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關燈
小
中
大
愈甚。
當俟熱退汗止。
小便自行。
(發明) 通導宜慎 中髒之症。
因風痰閉塞髒腑。
每多幽道不通。
誠宜開導。
然有氣衰血弱。
不能潤澤緻燥者。
又當養血。
(彙補) 救卒中法 卒中昏倒。
不知人事。
牙關緊閉。
涎潮壅塞。
急以大指掐人中。
候醒。
用通頂散吹鼻。
即提起頭發。
有嚏可治。
無嚏不治。
如口噤不開。
以白鹽梅蘸僵蠶擦之。
如風痰頑結。
諸藥不入者。
稀涎散吐之。
如風邪閉固。
服藥不入者。
防湯熏之。
脈虛自汗。
并見前脫症者。
參橘湯。
或參膏。
加竹瀝、姜汁灌之。
再灸丹田氣海二三十壯。
亦有得活者。
(彙補) 用藥總法 古法。
中血脈。
用大秦艽湯。
中腑。
用小續命湯。
中髒。
用三化湯。
又閉症。
用三生飲。
脫症。
用參附湯。
大概順氣化痰為主。
二陳湯加烏藥、枳殼、竹瀝、姜汁。
有六經症。
再為加減。
如無汗拘急。
加羌活、防風。
有汗體痛。
加芍藥、桂枝。
惡寒身熱。
加柴胡、黃芩。
頭痛目瞀。
加川芎、蔓荊。
口眼歪斜。
加全蠍、天麻。
頭眩烘熱。
加甘菊、細茶。
風痰壅盛。
加南星、貝母。
恍惚谵語。
加菖蒲、遠志、茯神、棗仁。
手足抽搐。
亦加僵蠶、天麻。
筋急。
加木瓜。
筋攣。
加鈎藤。
在臂。
加桂枝。
在足。
加牛膝。
如風邪漸退。
痰飲漸消。
但半身不遂者。
審是血虛。
用二陳合四物湯。
氣虛。
用二陳合四君子湯。
俱加秦艽、續斷、竹瀝、姜汁。
其四肢不舉。
屬濕痰者。
三一承氣湯瀉之。
屬虛弱者。
十全大補湯補之。
其大便不通。
屬痰實者。
三化湯利之。
屬津涸者。
四物麻仁湯潤之。
久而真氣漸複。
邪氣未除者。
更用羌活愈風湯。
史國公及長春浸酒等方。
若中之輕者。
自醒能言能食。
惟身體不遂。
或手足攣蜷曳者。
亦用前浸酒二方。
常服自愈。
以上諸法。
以疏風化痰為君。
以補養氣血為佐。
以報使舒筋為使。
乃治真中風邪之劑也。
若脾腎二經虛而中者。
當滋化源。
脾虛食少痰多者。
六君子湯。
中氣倦怠而痰多者。
補中益氣湯。
加茯苓、半夏。
心脾氣虛而難言者。
歸脾湯。
腎陰不足而難言者。
六味地黃湯。
腎經喑痱者。
地黃飲子。
肝經血燥而拳蜷者。
加味逍遙散。
若病狀雖減。
而未能複元者。
審其肝脾腎三家。
何經氣虛血虛。
陰虛陽虛。
以六味、七味、八味丸、歸脾丸、還少丹、虎潛丸服之。
再以四君、六君、八珍、十全大補、補中益氣、歸脾等湯。
日服無間。
縱有虛風。
潛消默奪矣。
中風選方 通神散治中風痰涎壅塞。
用此吐之。
白僵蠶七枚。
焙研為末。
生姜汁調服。
立吐風痰。
少時。
再用七枚。
根據法再吐。
仍用煨熟大黃。
含津咽下。
若口不開者。
用僵蠶煎汁。
以竹管灌入鼻中。
男左女右。
稀涎散治中風痰壅。
用此吐痰。
(一方無江子) 江子仁(六粒)豬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 先将礬化開。
入二味和勻。
待礬枯為末。
每用一字。
吹鼻内。
則涎流口開。
若痰涎塞喉者。
以五分。
燈心湯調灌探吐。
破棺散治中風切牙。
無門下藥。
(五月五日午時合) 南星(半錢)龍腦(二分半) 為末。
頻揩左右兩傍大牙。
令牙熱自開。
然後用藥。
一法。
用烏梅肉揉南星、細辛末。
以中指蘸擦牙。
自開。
又用香油加麝香一二分灌之。
或姜汁亦可。
開關散(寶鑒)治中風痰盛。
用此通關竅。
白僵蠶(炒去絲)枯白礬(各等分) 為末。
每服三錢。
生姜蜜水調灌下。
滌痰湯治中風痰迷心竅。
舌強不語。
中髒症。
膽星(姜制)半夏(制各二錢五分)枳實(麸炒)茯苓(各二錢)橘紅(錢半)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甘草(五分) 加木香三分。
生姜五片。
水煎。
三化湯(潔古)治中髒。
風痰瘀塞髒腑。
大便不通。
人壯實者。
濃樸(姜炒)枳實大黃羌活(各等分) 每服一兩。
水一升。
煎半。
終日服之。
利下為度。
滋潤湯治中髒便燥。
人虛血少。
不任前下藥者。
用此潤之。
當歸(二錢)杏仁(錢半)桃仁橘紅枳殼濃樸(一錢)蘇子(錢)牛膝(錢半) 水煎。
調白蜜三匙服。
三生飲(易簡)治中髒閉症。
口噤喉塞。
兩手握固。
卒然
當俟熱退汗止。
小便自行。
(發明) 通導宜慎 中髒之症。
因風痰閉塞髒腑。
每多幽道不通。
誠宜開導。
然有氣衰血弱。
不能潤澤緻燥者。
又當養血。
(彙補) 救卒中法 卒中昏倒。
不知人事。
牙關緊閉。
涎潮壅塞。
急以大指掐人中。
候醒。
用通頂散吹鼻。
即提起頭發。
有嚏可治。
無嚏不治。
如口噤不開。
以白鹽梅蘸僵蠶擦之。
如風痰頑結。
諸藥不入者。
稀涎散吐之。
如風邪閉固。
服藥不入者。
防湯熏之。
脈虛自汗。
并見前脫症者。
參橘湯。
或參膏。
加竹瀝、姜汁灌之。
再灸丹田氣海二三十壯。
亦有得活者。
(彙補) 用藥總法 古法。
中血脈。
用大秦艽湯。
中腑。
用小續命湯。
中髒。
用三化湯。
又閉症。
用三生飲。
脫症。
用參附湯。
大概順氣化痰為主。
二陳湯加烏藥、枳殼、竹瀝、姜汁。
有六經症。
再為加減。
如無汗拘急。
加羌活、防風。
有汗體痛。
加芍藥、桂枝。
惡寒身熱。
加柴胡、黃芩。
頭痛目瞀。
加川芎、蔓荊。
口眼歪斜。
加全蠍、天麻。
頭眩烘熱。
加甘菊、細茶。
風痰壅盛。
加南星、貝母。
恍惚谵語。
加菖蒲、遠志、茯神、棗仁。
手足抽搐。
亦加僵蠶、天麻。
筋急。
加木瓜。
筋攣。
加鈎藤。
在臂。
加桂枝。
在足。
加牛膝。
如風邪漸退。
痰飲漸消。
但半身不遂者。
審是血虛。
用二陳合四物湯。
氣虛。
用二陳合四君子湯。
俱加秦艽、續斷、竹瀝、姜汁。
其四肢不舉。
屬濕痰者。
三一承氣湯瀉之。
屬虛弱者。
十全大補湯補之。
其大便不通。
屬痰實者。
三化湯利之。
屬津涸者。
四物麻仁湯潤之。
久而真氣漸複。
邪氣未除者。
更用羌活愈風湯。
史國公及長春浸酒等方。
若中之輕者。
自醒能言能食。
惟身體不遂。
或手足攣蜷曳者。
亦用前浸酒二方。
常服自愈。
以上諸法。
以疏風化痰為君。
以補養氣血為佐。
以報使舒筋為使。
乃治真中風邪之劑也。
若脾腎二經虛而中者。
當滋化源。
脾虛食少痰多者。
六君子湯。
中氣倦怠而痰多者。
補中益氣湯。
加茯苓、半夏。
心脾氣虛而難言者。
歸脾湯。
腎陰不足而難言者。
六味地黃湯。
腎經喑痱者。
地黃飲子。
肝經血燥而拳蜷者。
加味逍遙散。
若病狀雖減。
而未能複元者。
審其肝脾腎三家。
何經氣虛血虛。
陰虛陽虛。
以六味、七味、八味丸、歸脾丸、還少丹、虎潛丸服之。
再以四君、六君、八珍、十全大補、補中益氣、歸脾等湯。
日服無間。
縱有虛風。
潛消默奪矣。
中風選方 通神散治中風痰涎壅塞。
用此吐之。
白僵蠶七枚。
焙研為末。
生姜汁調服。
立吐風痰。
少時。
再用七枚。
根據法再吐。
仍用煨熟大黃。
含津咽下。
若口不開者。
用僵蠶煎汁。
以竹管灌入鼻中。
男左女右。
稀涎散治中風痰壅。
用此吐痰。
(一方無江子) 江子仁(六粒)豬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 先将礬化開。
入二味和勻。
待礬枯為末。
每用一字。
吹鼻内。
則涎流口開。
若痰涎塞喉者。
以五分。
燈心湯調灌探吐。
破棺散治中風切牙。
無門下藥。
(五月五日午時合) 南星(半錢)龍腦(二分半) 為末。
頻揩左右兩傍大牙。
令牙熱自開。
然後用藥。
一法。
用烏梅肉揉南星、細辛末。
以中指蘸擦牙。
自開。
又用香油加麝香一二分灌之。
或姜汁亦可。
開關散(寶鑒)治中風痰盛。
用此通關竅。
白僵蠶(炒去絲)枯白礬(各等分) 為末。
每服三錢。
生姜蜜水調灌下。
滌痰湯治中風痰迷心竅。
舌強不語。
中髒症。
膽星(姜制)半夏(制各二錢五分)枳實(麸炒)茯苓(各二錢)橘紅(錢半)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甘草(五分) 加木香三分。
生姜五片。
水煎。
三化湯(潔古)治中髒。
風痰瘀塞髒腑。
大便不通。
人壯實者。
濃樸(姜炒)枳實大黃羌活(各等分) 每服一兩。
水一升。
煎半。
終日服之。
利下為度。
滋潤湯治中髒便燥。
人虛血少。
不任前下藥者。
用此潤之。
當歸(二錢)杏仁(錢半)桃仁橘紅枳殼濃樸(一錢)蘇子(錢)牛膝(錢半) 水煎。
調白蜜三匙服。
三生飲(易簡)治中髒閉症。
口噤喉塞。
兩手握固。
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