒格矣。若不知此。誤以口渴面赤煩躁。認是陽症。妄投寒涼者死。蓋周身無根之火得水擊而走散也。設倥偬之時。不敢擅用參、附。先以二陳加蒼白二術、濃樸、炮姜、吳茱煎服。
則吐利止而痛自除。尤為穩當。然後審元氣虛實而調之。庶無瘥謬也。
【附:外感陰毒】
陰毒者受天地殺厲之氣。入三陰經而成病。比中寒稍輕。其症頭痛惡寒。面目青黑。咽喉疼痛。身如被杖。
手足清冷。短氣不得息。四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用發表之劑。升麻鼈甲湯去蜀椒雄黃主之。(仲景)
【附:内傷真陰】
内傷真陰症。因房勞傷腎。生冷傷脾。内既伏陰。外又感寒。比之中寒更重。亦有傷寒陽症。過服涼藥而變成者。其症五六日後。漸見精神恍惚。身倦懶言。頭額手背。冷汗時出。舌上生胎。淡黑冷滑。心下結硬如石。
四肢寒冷如冰。唇青甲黑。鼻如煙煤。腹痛吐利。咽痛睛疼。身如被杖。囊縮舌卷。宜溫經之劑。回陽散、返陰丹。并外灸丹田氣海兩穴數壯。(活人書)
中寒選方
理中湯治氣虛中寒。腹痛吐瀉。厥冷倒仆。脈沉遲者。
幹姜(炮)白術(各二錢半)甘草(一錢)
水煎服。陰躁者。水中浸冷服之。加參、附。名參附理中湯。
四逆湯治中寒厥冷。脈細。舌卷囊縮。
附子(制一枚)幹姜(一兩半)人參(二兩)甘草(二兩)
水三升。煎升三合。分三服。
三建湯治中寒六脈不到。而太沖陽尚未絕者。
川烏附子天雄(等分)
生姜。水煎。
五積散(和劑)治中寒輕症。未離于表。頭疼身痛。惡寒。腹痛吐瀉。脈遲者。
白芷茯苓半夏當歸川芎甘草肉桂芍藥(各三兩)枳殼(炒)麻黃(去根節)陳皮(各六兩)桔梗(二兩)
濃樸(姜炒)幹姜(各四兩)蒼術(二十四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三莖。煎七分服。
麻附細辛湯(仲景)治寒中少陰。脈沉細。足冷。反發熱而惡寒者。
麻黃細辛(各四錢)附子(二錢半)
水煎。
升麻鼈甲湯去蜀椒雄黃方(仲景)治外感天地毒氣。入陰經而發病者。
甘草桂枝升麻當歸鼈甲水煎。溫服。覆取微汗為度。
回陽散用附子二枚。炮制為末。生姜酒和勻調服。
返陰丹硫黃(五兩)附子幹姜桂心(各半兩)硝石玄精石(各二兩)
為末。糊丸。艾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