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關燈
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咽喉幹燥者,不可發汗。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痓。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目旬,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病人有寒,複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本發汗而複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複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緻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得裡未和,然後複下之。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姜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枚(掰,味甘溫) 右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後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蒌實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蒌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蛎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複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幹姜二兩。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争,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

    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

    小柴胡湯主之。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

    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

    食谷者哕。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三兩(炙,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芍藥六兩(味酸微寒)生姜三兩(切,味辛溫)膠饴一升(味甘溫)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膠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

    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味甘平)黃芩三兩(味苦寒)芍藥三兩(味酸,微寒)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姜五兩(切,味辛溫)枳實四枚(炙,味苦寒)大棗十二枚(掰,甘溫)大黃二兩(味苦寒) 右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用大黃二兩。

    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也。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谵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内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味甘平)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炙)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

    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谵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主之。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方 半夏二合(洗)大棗六枚柴胡四兩生姜一兩半人參一兩半龍骨一兩半鉛丹一兩桂枝一兩半(去皮)茯苓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蛎一兩半(煅)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腹滿谵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傷寒發熱,啬啬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谵語,十餘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

    故其汗,從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

    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

    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幹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谵語,甚者至哕,手足躁擾,撚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蛎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牡蛎五兩(熬,味酸鹹)龍骨四兩(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掰)蜀漆三兩(洗去腥,味辛平) 右為末,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

    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語。

    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

    愈。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

    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内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複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

    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主之。

     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方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牡蛎二兩(熬)龍骨二兩 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緻也,此為小逆。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内煩也。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隔氣虛,脈乃數也。

    數為客熱,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

    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不可與。

    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随經,瘀熱在裡故也。

    抵當湯主之。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個(熬,味鹹,苦寒)虻蟲三十個(熬,去翅足,味苦,微寒)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味苦甘,平)大黃三兩(酒浸,味苦寒) 右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谛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

     抵當丸方 水蛭二十個(味苦寒)虻蟲二十五個(味苦,微寒)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 右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日卒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譯文

太陽病,項背部拘緊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無汗畏風的,用葛根湯主治。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片甘草二兩,蜜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用水一鬥,先加入麻黃、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服藥後複蓋衣被,取暖保溫以助發汗,使之微微汗出。

    調養護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湯,其它湯劑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

     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症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腹瀉的,用葛根湯主治。

     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症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嘔吐而不腹瀉,用葛根加半夏湯主治。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二兩,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八味藥,用水一鬥,先加入麻黃、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服藥後複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

     太陽病,證屬桂枝湯證,本當用汗法,醫生卻反而用下