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關燈
小
中
大
昏倒。
南星(一兩)川烏(去皮)生附(各五錢)木香(二錢半) 每用半兩。
姜十片煎服。
如遺尿手撒。
口開鼾睡。
為不治。
用前藥亦有得生者。
夫三生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聖藥。
有斬關奪旗之功。
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驅其邪。
而補助正氣。
否則适足以取敗耳。
防蒸汗法(叔征)治卒中風邪。
藥不能入口者。
防風黃(等分) 煮湯令沸。
盆盛病患榻下。
關閉門戶。
令藥氣熏蒸口鼻。
蓋以無形之氣。
透開有形之竅也。
小續命湯(千金)治中風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
口眼斜。
手足戰掉。
言語蹇澀。
肢體頑麻。
精神昏亂。
頭目眩重。
痰涎壅盛。
筋脈拘攣。
及腳氣緩弱。
麻黃(去節)川芎杏仁甘草(炙)人參黃芩芍藥防己(各一兩)桂枝(一兩)防風(兩半)附子(炮五錢) 加生姜煎。
熱服取汗。
如恍惚。
加茯苓。
如骨節疼痛。
素有熱。
去附子。
倍加芍藥。
煩燥大便閉。
去附子。
倍芍藥。
加竹瀝。
大便利。
素有寒。
去黃芩。
加白術、附子。
骨節冷痛。
加辣桂、附子。
嘔逆腹脹。
加人參、半夏。
自汗。
去麻黃。
加芍藥。
大便結熱。
去附子。
加枳殼、大黃。
痰多。
加南星炮切數片。
風虛。
加當歸。
渴。
加栝蒌根。
身疼痛。
加秦艽。
喘急。
加炒桑皮。
大秦艽湯(潔古)治中經。
邪在血脈中。
口喑肢廢。
風邪散見。
不拘一經者。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術白芷茯苓生地熟地(各一兩)細辛(五錢) 每服一兩。
水煎。
烏藥順氣散治男婦一切風氣。
攻注四肢。
骨節疼痛。
遍身頑痹。
卒中癱瘓。
言語蹇澀。
先服此藥。
以疏氣道。
烏藥橘紅麻黃(各二錢)川芎(一錢)枳殼(炒)白芷桔梗僵蠶(炒各一錢)幹姜(五分)甘草(三分) 加姜棗。
如一身俱麻。
加人參、白術、當歸、門冬。
手足癱瘓。
筋骨疼痛。
加防風、羌活、天麻、當歸、威靈仙、乳香、沒藥。
腰痛。
加杜仲、小茴香。
手足拘攣。
加木瓜、石斛。
手足浮腫。
加牛膝、五加皮、獨活。
濕氣。
加蒼術、白術、槟榔。
左癱右瘓。
加當歸、天麻。
如二三年不能行。
合和獨活寄生湯。
如婦人血風。
加防風、荊芥、薄荷。
口眼斜。
加防風、荊芥、姜炒黃連、羌活、竹瀝、姜汁。
活絡丹治中經。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及風痹手足攣蜷。
筋脈不舒。
因風寒濕氣。
流滞經絡。
故周身疼痛。
或腳心腰腿一點作痛。
邪氣壅甚。
諸輕劑不效者。
用此。
南星(炮)川烏草烏地龍(各六兩)乳香沒藥(另研各三兩) 為末。
酒糊丸。
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空心酒下。
愚按。
二烏雖走經絡。
然性太剛。
不若用海風藤、靈仙等。
為穩當也。
(神效活絡丹出心法可同看) 增補省風湯(和劑)治口眼歪斜。
痰涎壅塞。
壯實人風邪盛者。
半夏防風全蠍膽星甘草白附川烏木香三一承氣湯(宣明)治膏粱之人。
濕痰滞于脾經。
四肢不舉。
屬邪實症。
大黃芒硝濃樸枳實(各五錢)甘草(一兩) 姜三片。
煎後納硝。
煎二沸。
服之。
令微利。
愈風湯(潔古)治中風後真氣漸複。
邪氣未盡。
用此以養正化邪。
羌活甘草防風黃蔓荊川芎骨皮人參知母薄荷甘菊細辛枳殼大黃白芷枸杞防己當歸杜仲秦艽柴胡半夏濃樸前胡(各二兩) 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蒼術石膏芍藥(各四兩)肉桂(一兩) 每服一兩。
姜水煎。
按此方從小續命湯變化而來。
用藥繁雜。
學人不可執守。
若病久正虛邪未去者。
當随人見症。
以前藥加減。
或一氣之微汗。
或一旬之通利。
漸次見功。
誠不可出其範圍者也。
是在用之得宜。
姑錄之以存其法。
正舌散(聖惠)治中風舌本強硬。
語言不正。
蠍梢(去毒二錢半)茯苓薄荷(各一兩) 為末。
每服一二錢。
溫酒調服。
或擦牙頰間亦好。
轉舌膏治中風螈。
舌塞不語。
即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
為末。
蜜丸如彈子大。
朱砂為衣。
每服一丸。
薄荷湯化開。
食後或臨卧服。
史國公浸酒方治四肢癱瘓。
半身不遂。
及風寒濕痹。
麻木疼痛。
當歸虎骨(酒浸酥炙)羌活鼈甲(炙)萆防風秦艽牛膝(各二兩)枸杞(五兩)松節蠶砂(各二兩)茄根(八兩蒸) 絹袋盛藥。
入酒内。
蒸好窨服。
長
南星(一兩)川烏(去皮)生附(各五錢)木香(二錢半) 每用半兩。
姜十片煎服。
如遺尿手撒。
口開鼾睡。
為不治。
用前藥亦有得生者。
夫三生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聖藥。
有斬關奪旗之功。
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驅其邪。
而補助正氣。
否則适足以取敗耳。
防蒸汗法(叔征)治卒中風邪。
藥不能入口者。
防風黃(等分) 煮湯令沸。
盆盛病患榻下。
關閉門戶。
令藥氣熏蒸口鼻。
蓋以無形之氣。
透開有形之竅也。
小續命湯(千金)治中風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
口眼斜。
手足戰掉。
言語蹇澀。
肢體頑麻。
精神昏亂。
頭目眩重。
痰涎壅盛。
筋脈拘攣。
及腳氣緩弱。
麻黃(去節)川芎杏仁甘草(炙)人參黃芩芍藥防己(各一兩)桂枝(一兩)防風(兩半)附子(炮五錢) 加生姜煎。
熱服取汗。
如恍惚。
加茯苓。
如骨節疼痛。
素有熱。
去附子。
倍加芍藥。
煩燥大便閉。
去附子。
倍芍藥。
加竹瀝。
大便利。
素有寒。
去黃芩。
加白術、附子。
骨節冷痛。
加辣桂、附子。
嘔逆腹脹。
加人參、半夏。
自汗。
去麻黃。
加芍藥。
大便結熱。
去附子。
加枳殼、大黃。
痰多。
加南星炮切數片。
風虛。
加當歸。
渴。
加栝蒌根。
身疼痛。
加秦艽。
喘急。
加炒桑皮。
大秦艽湯(潔古)治中經。
邪在血脈中。
口喑肢廢。
風邪散見。
不拘一經者。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術白芷茯苓生地熟地(各一兩)細辛(五錢) 每服一兩。
水煎。
烏藥順氣散治男婦一切風氣。
攻注四肢。
骨節疼痛。
遍身頑痹。
卒中癱瘓。
言語蹇澀。
先服此藥。
以疏氣道。
烏藥橘紅麻黃(各二錢)川芎(一錢)枳殼(炒)白芷桔梗僵蠶(炒各一錢)幹姜(五分)甘草(三分) 加姜棗。
如一身俱麻。
加人參、白術、當歸、門冬。
手足癱瘓。
筋骨疼痛。
加防風、羌活、天麻、當歸、威靈仙、乳香、沒藥。
腰痛。
加杜仲、小茴香。
手足拘攣。
加木瓜、石斛。
手足浮腫。
加牛膝、五加皮、獨活。
濕氣。
加蒼術、白術、槟榔。
左癱右瘓。
加當歸、天麻。
如二三年不能行。
合和獨活寄生湯。
如婦人血風。
加防風、荊芥、薄荷。
口眼斜。
加防風、荊芥、姜炒黃連、羌活、竹瀝、姜汁。
活絡丹治中經。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及風痹手足攣蜷。
筋脈不舒。
因風寒濕氣。
流滞經絡。
故周身疼痛。
或腳心腰腿一點作痛。
邪氣壅甚。
諸輕劑不效者。
用此。
南星(炮)川烏草烏地龍(各六兩)乳香沒藥(另研各三兩) 為末。
酒糊丸。
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空心酒下。
愚按。
二烏雖走經絡。
然性太剛。
不若用海風藤、靈仙等。
為穩當也。
(神效活絡丹出心法可同看) 增補省風湯(和劑)治口眼歪斜。
痰涎壅塞。
壯實人風邪盛者。
半夏防風全蠍膽星甘草白附川烏木香三一承氣湯(宣明)治膏粱之人。
濕痰滞于脾經。
四肢不舉。
屬邪實症。
大黃芒硝濃樸枳實(各五錢)甘草(一兩) 姜三片。
煎後納硝。
煎二沸。
服之。
令微利。
愈風湯(潔古)治中風後真氣漸複。
邪氣未盡。
用此以養正化邪。
羌活甘草防風黃蔓荊川芎骨皮人參知母薄荷甘菊細辛枳殼大黃白芷枸杞防己當歸杜仲秦艽柴胡半夏濃樸前胡(各二兩) 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蒼術石膏芍藥(各四兩)肉桂(一兩) 每服一兩。
姜水煎。
按此方從小續命湯變化而來。
用藥繁雜。
學人不可執守。
若病久正虛邪未去者。
當随人見症。
以前藥加減。
或一氣之微汗。
或一旬之通利。
漸次見功。
誠不可出其範圍者也。
是在用之得宜。
姑錄之以存其法。
正舌散(聖惠)治中風舌本強硬。
語言不正。
蠍梢(去毒二錢半)茯苓薄荷(各一兩) 為末。
每服一二錢。
溫酒調服。
或擦牙頰間亦好。
轉舌膏治中風螈。
舌塞不語。
即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
為末。
蜜丸如彈子大。
朱砂為衣。
每服一丸。
薄荷湯化開。
食後或臨卧服。
史國公浸酒方治四肢癱瘓。
半身不遂。
及風寒濕痹。
麻木疼痛。
當歸虎骨(酒浸酥炙)羌活鼈甲(炙)萆防風秦艽牛膝(各二兩)枸杞(五兩)松節蠶砂(各二兩)茄根(八兩蒸) 絹袋盛藥。
入酒内。
蒸好窨服。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