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關燈
小
中
大
法,導緻腹瀉不止,脈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證尚未解除的表現,如果出現氣喘、汗出等内熱證的,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主治。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以上四味藥,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二次溫服。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無汗而氣喘,脈浮緊的,屬太陽傷寒證,用麻黃湯主治。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掉皮尖以上四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藥渣,每次溫服八合。
服藥後,複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
藥後不須喝熱稀粥,其它調養護理方法均同桂枝湯。
太陽與陽明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出現氣喘而胸部脹悶的,表明表邪郁閉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黃湯發汗解表。
太陽表證,已經過了十天,如果脈象由浮緊轉浮細,總想睡眠的,是表證已經解除的征象;如果出現胸脅滿悶疼痛的,是病轉少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僅見脈浮等表證的,是病仍在太陽,可用麻黃湯治療。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炙生姜各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七味藥,用水一鬥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取藥液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太陽病感受風邪,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周身無汗,心中煩躁不安的,是太陽傷寒兼有郁熱證,用大青龍湯主治。
如果脈象微弱、汗出怕風的,屬于表裡俱虛證,不能服大青龍湯。
如果誤服,就會大汗亡陽,出現四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動,這就是誤治的變證。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生姜三兩,切片大棗十枚,剖開石膏雞蛋大一塊,打碎以上七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以獲得微微汗出。
如果服藥後汗出過多的,用米粉炒溫外撲以止汗。
如果服一遍藥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藥,倘若繼續服用,就會出汗太多,陽氣外亡,導緻陽虛,出現怕風、煩躁不安、不能睡眠等證。
外感風寒之邪,症見脈象浮緩,身體不疼痛,僅感沉重,偶有減輕,如果有發熱、畏寒、無汗、煩躁等主證,而又無少陰陽衰陰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解表兼以清裡。
外感病,太陽表證未解,而又水飲停聚,出現發熱,怕冷,咳嗽,幹嘔,或見口渴,或見腹瀉,或見咽喉梗塞不暢,或見小便不通暢、小腹部脹滿,或見氣喘的,用小青龍湯主治。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幹姜甘草炙桂枝各三兩,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八味藥,用水一鬥,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如果口渴的,去半夏,加括蒌根三兩;如果輕微腹瀉的,去麻黃,加荛花如雞蛋大一團,炒成紅色;如果咽喉有梗塞不暢感覺的,去麻黃,加炮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通暢,小腹部脹滿的,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如果氣喘的,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
但是荛花不能治腹瀉,麻黃主治氣喘,而以上加減法正好與此相反,因此,懷疑不是仲景的原意。
外感病,表證未解,水飲停聚,症見咳嗽、氣喘、發熱、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龍湯主治。
如果服小青龍湯後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内飲得化,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
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發熱、畏寒、頭痛等症仍在,而見脈浮弱的,應當用解肌發汗法治療,适宜用桂枝湯。
太陽表證,誤用攻下法,表證未除,而又出現輕度氣喘的,這是由于表邪郁閉、内迫于肺的緣故,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治。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切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厚樸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以上七味藥,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服藥後複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
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的,不可使用攻下法。
如果使用攻下法,就違背了治療規律,屬于誤治。
如果要解除表邪,适宜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病,先使用發汗法而表證不解,卻反而用瀉下的治法,如果下後脈象仍浮的,是疾病還沒有痊愈。
這是因為,脈浮主病在表,應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卻反而用瀉下法治療,所以不能治愈。
現在雖經誤下,但脈象仍浮,所以可以推斷邪未内陷,其病仍在表,應當解表才能治愈,适宜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病,脈象浮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病情遷延八九天而不除,表證症候仍然存在的,仍應當用發汗法治療,可用麻黃湯主治。
服了麻黃湯以後,病人病情已稍微減輕,出現心中煩躁、閉目懶睜的症狀,嚴重的會出現鼻衄,衄血後,邪氣得以外洩,其病才能解除。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邪氣郁滞太甚的緣故。
太陽表證,脈象浮緊,發熱,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現衄血的,邪氣因衄血而外洩,疾病就可痊愈。
太陽與陽明并病,是在太陽病初起的時候,因發汗太輕,汗出不透徹,邪未盡解,内迫于裡,邪氣由太陽轉屬陽明,于是出現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症狀。
如果二陽并病而太陽表證未解的,不能同發汗法治療,誤用攻下,就會引起變證,這種情況可以用輕微發汗法治療。
如果病人出現滿面通紅的,這是邪氣郁滞在肌表,應當用發汗法及熏蒸法治療。
如果太陽病發汗太輕,汗出不透,本應當汗出卻不能汗出,邪熱郁滞而不能外洩,病人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短氣,全身難受,不可名狀,不知痛處,一時腹中疼痛,一時四肢疼痛,觸按不到确切疼痛的部位,這都是汗出不透徹、邪氣郁滞所緻,應當再行發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愈。
怎麼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緻的呢?是因為病人脈象澀,為邪氣郁滞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緻的。
脈象浮數,為病在表,照理應當用發汗法治療,汗解邪散,則疾病自可痊愈。
如果反而用瀉下法治療,誤下損傷在裡的陽氣,出現身體沉重、心慌的,不能再用發汗法治療。
此時,應扶正補虛,使正氣充實,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病人尺部脈象微細,這是裡虛的征象,所以必須通過治療,待表裡正氣充盛,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脈象浮緊的,是太陽傷寒證的脈象,照理應當出現身體疼痛等太陽傷寒見證,宜用發汗法來解表祛邪。
如果尺部脈遲的,則不能發汗。
為什麼呢?因為遲脈主營氣不足、陰血虛少,發汗會更傷營血,引起變證。
脈象浮的,主病在表,可用發汗法治療,如見發熱、畏寒、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适宜用麻黃湯。
脈象浮而數的,主病在表,可用發汗法治療,如見發熱、畏寒、頭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适宜用麻黃湯。
病人經常自汗出,這是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内守,以緻營衛失調的緣故。
因為營行于脈中,衛行于脈外,衛主衛外,營主營養内守,營衛相互協調方能健康無病。
因此,必須使用發汗的方法,使不相協調的營衛重趨調和,則病可痊愈,适宜用桂枝湯。
病人内髒沒有其他的疾病,時而發熱,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這是衛氣不和,不能衛外為固的緣故。
可在病人發熱汗出之前,用桂枝湯發汗,使營衛重趨調和,則病可愈。
太陽傷寒證,脈象浮緊,未使用發汗法治療,而出現衄血,衄血後表證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黃湯主治。
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頭痛發熱,如果小便黃赤的,是陽明裡熱結實,可用承氣湯洩其在裡的實熱;如果小便清白的,是内無邪熱,病不在裡,仍然在表,應當用發汗法治療,可用桂枝湯。
如果頭痛發熱等症持續不解,表示表邪郁滞較甚,可能會出現衄血症。
太陽傷寒證,使用了發汗法後,病症已經解除。
過了半天,病人又出現發熱,脈象浮數等表證的,可以再發汗,适合用桂枝湯。
凡是疾病,用發汗法,或湧吐法,或瀉下法治療,而緻耗血、傷津液的,如果陰陽能夠自趨調和的,就一定能夠痊愈。
用峻瀉藥攻下後,又再發汗,出現小便短少的,這是誤汗下後損傷津液的緣故,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療。
待其津液恢複而小便通暢,就一定會自然痊愈。
瀉下之後,又行發汗,出現畏寒戰栗、脈象微細的,這是誤下複汗,導緻陰陽俱虛的緣故。
誤用瀉下之後,又誤發其汗,緻腎陽虛弱,病人出現白天煩躁、不能安靜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煩躁,不作嘔,無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有微熱的,用幹姜附子湯主治。
幹姜附子湯方 幹姜一兩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一次服下。
發汗以後,出現身體疼痛、脈象沉遲的,是發汗太過,營氣損傷,用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治。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生姜四兩以上六味藥,用水一鬥二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加芍藥、生姜、人參。
發汗以後,出現汗出、氣喘,而畏寒,頭痛等表症已無的,為熱邪壅肺所緻,不能再用桂枝湯,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打碎,用布包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各藥,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舊本說:服一黃耳杯(古代飲具,容量一升)。
發汗太甚,汗出太多,緻心陽虛弱,病人出現雙手交叉複蓋心胸部位,心慌不甯,須用手按捺方感舒适的,用桂枝甘草湯主治。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一次服下。
發了汗以後,病人出現臍下跳動不甯,好象奔豚将要發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剖開以上四味藥,用甘瀾水一鬥,先加入茯苓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次,一日服三次。
制作甘瀾水的方法:用水二鬥,倒入大盆内,用灼揚盆内的水,直至水面上出現無數水珠,即可取來使用。
發了汗以後,緻脾虛氣滞,出現腹部脹滿的,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治。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以上四味藥,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二次溫服。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無汗而氣喘,脈浮緊的,屬太陽傷寒證,用麻黃湯主治。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掉皮尖以上四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藥渣,每次溫服八合。
服藥後,複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
藥後不須喝熱稀粥,其它調養護理方法均同桂枝湯。
太陽與陽明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出現氣喘而胸部脹悶的,表明表邪郁閉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黃湯發汗解表。
太陽表證,已經過了十天,如果脈象由浮緊轉浮細,總想睡眠的,是表證已經解除的征象;如果出現胸脅滿悶疼痛的,是病轉少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僅見脈浮等表證的,是病仍在太陽,可用麻黃湯治療。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炙生姜各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七味藥,用水一鬥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取藥液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太陽病感受風邪,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周身無汗,心中煩躁不安的,是太陽傷寒兼有郁熱證,用大青龍湯主治。
如果脈象微弱、汗出怕風的,屬于表裡俱虛證,不能服大青龍湯。
如果誤服,就會大汗亡陽,出現四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動,這就是誤治的變證。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生姜三兩,切片大棗十枚,剖開石膏雞蛋大一塊,打碎以上七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以獲得微微汗出。
如果服藥後汗出過多的,用米粉炒溫外撲以止汗。
如果服一遍藥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藥,倘若繼續服用,就會出汗太多,陽氣外亡,導緻陽虛,出現怕風、煩躁不安、不能睡眠等證。
外感風寒之邪,症見脈象浮緩,身體不疼痛,僅感沉重,偶有減輕,如果有發熱、畏寒、無汗、煩躁等主證,而又無少陰陽衰陰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解表兼以清裡。
外感病,太陽表證未解,而又水飲停聚,出現發熱,怕冷,咳嗽,幹嘔,或見口渴,或見腹瀉,或見咽喉梗塞不暢,或見小便不通暢、小腹部脹滿,或見氣喘的,用小青龍湯主治。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幹姜甘草炙桂枝各三兩,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八味藥,用水一鬥,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如果口渴的,去半夏,加括蒌根三兩;如果輕微腹瀉的,去麻黃,加荛花如雞蛋大一團,炒成紅色;如果咽喉有梗塞不暢感覺的,去麻黃,加炮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通暢,小腹部脹滿的,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如果氣喘的,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
但是荛花不能治腹瀉,麻黃主治氣喘,而以上加減法正好與此相反,因此,懷疑不是仲景的原意。
外感病,表證未解,水飲停聚,症見咳嗽、氣喘、發熱、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龍湯主治。
如果服小青龍湯後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内飲得化,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
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發熱、畏寒、頭痛等症仍在,而見脈浮弱的,應當用解肌發汗法治療,适宜用桂枝湯。
太陽表證,誤用攻下法,表證未除,而又出現輕度氣喘的,這是由于表邪郁閉、内迫于肺的緣故,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治。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切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厚樸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以上七味藥,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服藥後複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
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的,不可使用攻下法。
如果使用攻下法,就違背了治療規律,屬于誤治。
如果要解除表邪,适宜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病,先使用發汗法而表證不解,卻反而用瀉下的治法,如果下後脈象仍浮的,是疾病還沒有痊愈。
這是因為,脈浮主病在表,應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卻反而用瀉下法治療,所以不能治愈。
現在雖經誤下,但脈象仍浮,所以可以推斷邪未内陷,其病仍在表,應當解表才能治愈,适宜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病,脈象浮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病情遷延八九天而不除,表證症候仍然存在的,仍應當用發汗法治療,可用麻黃湯主治。
服了麻黃湯以後,病人病情已稍微減輕,出現心中煩躁、閉目懶睜的症狀,嚴重的會出現鼻衄,衄血後,邪氣得以外洩,其病才能解除。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邪氣郁滞太甚的緣故。
太陽表證,脈象浮緊,發熱,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現衄血的,邪氣因衄血而外洩,疾病就可痊愈。
太陽與陽明并病,是在太陽病初起的時候,因發汗太輕,汗出不透徹,邪未盡解,内迫于裡,邪氣由太陽轉屬陽明,于是出現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症狀。
如果二陽并病而太陽表證未解的,不能同發汗法治療,誤用攻下,就會引起變證,這種情況可以用輕微發汗法治療。
如果病人出現滿面通紅的,這是邪氣郁滞在肌表,應當用發汗法及熏蒸法治療。
如果太陽病發汗太輕,汗出不透,本應當汗出卻不能汗出,邪熱郁滞而不能外洩,病人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短氣,全身難受,不可名狀,不知痛處,一時腹中疼痛,一時四肢疼痛,觸按不到确切疼痛的部位,這都是汗出不透徹、邪氣郁滞所緻,應當再行發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愈。
怎麼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緻的呢?是因為病人脈象澀,為邪氣郁滞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緻的。
脈象浮數,為病在表,照理應當用發汗法治療,汗解邪散,則疾病自可痊愈。
如果反而用瀉下法治療,誤下損傷在裡的陽氣,出現身體沉重、心慌的,不能再用發汗法治療。
此時,應扶正補虛,使正氣充實,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病人尺部脈象微細,這是裡虛的征象,所以必須通過治療,待表裡正氣充盛,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脈象浮緊的,是太陽傷寒證的脈象,照理應當出現身體疼痛等太陽傷寒見證,宜用發汗法來解表祛邪。
如果尺部脈遲的,則不能發汗。
為什麼呢?因為遲脈主營氣不足、陰血虛少,發汗會更傷營血,引起變證。
脈象浮的,主病在表,可用發汗法治療,如見發熱、畏寒、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适宜用麻黃湯。
脈象浮而數的,主病在表,可用發汗法治療,如見發熱、畏寒、頭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适宜用麻黃湯。
病人經常自汗出,這是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内守,以緻營衛失調的緣故。
因為營行于脈中,衛行于脈外,衛主衛外,營主營養内守,營衛相互協調方能健康無病。
因此,必須使用發汗的方法,使不相協調的營衛重趨調和,則病可痊愈,适宜用桂枝湯。
病人内髒沒有其他的疾病,時而發熱,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這是衛氣不和,不能衛外為固的緣故。
可在病人發熱汗出之前,用桂枝湯發汗,使營衛重趨調和,則病可愈。
太陽傷寒證,脈象浮緊,未使用發汗法治療,而出現衄血,衄血後表證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黃湯主治。
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頭痛發熱,如果小便黃赤的,是陽明裡熱結實,可用承氣湯洩其在裡的實熱;如果小便清白的,是内無邪熱,病不在裡,仍然在表,應當用發汗法治療,可用桂枝湯。
如果頭痛發熱等症持續不解,表示表邪郁滞較甚,可能會出現衄血症。
太陽傷寒證,使用了發汗法後,病症已經解除。
過了半天,病人又出現發熱,脈象浮數等表證的,可以再發汗,适合用桂枝湯。
凡是疾病,用發汗法,或湧吐法,或瀉下法治療,而緻耗血、傷津液的,如果陰陽能夠自趨調和的,就一定能夠痊愈。
用峻瀉藥攻下後,又再發汗,出現小便短少的,這是誤汗下後損傷津液的緣故,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療。
待其津液恢複而小便通暢,就一定會自然痊愈。
瀉下之後,又行發汗,出現畏寒戰栗、脈象微細的,這是誤下複汗,導緻陰陽俱虛的緣故。
誤用瀉下之後,又誤發其汗,緻腎陽虛弱,病人出現白天煩躁、不能安靜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煩躁,不作嘔,無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有微熱的,用幹姜附子湯主治。
幹姜附子湯方 幹姜一兩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一次服下。
發汗以後,出現身體疼痛、脈象沉遲的,是發汗太過,營氣損傷,用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治。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生姜四兩以上六味藥,用水一鬥二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加芍藥、生姜、人參。
發汗以後,出現汗出、氣喘,而畏寒,頭痛等表症已無的,為熱邪壅肺所緻,不能再用桂枝湯,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打碎,用布包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各藥,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舊本說:服一黃耳杯(古代飲具,容量一升)。
發汗太甚,汗出太多,緻心陽虛弱,病人出現雙手交叉複蓋心胸部位,心慌不甯,須用手按捺方感舒适的,用桂枝甘草湯主治。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一次服下。
發了汗以後,病人出現臍下跳動不甯,好象奔豚将要發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剖開以上四味藥,用甘瀾水一鬥,先加入茯苓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次,一日服三次。
制作甘瀾水的方法:用水二鬥,倒入大盆内,用灼揚盆内的水,直至水面上出現無數水珠,即可取來使用。
發了汗以後,緻脾虛氣滞,出現腹部脹滿的,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治。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