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

關燈
厥者。

    為心脾中暑症。

    不惡寒。

    但惡熱而漸厥者。

    為膀胱中症。

    若夫但惡寒不發熱而漸厥者。

    又為夏月感寒陰症。

    不與暑症同類也。

    (彙補) 絞腸痧 絞腸痧者。

    暑郁中焦。

    腹痛連心。

    上下攻絞。

    不得吐瀉。

    或手足皆冷。

    乃腸絞縮腹。

    須臾殺人。

    急用生熟水調白礬三錢。

    少頃探吐。

    去其暑毒即安。

    或刺委中穴。

    及指爪甲。

    令出血。

    如胸背四肢發紅點者。

    以菜油燈火遍之。

    (彙補) 暑病脈法 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内經)或浮大而散。

    或弦細芤遲。

    (雜着)夫暑之症。

    與夏月熱病往往相似。

    但暑脈或洪或虛。

    重按無力。

    熱病脈盛弦長。

    重按有力。

    即或有熱病發于陰經。

    其脈沉小。

    非若暑脈之見于浮分也。

    (彙補) 暑病治法 暑乃六淫中無形之火。

    大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

    (奇效良方)中暑宜解暑和中。

    中宜瀉火益元。

    傷暑宜補元氣。

    冒暑宜清利二便。

    (彙補) 治暑三禁 若發汗。

    則惡寒愈甚。

    若溫針。

    則發熱愈甚。

    若下之。

    則淋澀愈甚。

    (仲景) 中救法 道途卒倒。

    急扶陰涼幹處。

    掬道上熱土。

    放臍間。

    撥開作竅。

    令人尿其中。

    後用姜蒜嚼爛。

    以滾水童便送下。

     不可灌涼水。

    入腹即死。

    外用布蘸沸湯。

    摩心腹臍下。

    (入門) 雜症宜辨 夏月出汗太過。

    則津液傷。

    筋骨失養。

    或痛或渴。

    不可便作暑治。

    即卒倒不省。

    亦有氣郁生痰而厥者。

    有勞役色欲并傷而厥者。

    有食滞太陰清濁痞隔而厥者。

    豈可盡作暑症。

    如果沖斥道途。

    勞役而中。

    身熱脈虛。

     方可以暑風暑厥治之。

    (三錫) 用藥總法 暑症主以香薷飲。

    嘔惡。

    加半夏、藿香。

    身熱。

    加黃芩。

    口渴。

    加幹葛。

    若舌幹口燥。

    去半夏。

    用花粉、麥冬。

    燥甚者。

    用石膏、知母。

    若腹痛胸滿嘔吐者。

    不用石膏、知母、花粉、黃芩、麥冬。

    宜枳殼、木香。

    若飽脹而兼瀉。

    又不可用枳殼。

    宜濃樸代之。

    凡夏月瀉洩。

    幹葛為要藥。

    暑火瀉者。

    加黃連。

    瀉而脹者。

    加蒼術、濃樸。

    瀉而虛者。

    加白術、芍藥。

    暑食瀉者。

    加神曲、煨木香。

    暑濕瀉者。

    加蒼術、木通、澤瀉。

    并加幹葛為佐。

    小便赤澀。

    須加木通、澤瀉。

    煩躁。

    加山栀、辰砂。

    煩嘔。

    用竹茹。

    暑症初起。

    汗多面赤者。

    不可即用黃固表。

    恐滞邪氣也。

    暑清則汗自止。

    惟日久面色枯白。

    脈虛自汗。

    方可以參斂之。

    暑症初起。

    脈細或遲者。

    多有暑濕痰食壅滞而緻。

    不可即用參、術、姜、桂。

    但當疏理中氣。

    脈自起耳。

    惟舌色唇色淡白灰黯者。

    方可用溫散之劑。

    至于虛人着暑。

    病氣元氣俱虛者。

    宜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

    切不可過投克伐寒涼。

    設或太過。

    變現陰寒症者。

    宜用理中湯溫之。

    乃舍時從症法也。

    大抵心脾中暑。

    可飲鮮藿香湯。

    膀胱中。

    可飲西瓜汁。

    以上諸法。

    皆治暑之方。

    若在暑月而内挾勞役生冷。

    外挾風露寒濕者。

    詳列後條。

    (彙補) 【附:疰夏】 天地五行。

    更疊衰旺。

    人之髒氣亦應之。

    四月屬巳。

    五月屬午。

    為火。

    火太旺則金衰。

    六月屬未為土。

    土火交旺則水衰。

    (丹溪)金水兩衰。

    不能滋生。

    所以童男少女虛弱之人。

    每遇春夏之交。

    日長暴暖。

    患頭眩眼黑。

    或頭脹痛。

    身倦腳軟。

    身熱食少。

    心煩躁擾。

    自汗盜汗。

    名曰疰夏。

    此皆時令之火為患。

    非納涼受暑而病也。

    久而不治。

    乃勞怯之根。

    宜滋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