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關燈
姜半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以上五味藥,用水一鬥,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外感病,經過湧吐,或瀉下以後,出現胃脘部脹滿不适,氣逆上沖胸膈,起立時就感頭昏目眩,脈象沉緊的,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治。

    如果誤用發汗法治療,就會耗傷經脈之氣,出現身體振顫搖晃、站立不穩的變證。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甘草各二兩,炙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使用發汗法,病還沒有解除,反而出現畏寒、脈沉微細等症狀,這是正氣不足、陰陽兩虛的緣故,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藥,用水五升,煎煮成一升五合,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經用發汗,或瀉下以後,病仍然不解除,出現煩躁不安、惡寒、肢冷、腹瀉、脈沉微細等見症的,用茯苓四逆湯主治。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甘草二兩,炙幹姜一兩半以上五味藥,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每日服二次。

     發汗以後,怕冷的,這是正氣虛弱的緣故;不怕冷,隻有發熱等症狀的,是邪氣盛實的表現,應當瀉實和胃,可給予調胃承氣湯治療。

     調胃承氣湯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去皮,用陳米酒洗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黃、甘草煮成一升,去掉藥渣,然後加入芒硝,再煮一二滾即成,一次服下。

     太陽表證,使用發汗法,汗出很多,損傷津液,緻胃中津液不足,出現煩躁不安、不能安靜睡眠,口幹想要喝水的,可以給予少量的水,使胃津恢複,胃氣調和,就可痊愈。

    如果出現脈象浮、輕微發熱、怕冷、小便不通暢、口幹飲水而不止,是太陽蓄水症,用五苓散主治。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铢,去皮澤瀉一兩六铢白術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兩,去皮以上五味藥,搗成極細末,作成散劑,每次用米湯沖服一方寸匕(古代量具,為邊長一寸的方形藥匙),一天服三次。

    并要多喝溫開水,讓病人出汗,就可痊愈。

    調養護理方法同常。

     發過汗以後,出現脈象浮數、發熱、心煩、口渴、小便不通暢的,用五苓散主治。

     外感病,發熱汗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并見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茯苓甘草湯主治。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片以上四味藥,用水四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成三次溫服。

     太陽中風證,經過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發熱、畏寒、頭痛等表證,又有心煩、小便不利等裡證,如果出現口渴想喝水,一喝水即嘔吐,這就叫水逆,用五苓散主治。

     在診脈前,看到病人雙手交叉複蓋于心胸部位,假如醫生叫病人咳嗽,而病人卻無反應的,這一定是病人耳聾的緣故。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重複發汗,損傷心腎陽氣所緻。

    發過汗以後,飲冷水太多,冷飲傷肺,勢必會引起氣喘;用冷水洗浴,寒邪内迫,也會出現氣喘。

     發汗以後,出現服藥即吐,水藥不能下咽的,這是誤治的變證。

    如果再進行發汗,一定會出現嘔吐,腹瀉不止的見症。

    發汗、或湧吐,或瀉下以後,無形邪熱内擾,出現心煩不能安眠,嚴重的,就會出現心中煩悶尤甚,反來複去,不可名狀,用栀子豉湯主治。

    如果出現氣少不足以息的,用栀子甘草豉湯主治;如果出現嘔吐的,用栀子生姜豉湯主治。

     栀子豉湯方 栀子十四個,剖開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二味藥,用水四升,先加入栀子煎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

    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服剩餘之藥。

     栀子甘草豉湯方 栀子十四個,剖開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三味藥,先加入栀子、甘草煎煮,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

    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止服剩餘的藥。

     栀子生姜豉湯 栀子十四個,剖開生姜五兩,切片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先加入栀子、生姜煎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共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

    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止服剩餘的藥。

     經過發汗,或瀉下以後,出現心胸煩熱不适,胸中闆悶窒塞不舒的,是熱郁胸膈、氣機阻滞,用栀子豉湯主治。

     外感病,得了五六天,用峻瀉藥攻下後,身熱不去,胃脘部支結疼痛的,是熱郁胸膈,氣機郁結不暢,其病尚未解除,用栀子豉湯主治。

    外感病,使用瀉下藥以後,出現心煩不甯、腹部脹悶、坐卧不安的,是熱郁胸膈、氣滞于腹,用栀子厚樸湯主治。

     栀子厚樸湯方 栀子十四個,剖開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用水浸泡,炙成黃色以上三味藥,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

    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服剩下的藥。

     太陽傷寒證,醫生誤用瀉下丸藥峻猛攻下,出現身熱不退,輕度心煩不安,并見腹滿痛便溏等中寒證的,用栀子幹姜湯主治。

     栀子幹姜湯 栀子十四個幹姜二兩以上二味藥,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

    如果溫服一次後,出現嘔吐的,停服剩下的藥。

     凡是使用栀子豉湯,如果病人平素有大便稀溏的,應禁止使用。

     太陽病,經用發汗,汗出而病不解除,病人仍然發熱,心慌,頭目昏眩,全身肌肉跳動,身體振顫搖晃,站立不穩,象要跌倒,這是腎陽虛弱,水飲泛濫所緻,用真武湯主治。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姜各三兩,切片白術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藥,加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咽喉幹燥的病人,多陰液不足,不能用發汗法治療。

     久患淋病的病人,多陰虛下焦有熱,不能用發汗法。

    如果誤用發汗,就會引起尿血的變證。

     久患瘡瘍的病人,多氣血兩虧,雖有身疼痛等表證,也不能用發汗法。

    如果誤用發汗,使氣血更傷,就會出現頸項強急,角弓反張的痙病。

     久患衄血的病人,多陰虛火旺,不能用發汗法。

    如果誤發其汗,就會出現額部兩旁凹陷處的動脈拘急、兩眼直視、眼球不能轉動、不能睡眠的變證。

     患出血疾患經常出血的病人,多氣血虧虛,不能用發汗法治療。

    如果誤用發汗,就會出現畏寒戰栗的變證。

     平素愛出汗的病人,多屬陽虛不固,不能用發汗法。

    汗本出而又再發其汗,就會形成心神恍惚、心中煩亂不安、小便後尿道疼痛的變證,用禹餘糧丸治療。

     病人素有内寒,不能用發汗法。

    如果反發其汗,就會使胃中虛寒更甚,出現吐蛔的症狀。

     本應先用發汗法治療表證,然後再用瀉下法治療裡證,卻反先用瀉下法治療裡證,這是錯誤的治療原則;如果先用發汗法治療表證,就是正确的治療原則。

    本應先用攻下法治療裡證,然後用發汗法治療表證,卻反先用發汗法治療表證,這是錯誤的治療原則;如果先用瀉下法治療裡證,就是正确的治療原則。

     太陽傷寒證,本應用發汗法治療,醫生卻反而使用瀉下法,緻脾腎陽衰,出現腹瀉完谷不化,瀉下不止,雖有身體疼痛等表證存在,也應當急以治療裡證。

    經治療後,裡證解除,大便轉正常,身體疼痛仍未去的,再治療表證。

    治療裡證用四逆湯,治療表證用桂枝湯。

     病人有發熱、頭痛等表證,脈象反而見沉的,如果使用溫經解表法治療而不痊愈,反而增加身體疼痛的見證,就應當從裡證論治,用四逆湯方。

     太陽表證,先使用瀉下法治療而沒有痊愈,再用發汗法治療,因而導緻内外俱虛,出現昏冒的症狀。

    昏冒的病人如果正能勝邪,得到汗出,汗解邪散,就可以自行痊愈。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汗出邪散表氣得以調和的緣故。

    如果裡氣尚未調和,然後再用瀉下法治其裡。

     太陽表證沒有解除,如果出現畏寒戰栗,并見尺部寸部的脈象皆沉伏不顯,繼之高熱汗出而病解的,這就是戰汗證。

    此時,如果先觸摸到寸部脈微微搏動的,主病在表,應當先發汗解表,則病可解。

    如果先觸摸到尺部脈微微搏動的,主病在裡,用瀉下法則病可愈。

    如果要用瀉下法,适宜用調胃承氣湯。

     太陽表證,發熱汗出的,這是衛氣浮盛于外與邪相争,衛外失固,營陰不能内守所緻,治療宜驅風散邪,适宜用桂枝湯。

     外感風寒之邪,經過五六天,出現發熱怕冷交替出現,胸脅滿悶不舒,表情沉默,不思飲食,心中煩躁,總想嘔吐,或者出現胸中煩悶而不作嘔,或者口渴,或者腹中疼痛,或者脅下痞脹硬結,或者心慌、小便不通暢,或者口不渴,身體稍有發熱,或者咳嗽的,為邪入少陽,用小柴胡湯主治。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斤,用水洗甘草炙生姜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二升,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如果出現胸中煩悶而不作嘔的,方中去半夏、人參、加瓜蒌實一枚;如果出現口渴的,加人參一兩半,與以上用量相合為四兩半,并加瓜蒌根四兩;如果出現腹中疼痛的,去黃芩,加芍藥三兩;如果出現脅下痞脹硬結的,去大棗,加牡蛎四兩;如果出現心慌、小便不通暢的,去黃芩,加茯苓四兩;如果出現口不渴、體表稍有發熱的,去人參,加桂枝四兩,服藥後複蓋衣被,取暖保溫讓病人微微汗出,就可痊愈;如果出現咳嗽的,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幹姜二兩。

     氣血虛弱,腠理開豁,邪氣得以乘虛而入,與正氣相搏結,留居在少陽經,正氣與邪氣相争,所以出現發熱畏寒交替而作,發作與停止均有其時;由于膽氣内郁,影響脾胃,所以表情沉默、不思飲食;髒與腑相互關聯,肝木乘脾土,所以出現腹痛。

    邪氣在膽在上,疼痛在腹在下,這就叫邪高痛下。

    膽熱犯胃,所以出現嘔吐,當用小柴胡湯主治。

    服了小柴胡湯後,出現口渴欲飲等陽明見證的,表示病已轉屬陽明,必須按陽明的治法進行治療。

     得病六七天,脈象遲而浮弱,畏風寒,手足溫暖,是太陰虛寒兼表證未解,醫生卻屢次攻下,緻脾陽虛弱,寒濕内郁,出現不能進食,脅下滿悶疼痛,目睛、面部及全身發黃,頸項拘急不舒,小便解出困難。

    如果誤予柴胡湯治療,一定會重傷脾胃而出現洩利後重的症狀。

    如果本來有口渴,飲水即作嘔的,是脾虛水飲内停所緻,柴胡湯也不能使用。

    如果誤投柴胡湯,就會導緻中氣衰敗,出現進食後就呃逆的變證。

     外感病,經過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頸項拘急不舒,脅下脹滿,手足溫暖而又口渴的,屬三陽合病之證,用小柴胡湯主治。

     外感病,脈象浮取見澀、沉取見弦的,為中虛而少陽邪乘,應當出現腹中拘急疼痛,治療應先給予小建中湯以溫中健脾、調補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