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關燈
小
中
大
,再煎煮藥汁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表證攻下後,外邪内入,熱邪壅肺,出現汗出、氣喘,表熱證已無的,不能再用桂枝湯,可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治療。
太陽病,表證未解,反而屢次攻下,緻脾氣損傷,出現腹瀉不止,胃脘部痞結脹硬,而發熱畏寒等表證仍在的,用桂枝人參湯主治。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另外切甘草四兩,炙白術三兩人參三兩幹姜三兩以上五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後四味藥煎煮至五升,再加入桂枝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二次,晚上服一次。
傷寒表證,用峻瀉藥攻下後,再發其汗,導緻心下痞塞,如果有發熱畏寒等見證的,是表證還未解除,不能先洩熱消痞,而應先解表,表證解除以後才能洩熱消痞。
解表适宜用桂枝湯,洩熱消痞适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外感病,發熱,汗出而熱不退,上腹部痞結脹硬,嘔吐而又腹瀉的,用大柴胡湯主治。
病的表現象桂枝湯證,但頭不痛,項部不拘急,寸部脈微浮,胸脘痞脹硬結,氣上沖咽喉,呼吸不暢,這是胸中有痰實之邪停滞,應當采用吐法,可用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炒黃赤小豆一分以上二味藥,分别搗碎過篩作散,然後混合在一起研治。
另用香豉一合,熱開水七合,共煮成稀粥,去掉藥渣,再取上藥末一錢匕,與稀粥混合,一次溫服。
服藥後不嘔吐的,稍稍增加藥量繼續服用;服藥後很快出現嘔吐的,應停止服藥。
各種失血、虛弱的病人,不能用瓜蒂散。
病人脅下宿有痞塊,連及到臍旁,疼痛牽引少腹,甚至痛徹陰莖,這就叫髒結,屬于死候。
傷寒表證,誤用湧吐或瀉下法後,病經七八天仍不解除,邪熱内入,結聚在裡,熱邪充斥内外,表現為時有畏風,口渴很甚,想喝水數升,舌幹燥,心煩不安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粳米六合以上五味藥,加水一鬥煎煮,待米熟湯成,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本方在立夏後、立秋前才能服用,立秋後不宜服用。
正月、二月、三月天氣尚寒冷,也不宜服用。
此時服用就會傷中而出現嘔吐、腹瀉、腹痛。
各種失血,虛弱的人也不能服用,如果服用也會出現腹痛,腹瀉。
此時,可用溫裡散寒法救治,就會痊愈。
外感病,表無大熱而裡熱熾盛,出現口幹燥而渴,心中煩躁不安,背部微感畏冷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外感病,脈象浮,發熱無汗,是表證還未解除,不能用白虎湯,如果裡熱盛,津氣傷,出現口渴想喝水,而沒有表證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太陽病未解,又并發少陽病,出現胃脘部痞結脹硬,頸項拘急不舒,頭目昏眩等證的,應當針刺大椎、肺俞、肝俞諸穴,千萬不可用攻下的方法。
太陽與少陽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邪熱下迫腸胃,而出現自下痢的,用黃芩湯,如果嘔吐的,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治。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四味藥,用水一鬥,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二次,夜晚服一次。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半夏半升,用水洗,生姜一兩半,一方為三兩,切片。
以上六味藥,用水一鬥,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二次,夜晚服一次。
外感病,胸脘部有熱,腹中有寒,腹中疼痛,想嘔吐的,用黃連湯主治。
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幹姜三兩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二兩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用水一鬥,煎煮成六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間服二次。
懷疑不是張仲景的方。
外感病八九天,風濕相互搏結,出現身體疼痛劇烈,不能自行轉側,不作嘔,口不渴,脈象浮虛而澀的,用桂枝附子湯主治,如果病人大便硬結、小便通暢的,用去桂加白術湯主治。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開生姜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甘草二兩,炙以上五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去桂加白術湯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開白術四兩生姜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五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服第一次藥後,病人身體感覺麻木,半天左右可再服一次,待三次藥服完,病人頭目昏眩如物蒙蔽,這是藥物的反應,是附子、白術的藥力行于皮内、攻逐水濕之氣而不能解除所造成的,因此不必奇怪。
本方照理應當加桂枝四兩,實際上,本方與桂枝附子湯是一方兩法。
因為大便硬結、小便通暢,所以去桂枝;因為大便不硬,小便不通暢,所以應當加桂枝。
附子用三枚,用量恐怕過大,所以虛弱的人及産婦,應減少用量服用。
風濕相互搏結,全身關節劇烈疼痛,牽引拘急不能屈伸,觸按則疼痛更甚,汗出,短氣,小便不通暢,畏風不願減衣,或者身體輕度浮腫的,用甘草附子湯主治。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開白術二兩桂枝四兩,去皮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服第一次藥,如果能得汗出的,就會痊愈。
如果汗出停止,而又出現疼痛的,可再給病人服五合,或服六七合也可,服一升恐怕量過大。
外感病,脈象浮滑的,這是表有熱,裡也有熱,用白虎湯主治。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以上四味藥,用水一鬥煎煮,待米熟湯成,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外感病,脈象結代,心中悸動不甯的,用炙甘草湯主治。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剖開以上九味藥,用陳米酒七升,水八升,混勻,先加入阿膠外的八味藥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再加入阿膠烊化溶解盡,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本方又叫複脈湯。
脈象按之見緩,時而一止而又繼續跳動的,就叫結脈。
又有脈象跳動中一止,能夠自還,脈搏停止間歇時間短,複跳的脈稍快的,名叫結,屬于陰脈。
脈象跳動中一止,不能自還,良久方再搏動的,名叫代,屬于陰脈。
出現這種脈象的,多難于治療。
表證攻下後,外邪内入,熱邪壅肺,出現汗出、氣喘,表熱證已無的,不能再用桂枝湯,可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治療。
太陽病,表證未解,反而屢次攻下,緻脾氣損傷,出現腹瀉不止,胃脘部痞結脹硬,而發熱畏寒等表證仍在的,用桂枝人參湯主治。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另外切甘草四兩,炙白術三兩人參三兩幹姜三兩以上五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後四味藥煎煮至五升,再加入桂枝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二次,晚上服一次。
傷寒表證,用峻瀉藥攻下後,再發其汗,導緻心下痞塞,如果有發熱畏寒等見證的,是表證還未解除,不能先洩熱消痞,而應先解表,表證解除以後才能洩熱消痞。
解表适宜用桂枝湯,洩熱消痞适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外感病,發熱,汗出而熱不退,上腹部痞結脹硬,嘔吐而又腹瀉的,用大柴胡湯主治。
病的表現象桂枝湯證,但頭不痛,項部不拘急,寸部脈微浮,胸脘痞脹硬結,氣上沖咽喉,呼吸不暢,這是胸中有痰實之邪停滞,應當采用吐法,可用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炒黃赤小豆一分以上二味藥,分别搗碎過篩作散,然後混合在一起研治。
另用香豉一合,熱開水七合,共煮成稀粥,去掉藥渣,再取上藥末一錢匕,與稀粥混合,一次溫服。
服藥後不嘔吐的,稍稍增加藥量繼續服用;服藥後很快出現嘔吐的,應停止服藥。
各種失血、虛弱的病人,不能用瓜蒂散。
病人脅下宿有痞塊,連及到臍旁,疼痛牽引少腹,甚至痛徹陰莖,這就叫髒結,屬于死候。
傷寒表證,誤用湧吐或瀉下法後,病經七八天仍不解除,邪熱内入,結聚在裡,熱邪充斥内外,表現為時有畏風,口渴很甚,想喝水數升,舌幹燥,心煩不安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粳米六合以上五味藥,加水一鬥煎煮,待米熟湯成,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本方在立夏後、立秋前才能服用,立秋後不宜服用。
正月、二月、三月天氣尚寒冷,也不宜服用。
此時服用就會傷中而出現嘔吐、腹瀉、腹痛。
各種失血,虛弱的人也不能服用,如果服用也會出現腹痛,腹瀉。
此時,可用溫裡散寒法救治,就會痊愈。
外感病,表無大熱而裡熱熾盛,出現口幹燥而渴,心中煩躁不安,背部微感畏冷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外感病,脈象浮,發熱無汗,是表證還未解除,不能用白虎湯,如果裡熱盛,津氣傷,出現口渴想喝水,而沒有表證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太陽病未解,又并發少陽病,出現胃脘部痞結脹硬,頸項拘急不舒,頭目昏眩等證的,應當針刺大椎、肺俞、肝俞諸穴,千萬不可用攻下的方法。
太陽與少陽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邪熱下迫腸胃,而出現自下痢的,用黃芩湯,如果嘔吐的,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治。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四味藥,用水一鬥,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二次,夜晚服一次。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半夏半升,用水洗,生姜一兩半,一方為三兩,切片。
以上六味藥,用水一鬥,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二次,夜晚服一次。
外感病,胸脘部有熱,腹中有寒,腹中疼痛,想嘔吐的,用黃連湯主治。
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幹姜三兩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二兩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用水一鬥,煎煮成六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間服二次。
懷疑不是張仲景的方。
外感病八九天,風濕相互搏結,出現身體疼痛劇烈,不能自行轉側,不作嘔,口不渴,脈象浮虛而澀的,用桂枝附子湯主治,如果病人大便硬結、小便通暢的,用去桂加白術湯主治。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開生姜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甘草二兩,炙以上五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去桂加白術湯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開白術四兩生姜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五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服第一次藥後,病人身體感覺麻木,半天左右可再服一次,待三次藥服完,病人頭目昏眩如物蒙蔽,這是藥物的反應,是附子、白術的藥力行于皮内、攻逐水濕之氣而不能解除所造成的,因此不必奇怪。
本方照理應當加桂枝四兩,實際上,本方與桂枝附子湯是一方兩法。
因為大便硬結、小便通暢,所以去桂枝;因為大便不硬,小便不通暢,所以應當加桂枝。
附子用三枚,用量恐怕過大,所以虛弱的人及産婦,應減少用量服用。
風濕相互搏結,全身關節劇烈疼痛,牽引拘急不能屈伸,觸按則疼痛更甚,汗出,短氣,小便不通暢,畏風不願減衣,或者身體輕度浮腫的,用甘草附子湯主治。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開白術二兩桂枝四兩,去皮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服第一次藥,如果能得汗出的,就會痊愈。
如果汗出停止,而又出現疼痛的,可再給病人服五合,或服六七合也可,服一升恐怕量過大。
外感病,脈象浮滑的,這是表有熱,裡也有熱,用白虎湯主治。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以上四味藥,用水一鬥煎煮,待米熟湯成,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外感病,脈象結代,心中悸動不甯的,用炙甘草湯主治。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剖開以上九味藥,用陳米酒七升,水八升,混勻,先加入阿膠外的八味藥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再加入阿膠烊化溶解盡,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本方又叫複脈湯。
脈象按之見緩,時而一止而又繼續跳動的,就叫結脈。
又有脈象跳動中一止,能夠自還,脈搏停止間歇時間短,複跳的脈稍快的,名叫結,屬于陰脈。
脈象跳動中一止,不能自還,良久方再搏動的,名叫代,屬于陰脈。
出現這種脈象的,多難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