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不嘔,頭部出汗,發熱畏寒交替而作,心中煩躁不安的,這是病沒有解除,用柴胡桂枝幹姜湯主治。
柴胡桂枝幹姜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幹姜三兩瓜蒌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蛎二兩,炒甘草二兩,炙以上七味藥,用水一鬥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服第一次藥後可出現輕度心煩,服第二次藥後汗出就會痊愈。
人迎:穴在颔下,頸部兩側,迎前顯見之處,飲食吞咽,如人事之送迎,故名之。
系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之會穴。
有寬胸定喘,散結清熱之功。
外感病五六天,頭部出汗,微感畏寒,手足冷,脘腹部脹滿,口中不想吃東西,大便堅硬,脈象沉緊而細,這是陽微結證,必然既有表證又有裡證。
脈沉,主病在裡,汗出是陽微結的表現。
假如是純陰結證,病邪應完全入裡,不應該再有表證,而此證是半在裡半在表,表證仍然存在。
脈雖然沉緊,卻不是少陰病,因為陰證不應該有汗出,現有頭部汗出,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
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假如服小柴胡湯後仍然不爽快的,可微通其大便,大便一通,即可痊愈。
外感病五六天,嘔吐而發熱的,則柴胡湯證已經具備,本應用柴胡湯治療,卻用其它藥攻下,誤下後如果柴胡證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給予柴胡湯治療。
這雖然誤用攻下,但尚未形成變證。
由于誤下正氣受損,所以服小柴胡湯後,一定會出現先振振畏寒,繼之蒸蒸發熱,随之汗出而病解的戰汗現象。
如果誤下後邪氣内陷,與水飲相結,出現心下堅硬脹滿疼痛的,這是結胸,用大陷胸湯主治。
如果誤下損傷胃氣,胃虛氣逆,氣結心下,出現胃脘脹滿而不疼痛的,這是痞證,不能用柴胡湯治療,适宜用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用水洗黃芩幹姜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太陽與少陽并病,反而用攻下治療,形成結胸,出現心下硬結,腹瀉不止,湯水不能下咽,煩躁不安。
脈浮而緊,是太陽傷寒證之脈,應發汗解表,卻反而用攻下法治療,緻表邪入裡,因而形成痞證。
因是無形氣機痞塞所緻,所以按之柔軟不痛。
太陽中風,表證未解,又見下利,嘔逆等水飲證,證屬表裡同病,治當先解表,表證解後,才能攻逐在裡的水飲。
如果見微微出汗,定時而發,頭痛,胸脘部痞結脹硬,牽引胸脅疼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怕冷的,這是表證已解,而水飲停聚胸脅,用十棗湯主治。
十棗湯方 芫花炒甘遂大戟以上三味藥,各取等分,分别搗細混合成散,用水一升半,先加入肥大的大棗十個,煎煮至八合,去渣,再加入上藥藥末服用,強壯的人服一錢匕,瘦弱的人服半錢匕,在清晨溫服。
服藥後如果瀉下太少,病不解除的,第二天可以增加半錢匕藥量繼續服用。
服藥後迅速出現腹瀉的,用稀粥調養。
太陽病,醫生使用發汗法治療,汗後仍然發熱畏寒,于是又用攻下法治療,誤汗傷表,誤下傷裡,緻表裡正氣均虛,陰陽之氣同時虛竭,表證已無而獨有裡證,故見心下痞滿。
醫者再用燒針法治療,緻髒氣大傷,出現心胸煩躁不安,面色青黃,筋肉跳動的,為難治之候;如果面色微黃、手足溫暖的,示胃氣尚存,較容易治愈。
胃脘部痞滿,按之柔軟,關部脈浮的,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以上二味藥,用沸開水二升,浸泡一會兒,擠壓泌汁,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胃脘部痞滿,而又畏寒汗出的,用附子瀉心湯主治。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開,另煎取汁以上四味藥,将前三味藥切細,用滾沸開水二升浸泡一會兒,擠壓取汁,去掉藥渣,再加入附子汁,分兩次溫服。
本來因為誤下,形成胃脘部痞滿,給予瀉心湯治療,痞滿卻不消除,并見口幹燥、心煩、小便不通暢,這是水飲内蓄所緻,用五苓散主治。
傷寒表證,經用發汗,汗出表證已解,而胃氣損傷,胃中不和,水食停滞,出現胃脘部痞滿硬結,嗳氣有食物腐臭氣味,腸鳴較甚,腹瀉的,用生姜瀉心湯主治。
生姜瀉心湯方 生姜四兩,切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幹姜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用水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八味藥,加水一鬥,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舊本說:附子瀉心湯,即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附子。
半夏瀉心湯與甘草瀉心湯,藥物組成相同而名稱不同。
生姜瀉心湯是用理中人參黃芩湯去桂枝、白術,加黃連,并用瀉肝之法。
太陽傷寒或中風證,本應發汗解表,醫生反而用攻下法,損傷脾胃,導緻病人一日腹瀉數十次,瀉下不消化食物,腸鳴厲害,胃脘部痞滿硬結,幹嘔,心中煩躁不安,醫生見胃部痞硬,認為是邪熱内結,病邪未盡,又行攻下,緻痞脹更甚。
這種情況不是邪熱内結,而是中氣虛弱,濁氣上逆,氣結心下,所以胃脘部痞硬,用甘草瀉心湯主治。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幹姜三兩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破開黃連一兩人參三兩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傷寒表證,服了瀉下的湯藥,導緻腹瀉不止,胃脘部痞脹硬結。
醫生用瀉心湯治療,又用其它藥攻下,導緻腹瀉不止,醫生又以理中湯投之,結果腹瀉更甚。
究其原因,是因為理中湯是治療中焦虛寒腹瀉證之劑,而此種下利責在下焦不固,應當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主治。
如果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仍然腹瀉不止的,則恐怕屬水濕内盛之腹瀉,應當用分利小便法治療。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打碎太一禹餘糧一斤,打碎以上二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太陽傷寒證,誤用吐下發汗,導緻心煩不安,脈象十分微弱,病情遷延八九天,更見胃脘部痞結脹硬,脅下疼痛,氣上沖咽喉,眩暈昏冒,全身經脈跳動,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痿證。
太陽傷寒證,經用發汗,或湧吐,或攻下,表證已解,而胃氣損傷,胃虛氣逆,出現胃脘部痞脹而硬,嗳氣不止的,用旋複代赭湯主治。
旋複代赭湯方 旋複花三兩人參二兩生姜五兩代赭石一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煮至六升,去掉藥渣
柴胡桂枝幹姜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幹姜三兩瓜蒌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蛎二兩,炒甘草二兩,炙以上七味藥,用水一鬥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服第一次藥後可出現輕度心煩,服第二次藥後汗出就會痊愈。
人迎:穴在颔下,頸部兩側,迎前顯見之處,飲食吞咽,如人事之送迎,故名之。
系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之會穴。
有寬胸定喘,散結清熱之功。
外感病五六天,頭部出汗,微感畏寒,手足冷,脘腹部脹滿,口中不想吃東西,大便堅硬,脈象沉緊而細,這是陽微結證,必然既有表證又有裡證。
脈沉,主病在裡,汗出是陽微結的表現。
假如是純陰結證,病邪應完全入裡,不應該再有表證,而此證是半在裡半在表,表證仍然存在。
脈雖然沉緊,卻不是少陰病,因為陰證不應該有汗出,現有頭部汗出,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
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假如服小柴胡湯後仍然不爽快的,可微通其大便,大便一通,即可痊愈。
外感病五六天,嘔吐而發熱的,則柴胡湯證已經具備,本應用柴胡湯治療,卻用其它藥攻下,誤下後如果柴胡證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給予柴胡湯治療。
這雖然誤用攻下,但尚未形成變證。
由于誤下正氣受損,所以服小柴胡湯後,一定會出現先振振畏寒,繼之蒸蒸發熱,随之汗出而病解的戰汗現象。
如果誤下後邪氣内陷,與水飲相結,出現心下堅硬脹滿疼痛的,這是結胸,用大陷胸湯主治。
如果誤下損傷胃氣,胃虛氣逆,氣結心下,出現胃脘脹滿而不疼痛的,這是痞證,不能用柴胡湯治療,适宜用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用水洗黃芩幹姜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太陽與少陽并病,反而用攻下治療,形成結胸,出現心下硬結,腹瀉不止,湯水不能下咽,煩躁不安。
脈浮而緊,是太陽傷寒證之脈,應發汗解表,卻反而用攻下法治療,緻表邪入裡,因而形成痞證。
因是無形氣機痞塞所緻,所以按之柔軟不痛。
太陽中風,表證未解,又見下利,嘔逆等水飲證,證屬表裡同病,治當先解表,表證解後,才能攻逐在裡的水飲。
如果見微微出汗,定時而發,頭痛,胸脘部痞結脹硬,牽引胸脅疼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怕冷的,這是表證已解,而水飲停聚胸脅,用十棗湯主治。
十棗湯方 芫花炒甘遂大戟以上三味藥,各取等分,分别搗細混合成散,用水一升半,先加入肥大的大棗十個,煎煮至八合,去渣,再加入上藥藥末服用,強壯的人服一錢匕,瘦弱的人服半錢匕,在清晨溫服。
服藥後如果瀉下太少,病不解除的,第二天可以增加半錢匕藥量繼續服用。
服藥後迅速出現腹瀉的,用稀粥調養。
太陽病,醫生使用發汗法治療,汗後仍然發熱畏寒,于是又用攻下法治療,誤汗傷表,誤下傷裡,緻表裡正氣均虛,陰陽之氣同時虛竭,表證已無而獨有裡證,故見心下痞滿。
醫者再用燒針法治療,緻髒氣大傷,出現心胸煩躁不安,面色青黃,筋肉跳動的,為難治之候;如果面色微黃、手足溫暖的,示胃氣尚存,較容易治愈。
胃脘部痞滿,按之柔軟,關部脈浮的,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以上二味藥,用沸開水二升,浸泡一會兒,擠壓泌汁,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胃脘部痞滿,而又畏寒汗出的,用附子瀉心湯主治。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開,另煎取汁以上四味藥,将前三味藥切細,用滾沸開水二升浸泡一會兒,擠壓取汁,去掉藥渣,再加入附子汁,分兩次溫服。
本來因為誤下,形成胃脘部痞滿,給予瀉心湯治療,痞滿卻不消除,并見口幹燥、心煩、小便不通暢,這是水飲内蓄所緻,用五苓散主治。
傷寒表證,經用發汗,汗出表證已解,而胃氣損傷,胃中不和,水食停滞,出現胃脘部痞滿硬結,嗳氣有食物腐臭氣味,腸鳴較甚,腹瀉的,用生姜瀉心湯主治。
生姜瀉心湯方 生姜四兩,切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幹姜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用水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八味藥,加水一鬥,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舊本說:附子瀉心湯,即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附子。
半夏瀉心湯與甘草瀉心湯,藥物組成相同而名稱不同。
生姜瀉心湯是用理中人參黃芩湯去桂枝、白術,加黃連,并用瀉肝之法。
太陽傷寒或中風證,本應發汗解表,醫生反而用攻下法,損傷脾胃,導緻病人一日腹瀉數十次,瀉下不消化食物,腸鳴厲害,胃脘部痞滿硬結,幹嘔,心中煩躁不安,醫生見胃部痞硬,認為是邪熱内結,病邪未盡,又行攻下,緻痞脹更甚。
這種情況不是邪熱内結,而是中氣虛弱,濁氣上逆,氣結心下,所以胃脘部痞硬,用甘草瀉心湯主治。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幹姜三兩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破開黃連一兩人參三兩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傷寒表證,服了瀉下的湯藥,導緻腹瀉不止,胃脘部痞脹硬結。
醫生用瀉心湯治療,又用其它藥攻下,導緻腹瀉不止,醫生又以理中湯投之,結果腹瀉更甚。
究其原因,是因為理中湯是治療中焦虛寒腹瀉證之劑,而此種下利責在下焦不固,應當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主治。
如果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仍然腹瀉不止的,則恐怕屬水濕内盛之腹瀉,應當用分利小便法治療。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打碎太一禹餘糧一斤,打碎以上二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太陽傷寒證,誤用吐下發汗,導緻心煩不安,脈象十分微弱,病情遷延八九天,更見胃脘部痞結脹硬,脅下疼痛,氣上沖咽喉,眩暈昏冒,全身經脈跳動,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痿證。
太陽傷寒證,經用發汗,或湧吐,或攻下,表證已解,而胃氣損傷,胃虛氣逆,出現胃脘部痞脹而硬,嗳氣不止的,用旋複代赭湯主治。
旋複代赭湯方 旋複花三兩人參二兩生姜五兩代赭石一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煮至六升,去掉藥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