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關燈
小
中
大
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哕。
脈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哕,耳前後腫,刺之小差。
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哕者,不治。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内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導方 蜜七合一味,内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撚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
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自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苦微寒)栀子十四枚(掰,苦寒)大黃二兩(去皮,苦寒) 右三味,以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
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辛熱)人參三兩(甘溫)生姜六兩(切,辛溫)大棗十二枚(掰,甘溫)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
太過為陽絕于裡,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人丸主之。
麻人丸方 麻子人二升(甘平)芍藥半斤(酸平)枳實半斤(炙,苦寒)大黃一斤(去皮,苦寒)厚樸一斤(炙,去皮,苦溫)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溫) 右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二服,漸加,以知為度。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熱,陽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
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
互相克賊,名為負也。
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
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脅熱而便膿血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身黃發熱者,栀子蘖皮湯主之。
栀子蘖皮湯方 栀子一十五個(苦寒)甘草一兩(甘平)黃蘖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轺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甘溫,去節)赤小豆一升(甘平)連轺二兩(連翅房也,苦寒)杏仁四十個(甘溫,去皮尖)大棗十二枚(甘溫)生梓白皮一升(苦寒)生姜二兩(辛溫,切)甘草二兩(炙,甘平)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正陽陽明,就是指胃家實證,即腸胃燥熱積滞成實證。
少陽陽明,是指誤用發汗、利小便之法,損傷津液,導緻津枯腸燥而成實,形成大便難以解出的病症。
陽明病的主要病變特征,是胃腸燥熱實。
問:陽明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答:患太陽表證,如果發汗太過,或誤用攻下,或誤用利小便之法,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哕。
脈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哕,耳前後腫,刺之小差。
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哕者,不治。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内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導方 蜜七合一味,内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撚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
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自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苦微寒)栀子十四枚(掰,苦寒)大黃二兩(去皮,苦寒) 右三味,以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
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辛熱)人參三兩(甘溫)生姜六兩(切,辛溫)大棗十二枚(掰,甘溫)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
太過為陽絕于裡,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人丸主之。
麻人丸方 麻子人二升(甘平)芍藥半斤(酸平)枳實半斤(炙,苦寒)大黃一斤(去皮,苦寒)厚樸一斤(炙,去皮,苦溫)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溫) 右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二服,漸加,以知為度。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熱,陽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
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
互相克賊,名為負也。
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
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脅熱而便膿血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身黃發熱者,栀子蘖皮湯主之。
栀子蘖皮湯方 栀子一十五個(苦寒)甘草一兩(甘平)黃蘖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轺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甘溫,去節)赤小豆一升(甘平)連轺二兩(連翅房也,苦寒)杏仁四十個(甘溫,去皮尖)大棗十二枚(甘溫)生梓白皮一升(苦寒)生姜二兩(辛溫,切)甘草二兩(炙,甘平)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譯文
問: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三種不同的病症,各是指的什麼?答:太陽陽明證,就是指脾約證,即胃燥津傷而引起的便秘證。正陽陽明,就是指胃家實證,即腸胃燥熱積滞成實證。
少陽陽明,是指誤用發汗、利小便之法,損傷津液,導緻津枯腸燥而成實,形成大便難以解出的病症。
陽明病的主要病變特征,是胃腸燥熱實。
問:陽明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答:患太陽表證,如果發汗太過,或誤用攻下,或誤用利小便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