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關燈
小
中
大
春浸酒方
白術(炒一兩)白茯苓人參當歸虎胫骨川椒肉苁蓉枸杞砂仁(各五錢)幹姜(二錢)陳皮川芎獨活麻黃(各一兩)五加皮(五錢)牛膝(三錢)濃樸白芷香附(各一兩)烏藥(五錢)枳殼(二錢)何首烏川烏草烏(各五錢)生地白芍熟地羌活官桂半夏天門冬麥門冬蒼術破故紙五味茴香防風沉香細辛甘草(各一兩)酥油紅棗蜂蜜核桃仁(各八兩)
上絹袋盛之。
用燒酒一大缸。
浸三日。
放鍋中重湯煮三個時取出。
掘坑埋一二日。
出火毒。
每日清晨服一二鐘。
飲酒将盡。
渣曬幹為末。
燒酒打糊為丸。
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酒下。
秦艽升麻湯(寶鑒)治風寒客冒。
口眼歪斜。
惡見風寒。
四肢拘急。
脈浮而緊。
升麻幹葛甘草(炙)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芍藥(半兩) 水煎。
加蔥白三莖。
歸脾湯(濟生)治心脾兩虛。
不能調氣攝血。
健忘盜汗。
不寐驚悸。
食少體倦。
心脾作痛。
人參白術茯神棗仁(炒各二錢半)遠志(一錢)當歸(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黃桂圓(各二錢半)生姜(五片) 水煎。
薛立齋加丹皮、山栀各一錢。
名加味歸脾湯。
加味逍遙散(立齋)治肝脾兩虛。
血少火旺。
當歸白芍(酒炒)茯苓白術(炒各一錢)柴胡(五分)丹皮甘草(炙)山栀(炒各八分) 水煎服。
人參養榮湯(和劑)治脾肺氣虛。
發熱惡寒。
面黃肌瘦。
倦怠少食。
作洩瀉者。
人參(一兩)白芍(錢半)陳皮黃(蜜炙)桂心當歸白術炙草(各一錢)熟地茯苓五味(各七分半)遠志(五分)姜、棗煎。
六味地黃丸(仲景)治腎水不足。
發熱傷渴。
咳嗽痰喘。
溺淋癃閉。
燥結頭眩。
耳聾齒痛舌痛。
腰膝痿軟。
足跟作痛。
自汗盜汗。
失血煩躁。
熟地(八兩)萸肉山藥(各四兩)丹皮澤瀉茯苓(各三兩) 蜜丸。
加門冬、五味。
名涼八味丸。
能保肺滋腎。
七味地黃丸治腎水不足。
虛火上炎。
發熱作渴。
口舌生瘡。
或牙龈潰爛。
喉咽作痛。
或形體憔悴。
寝汗發熱。
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
八味丸(仲景)治命門火衰。
不能生土。
以緻脾胃虛衰。
飲食少思。
大便不通。
臍腹疼痛。
夜多漩溺。
或陰極格陽。
内真寒而外假熱。
即七味地黃丸加附子一兩。
還少丹(楊氏)治脾腎虛寒。
飲食少思。
發熱盜汗。
遺精白濁。
真氣衰損。
肌體瘦弱。
懷熟地甘枸杞(各二兩)苁蓉(酒淨)遠志茴香巴戟(酒浸去心) 山藥(各一兩五錢)菖蒲山萸牛膝(酒浸)杜仲(姜汁酒炒)楮實五味子茯苓(各一兩) 為末。
棗肉和蜜為丸。
溫酒或鹽湯下。
虎潛丸(丹溪)治腎陰不足。
筋骨痿軟。
不能步履。
黃柏(四兩)知母熟地(各二兩)虎骨(酥炙)鎖陽當歸(各一兩)陳皮(七錢半)白芍(一兩半) 牛膝(三兩半)龜闆(四兩) 為末。
煮羯羊肉丸。
鹽湯下。
冬月加幹姜半兩。
天王補心丹治心血不足。
神志不甯。
津液枯竭。
健忘怔忡。
大便不利。
口舌生瘡。
人參茯苓玄參丹麥遠志桔梗(各五錢)五味當歸麥門冬天門冬棗仁柏子仁(各一兩)生地(四兩) 為末。
煉蜜丸。
朱砂為衣。
一方。
加黃連二兩酒洗。
四物湯治血虛。
風中血脈。
及偏枯在左者。
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挾瘀血。
加桃仁、紅花、竹瀝、姜汁。
煎服。
參附湯治中髒脫症。
手撒氣喘。
遺尿不禁。
(方見洩瀉) 二陳湯治中風痰盛。
順氣化痰。
此方生之。
随症加減。
(方見痰症) 四君子湯治氣虛卒中自汗。
及偏枯在右者。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六君子湯即四君子湯加半夏、陳皮。
虛甚者。
加黃、鈎藤。
痰多。
加竹瀝、姜汁。
八珍湯治氣血兩虛。
惡寒發熱。
煩燥作渴。
大便不實。
飲食少進。
小腹脹病。
眩暈昏愦。
及氣血虛。
即四君四物合方。
薛院使于四君四物中。
加竹瀝、姜汁、鈎藤。
流行經絡。
取效頗捷。
十全大補湯治虛羸之人。
血氣不充。
四肢不舉。
屬正虛者。
即八珍湯加黃、肉桂。
補中益氣湯(東垣)調理脾胃。
升舉下陷。
病後扶元勝邪。
功難盡述。
黃人參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術加生姜、大棗。
水煎。
用燒酒一大缸。
浸三日。
放鍋中重湯煮三個時取出。
掘坑埋一二日。
出火毒。
每日清晨服一二鐘。
飲酒将盡。
渣曬幹為末。
燒酒打糊為丸。
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酒下。
秦艽升麻湯(寶鑒)治風寒客冒。
口眼歪斜。
惡見風寒。
四肢拘急。
脈浮而緊。
升麻幹葛甘草(炙)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芍藥(半兩) 水煎。
加蔥白三莖。
歸脾湯(濟生)治心脾兩虛。
不能調氣攝血。
健忘盜汗。
不寐驚悸。
食少體倦。
心脾作痛。
人參白術茯神棗仁(炒各二錢半)遠志(一錢)當歸(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黃桂圓(各二錢半)生姜(五片) 水煎。
薛立齋加丹皮、山栀各一錢。
名加味歸脾湯。
加味逍遙散(立齋)治肝脾兩虛。
血少火旺。
當歸白芍(酒炒)茯苓白術(炒各一錢)柴胡(五分)丹皮甘草(炙)山栀(炒各八分) 水煎服。
人參養榮湯(和劑)治脾肺氣虛。
發熱惡寒。
面黃肌瘦。
倦怠少食。
作洩瀉者。
人參(一兩)白芍(錢半)陳皮黃(蜜炙)桂心當歸白術炙草(各一錢)熟地茯苓五味(各七分半)遠志(五分)姜、棗煎。
六味地黃丸(仲景)治腎水不足。
發熱傷渴。
咳嗽痰喘。
溺淋癃閉。
燥結頭眩。
耳聾齒痛舌痛。
腰膝痿軟。
足跟作痛。
自汗盜汗。
失血煩躁。
熟地(八兩)萸肉山藥(各四兩)丹皮澤瀉茯苓(各三兩) 蜜丸。
加門冬、五味。
名涼八味丸。
能保肺滋腎。
七味地黃丸治腎水不足。
虛火上炎。
發熱作渴。
口舌生瘡。
或牙龈潰爛。
喉咽作痛。
或形體憔悴。
寝汗發熱。
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
八味丸(仲景)治命門火衰。
不能生土。
以緻脾胃虛衰。
飲食少思。
大便不通。
臍腹疼痛。
夜多漩溺。
或陰極格陽。
内真寒而外假熱。
即七味地黃丸加附子一兩。
還少丹(楊氏)治脾腎虛寒。
飲食少思。
發熱盜汗。
遺精白濁。
真氣衰損。
肌體瘦弱。
懷熟地甘枸杞(各二兩)苁蓉(酒淨)遠志茴香巴戟(酒浸去心) 山藥(各一兩五錢)菖蒲山萸牛膝(酒浸)杜仲(姜汁酒炒)楮實五味子茯苓(各一兩) 為末。
棗肉和蜜為丸。
溫酒或鹽湯下。
虎潛丸(丹溪)治腎陰不足。
筋骨痿軟。
不能步履。
黃柏(四兩)知母熟地(各二兩)虎骨(酥炙)鎖陽當歸(各一兩)陳皮(七錢半)白芍(一兩半) 牛膝(三兩半)龜闆(四兩) 為末。
煮羯羊肉丸。
鹽湯下。
冬月加幹姜半兩。
天王補心丹治心血不足。
神志不甯。
津液枯竭。
健忘怔忡。
大便不利。
口舌生瘡。
人參茯苓玄參丹麥遠志桔梗(各五錢)五味當歸麥門冬天門冬棗仁柏子仁(各一兩)生地(四兩) 為末。
煉蜜丸。
朱砂為衣。
一方。
加黃連二兩酒洗。
四物湯治血虛。
風中血脈。
及偏枯在左者。
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挾瘀血。
加桃仁、紅花、竹瀝、姜汁。
煎服。
參附湯治中髒脫症。
手撒氣喘。
遺尿不禁。
(方見洩瀉) 二陳湯治中風痰盛。
順氣化痰。
此方生之。
随症加減。
(方見痰症) 四君子湯治氣虛卒中自汗。
及偏枯在右者。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六君子湯即四君子湯加半夏、陳皮。
虛甚者。
加黃、鈎藤。
痰多。
加竹瀝、姜汁。
八珍湯治氣血兩虛。
惡寒發熱。
煩燥作渴。
大便不實。
飲食少進。
小腹脹病。
眩暈昏愦。
及氣血虛。
即四君四物合方。
薛院使于四君四物中。
加竹瀝、姜汁、鈎藤。
流行經絡。
取效頗捷。
十全大補湯治虛羸之人。
血氣不充。
四肢不舉。
屬正虛者。
即八珍湯加黃、肉桂。
補中益氣湯(東垣)調理脾胃。
升舉下陷。
病後扶元勝邪。
功難盡述。
黃人參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術加生姜、大棗。
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