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中風

關燈
中風之有真假。

    限南北而分治者。

    不過曰病有标本。

    初無二途。

    如百病中。

    俱有因有證。

    蓋因為本。

    而病為标。

    古人尚論。

    僅言其證。

    三賢析論。

    并道其因。

    緣西北土地高寒。

    風氣剛猛。

    真氣空虛。

    卒為所中。

    名曰真中。

     已列前幅。

    頗詳審矣。

    若夫大江以南。

    兩浙八閩。

    及滇南鬼方之域。

    天地之風氣既殊。

    人之禀質亦異。

    且肥人氣居于表。

    瘦人陰虧于内。

    肥人多痰。

    瘦人多火。

    煎熬津液。

    凝結壅蔽。

    以緻氣道不利。

    蓄積成熱。

    熱極生風。

    亦緻僵仆。

    故曰類中。

    似與前論稍異。

    殊不知三賢雖各出一見。

    開示後學。

    其言似異。

    其旨實同。

    河間以将息失宜。

    水不制火。

    丹溪以東南卑下。

    濕熱生痰。

    痰熱生風。

    東垣以氣虛卒倒。

    力主培補。

    究竟真中者亦由氣體虛弱。

    榮衛失調。

    然後感于外邪。

    其因火因氣因濕者。

    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作也。

    若夫外邪侵侮。

    則因火因氣因濕。

    各自為症。

    又何暇為歪僻癱瘓。

    暴仆暴喑之候乎。

    乃知古今一理。

    幸毋岐為二途可也。

     火中 風自火出。

    (易經)故火病多因熱生。

    俗雲風者。

    言末而忘其本也。

    良由将息失宜。

    五志過極。

    心火暴甚。

    腎水虛衰。

    不能制之。

    則陰虛陽實。

    熱氣怫郁而卒倒無知。

    輕者筋脈雖攣。

    發過自醒。

    重者陰氣暴絕。

    陽氣後竭而死。

    故痰涎者。

    癱瘓者。

    口噤者。

    筋急者。

    皆為風熱之症也。

    其陰虛者。

    地黃湯。

    陰陽兩虛者。

    地黃飲子。

    若風火相煽。

    忽然昏冒。

    脈洪大。

    發熱惡寒者。

    防風通聖散。

    不惡寒反惡熱而煩躁者。

    此風熱内郁。

    宜瀉青丸。

    面赤昏悶。

    心神不爽。

    此心火太旺。

    牛黃清心丸。

    若胸悶煩渴。

    便閉脈大。

    此火熱内盛。

    宜滾痰丸。

    (微論)若發熱面赤。

    脈弦大而虛。

    足暖者。

    此肝血虛而肝火旺。

    宜加味逍遙散。

    (立齋)均一火。

    中有虛實不同如此。

    可不詳辨哉。

     痰中 東南之人。

    氣溫地濕。

    多濕土生痰。

    痰生熱。

    熱生風。

    所謂亢則害。

    承乃制也。

    故凡卒然麻眩。

    舌本強直。

    痰涎有聲。

    四肢不舉。

    脈象洪滑者。

    悉屬于濕熱。

    重者不醒為痰中。

    輕者自醒為痰厥。

    宜導痰湯主之。

    (丹溪)醒後見虛症者。

    清燥湯主之。

    (東垣)又有酒濕痹症。

    口眼斜。

    舌強肢廢。

    渾似中風。

    當瀉濕毒。

    從微汗微下之法。

    (元戎)其脈滑數。

    或沉弦而數。

    口角流涎。

    偏枯口噤者。

    皆痰熱在内。

    上溢于陽明也。

    筋攣急者。

    痰凝不利也。

    筋反縱者。

    血液衰耗也。

    然筋攣易愈。

    筋痿難複。

    (立齋) 氣中 恚怒太過。

    逆氣上升。

    每多卒厥。

    有類暴中。

    牙關緊閉。

    身冷脈沉。

    口無痰沫。

    此為中氣。

    與中風身溫脈浮。

    口多涎沫為異耳。

    若作風治則誤。

    宜八味順氣散。

    (許學士)重者竹瀝姜汁。

    調蘇合香丸。

    經言。

    無故而喑。

    脈不至者。

    不治自愈。

    謂氣暴逆也。

    氣複則已。

    此乃輕症。

    若重者。

    亦見五絕。

    死。

    (彙補)少壯之人。

    真水未竭。

    适因怒動肝火。

    火畏水而不能上升。

    所以身涼無痰涎。

    其須臾自醒者。

    水旺足以制火也。

    此名中氣。

    衰老之人。

    真水已竭。

    适因怒動肝火。

    火寡于畏。

    得以上升。

    所以身溫有痰涎。

    其多不能治者。

    水竭無以降火也。

    此名中痰。

     然少壯亦有不治者。

    男子色欲過度。

    女人胎産經後。

    血弱水虧。

    忿怒動火。

    陽無所附。

    則随火而發越。

    可不諒其根本乎。

    (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