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症

關燈


    使脾土轉生肺金。

    肺金轉生腎水。

    乃為根本之治。

    (立齋) 【附:煎厥說】 人身腎與膀胱。

    竭絕于巳午之際。

    (孫真人)故倦怠欲睡。

    痿弱無力。

    爾時即宜補益。

    (彙補)若或勞役犯房。

    精血内耗。

    陰火沸騰。

    緻目盲不明。

    耳閉不聰。

    舉動懶倦。

    失其常度。

    五心煩熱。

    如火燔灼。

    名曰煎厥。

    (内經)此亦虛弱之症。

    所以古人夏月必獨宿遠酒色者。

    良有意也。

     【附:濕溫】 濕溫者。

    亦外感病中之一症也。

    因先傷濕而又傷暑。

    濕與熱搏。

    病在心脾二經。

    其症惡寒壯熱。

    頭目痛。

    胸腹滿。

    口雖渴而不能飲冷。

    多汗妄言。

    不省人事。

    兩胫逆冷。

    其脈寸濡而弱。

    尺小而急者是也。

    宜茯苓二術湯加減。

    不可汗下。

    誤汗。

    則不能言。

    耳聾嘔惡。

    身變赤色。

    不知痛處者。

    名曰重。

    死。

    誤下。

    則頭汗喘急。

    二便不止者。

    亦死。

    (傷寒書) 暑症選方 香藿飲治暑症。

    頭脹身熱。

    嘔惡吐利。

    心煩口渴。

     香薷(二斤)白扁豆(炒半斤)濃樸(姜炒半斤) 每服三錢。

    煎後。

    沉冷服。

    加黃連。

    名黃連香薷飲。

    加陳皮、人參、白術、黃、木瓜、甘草。

    名十味香薷飲。

     六和湯(澹寮)治伏暑霍亂吐瀉。

    或寒熱。

    或痢疾。

     香薷(二錢)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各五錢)赤苓藿香扁豆(姜炒)濃樸(姜炒)木瓜(一錢)生姜(五片)棗(一枚) 水煎服。

     消暑丸(和劑)治伏暑。

    口渴引飲。

    脾胃不調。

     半夏生甘草茯苓為末。

    姜汁煮糊丸。

    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熱湯下。

     清暑益氣湯(東垣)治脾胃不足。

    傷暑伏暑之症。

     黃(一錢)蒼術(一錢)升麻(一錢)人參(七分)白術(五分)陳皮(五分)神曲(五分)澤瀉(五分)甘草(二分)黃柏(三分鹽炒)葛根(三分)青皮(二分)當歸(二分)麥冬(四分)五味子(五粒) 水二盞。

    煎一半。

    溫服。

     生脈散(孫真人)治元氣不足。

    脾胃衰弱。

    脈虛無力之暑症。

    并治疰夏之疾。

     人參麥門冬北五味水一鐘。

    煎服。

     六味地黃丸(仲景)腎水不足人。

    夏月宜常服之。

    以壯水之主而制陽光。

    (方見中風) 平胃散治夏月暑食傷脾諸症。

     茅山蒼術紫濃樸陳皮甘草為末。

    砂仁湯下。

    此方亦可紅糖丸。

    小兒夏月每晨服一丸。

    代肥兒丸方。

     胃苓散健脾利水。

    為水瀉要藥。

     即五苓散合平胃散。

     大順散(和劑)治避暑着寒。

    生冷傷脾。

    嘔吐霍亂。

     甘草幹姜杏仁肉桂為末。

    每服二錢。

    水煎。

    溫服。

    如煩躁。

    井花水調服。

     理中湯治服暑藥過度寒涼。

    傷脾變陰寒症者。

    (方見中寒) 升陽湯治夏月感寒症。

     羌活藿香蒼術蘇葉濃樸陳皮幹葛生姜清燥湯(方見似中風)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冷香飲子(方見霍亂) 人參白虎湯(仲景)治中。

    大熱大渴大汗。

    煩躁喘促。

     石膏(半熟三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五分)人參(一錢)粳米(一撮)竹葉(十片) 水煎服。

     益元散(河間)治冒暑。

    口渴溺澀。

    自汗身熱。

     滑石(水飛六兩)甘草(一兩) 為末。

    每服三錢。

    白湯調下。

    此方一名天水散。

    又名六一散。

    加薄荷。

    名雞蘇散。

    加青黛。

    名碧玉散。

     加辰砂。

    名辰砂益元散。

     辰砂五苓散(金匮)治水瀉煩躁。

    口渴溺赤。

     豬苓(七錢半)澤瀉(一兩二錢)茯苓(七錢半)白術(七錢半)肉桂(五錢)辰砂(五錢) 為末。

    燈心湯調方寸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